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发展规划

青海省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十二五”规划

日期: 2013-01-21 19:11 作者: 大通县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青海省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十二五”规划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

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第一章 示范区基本情况

  一、示范区规划名称

  青海省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规划编制依据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青海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西宁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通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书》。

  三、示范区区域范围

  1、行政区位

  大通县全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湟谷地、祁连山支脉大板山以南,俗称北川。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43″—37°23″,东经100°43″—37°23″之间。海拔2280—4622米。东西最长95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地形呈桑叶状展开。

  大通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的0.43%。占西宁市总面积(7472平方公里)的41.35%,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各县(区)中,面积仅次于互助县而位居第二。

大通县各乡镇耕地面积

乡镇

耕地面积(亩)

占全县耕地面积(%

大通县

692611

100

桥头镇

41204

5.95

城关镇

36382

5.25

东峡镇

43501

6.28

黄家寨镇

39555

5.71

长宁镇

33910

4.90

塔尔镇

43176

6.23

景阳镇

44857

6.48

多林镇

30283

4.37

新庄镇

28220

4.07

青林乡

34216

4.94

青山乡

53014

7.65

逊让乡

43588

6.29

极乐乡

31522

4.55

宝库乡

18773

2.71

斜沟乡

20882

3.04

良教乡

22122

3.19

向化乡

31267

4.51

桦林乡

39931

5.77

朔北乡

41083

5.93

石山乡

13381

1.93

国营农牧场

681

0.10

大通牛场

1063

0.15

  大通县所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9个镇、11个乡为: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

  2、人口现状

  全县总人口44.67万人。占青海省总人口(554.3万人)的8.06%。占西宁总人口(217.79万人)的20.51%。县域内聚居汉、回、土、藏、蒙古、撒拉、满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6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36%,农业人口35.42万人,占总人口的79.29%。

  3、地理及交通区位

  大通县东部隔马鞍山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西部以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南接西宁市,北隔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邻。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省会西宁市以北,有连接河西走廊,沟通西域咽喉之说。县境内国道227线(即宁张公路)贯穿大通县境内88公里,是联通西宁与甘肃省张掖市的主要通道。县城至张掖市300余公里。全县铁路里程仅为36.2公里,县城距西宁仅35公里,距西宁曹家堡飞机场40多公里。可通过宁大铁路和宁大高速公路直达。与相邻县主要依靠县际公路实现了全面联通。县内公路连通20个乡镇,县域内公路交通已呈网络状布局。

  4、经济区位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为了实现把大通建成青海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基地、水源涵养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目标,无论是从资源配置还是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大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9年,青海省和西宁市的生产总值分别为962.52亿元和422.19亿元,大通的生产总值为67.49亿元。分别在占全省和全市总产值的7.01%和15.99%,由此可见,在青海省、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大通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5、农业类型

  历史上,大通素有“北方粮仓”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500家粮食大县之一。盛产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豆、青稞等,其中马铃薯、蚕豆、油菜是地方优势特色作物。以粒大匀称、籽实饱满、争泽光亮、营养丰富而享有盛誉的大通蚕豆,年出口量占全省出口量的40%以上;用油菜籽生产的植物油──青油、色拉油、因色清味香畅销省内外。从2000年开始,大通县大力推进以设施为依托的蔬菜产业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无公害生产发展迅速,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蔬菜远销省内外。

  大通也是青海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区域,县域内养牛、养羊、养猪业已经有了较大规模,已成为保障大通和西宁市城乡人民肉、奶供应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大通牦牛是大通畜牧业特殊的种质资源,对全省甚至其它省份牛的良种繁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通的农业在作物种植类型与布局方面呈现出依海拔而有变化的状况。整个县域分川水,浅山,脑山不同的生态类型。全县69.3万亩耕地,其中水浇地13.6万亩,浅山地27.0万亩,脑山地28.0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9.6%、39.0%和40.4%。

  根据大通所处的区位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大通县的农业类型应该定位为城郊农业,是服务城市的蔬菜等农产品的主要供给基地。

  6、气候特征

  大通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海拔高,受海洋影响微弱,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多受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干冷空气影响,气候较寒冷、干燥,降雪量偏少,且多大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上升慢;夏、秋季凉爽; 冬季寒冷。特征是长冬无夏,夏秋相连,四季很不分明。总的气候特征是,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水平较低,昼夜温差大;降水比较充裕,但季节分配不均,且年降水量也不稳定。冰冻时间长,霜冻、冰雹、春旱、秋涝等气象灾害较频繁。

  (1)日照 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5小时,各季日照时数分别占全年日照时数的25.7%、25.8%、23.5%、25.0%。农作物生长旺季的4至8月,每月日照平均在220小时以上,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2)气温 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8℃。年内最热气温在6、7、8三个月。一般7月份气温最高,多年平均为13.9℃。最冷季节在12、1、2月份。一般1月份气温最低,多年平均为-11.2℃。年内无霜期一般在70至120天左右,年平均103天。始于5月下旬,止于8月下旬。中山地区仅为50至70天,外川地区最长可达120天。

  (3)降水 大通县境内降水量比较充沛,年降水量451.2至820毫米之间,区域间分布差异大,北川河谷塔尔镇以南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大板山南麓多年平均降水量820毫米;其它地区降水量均在530至650毫米左右。典型年降水量:丰水年656.5毫米、平水年576.2毫米、枯水年436.5毫米。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3~5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19%;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5%;9~11月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4%;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2%。降水日数多、强度小、夜雨多是降水的一大特点,平均年降水日127.8天,日平均降水强度以雨季7、8、9三个月最大,特别是8月份达6.5毫米/日;冬季最小,仅有0.5~0.8毫米/日之间;降水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天数平均13.7天,仅占全年降水日的10.7%,小于10毫米的降水天数占全年降水日的89.3%。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各月平均绝对湿度为5.9毫巴。全县历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290毫米,月平均蒸发量为107.5毫米。

  (4)风向 大通海拔较高,气压较低。云量较少,多晴暖天气。春季大风较多;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其频率为24%。全县年平均气压746.2毫帕。历年各月平均风速为2米/秒。全年大风日数平均14天。

  7、水资源

  (1)大通县多年年平均水资源量为6.9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86亿立方米,丰水年8.76亿立方米,平水年6.59亿立方米,偏枯水年5.63亿立方米,枯水年4.6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9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4.91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36,产水规模数为21.8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73亿立方米/年。

  大通县实际供水量为21717.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量为13504.3万立方米,地下水工程供水量8213.0万立方米。北川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31.65%,其中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占19.69%,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占11.96%。

  大通县地下富水段是石家庄水源地、塔尔水源地、黄家寨长宁堡水源地、东峡峡口水源地。大通县河谷平原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3.17亿立方米/年。

  石家庄水源地位于黑林河及宝库河交汇处,补给条件好,含水层厚度大,透水性及富水性均好,地下水交替作用强,水质好,作为西宁市第六水源地,日开采地下水15万吨。

  塔尔水源地是大通县较大的水源地,补给量、径流量均好,矿化度小、水质好、作为西宁市第四水源地,日开采18万吨。

  (2)大通县境内河道落差大,全县相对高差2342米,平均坡降15%,水能资源较丰富。以年最枯流量0.1立方米/秒以上的河沟计算,有水能资源28.6万千瓦。

  (3)大通县河流属湟水支流北川水系,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有北川河、宝库河、黑林河、东峡河,均发源于大板山。主流由北向南注入湟水河。大小沟岔密布,具有明显山区河流的特点:河床切割深,坡降大,水流急,冰期长(11月中旬至3月上旬),水温低(年平均水温5℃);洪水时水量骤增,水势汹涌,洪峰来得猛,去的快(每峰约3~5小时);河床冲淤严重,主流摇摆不定,多有分岔,尤以下游更为突出,以至形成大片砂卵石荒滩,侵蚀了不少良田。

大通县主要河流特性表

河流

名称

水系

集雨面积

(KM2)

河流长度(KM)

平均坡降

最大流量(M3/秒)

最小流量

(M3/秒)

多年平均流量(M3/秒)

北川河

黄河二级

2774

40.7

1%

376

1.95

20

宝库河

黄河二级

1308

106.7

1.3%

258

0.62

11.75

东峡河

黄河三级

547

49

3%

80.1

0.53

3.96

黑林河

黄河三级

297

62.2

1.8%

44.2

0.54

2.65

  资料来源:大通县志

  主要河流上游降雨多,气温低,蒸发小,较易产生径流。植被较好,有利于水源涵养,增加了地下水的补给。河川径流由降水补给占48.5%,由地下水补给占51.5%。

  8、土地资源

  (1)土壤类型 大通县的土壤类型较多。土壤的主要成土母质类和近代冲积物等。

  根据1979年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试点的数据,大通境内共有8个土类,18个亚类,22个土属,38个土种。垂直分布比较明显:

  高山草甸土,分布在大板山,娘娘山一带海拔3600~4000米;

  山地棕褐土,主要分布在东峡、娘娘山、宝库沟三个地区,多在海拔2700~3200米的阴山或半阴;

  黑钙土是大通脑山地区的主要土壤,分布在海拔2750~3600米左右的大板山、娘娘山一带;

  栗钙土广泛分布在浅山、川水地区。海拔2280~2700米之间:

  潮砂土是在靠近河谷两旁的河漫滩或一阶地河流冲积物上,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经过不断翻耕,熟化而成的土壤。

  垫淤土主要指在人工治河造田从浅山拉运黄土垫在河滩及河水冲击沿而淤而形成的人工及自然冲积的土壤,厚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主要分布在北川河流域;

  沼泽土类分布在地形低洼地区,经常处于季节性或长期积水状态,植被以苔草莎草等沼泽类型为主。

  (2)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316122.60公顷。其中农用地264690.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73%,建设用地8095.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未利用土地43336.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1%。

   农用地

  全县农用地264690.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73%。其中:

  耕地:面积为56654.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9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1.40%;

  园地:面积为20.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7‰,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08%。

  林地:面积为67818.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45%,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5.62%;

  牧草地:面积133090.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2.10%,占农用地的50.28%;

  其他农用地:面积7107.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25%,占农用地的2.69%。

   建设用地

  全县建设用地8095.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其中: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6989.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1%,占建设用地的86.34%;

  交通用地:面积为464.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5%,占建设用地的5.74%;

  水利设施:面积为640.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0%,占建设用地的7.92%。

大通县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单位:公顷

地类

面积

比例(%

农用地

耕地

56654.44

17.92

园地

20.71

0.01

林地

67818.44

21.45

牧草地

133090.12

42.10

其他农用地

7107.28

2.25

合计

264690.99

83.73

建设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6989.57

2.21

交通运输用地

464.60

0.15

水利设施用地

640.97

0.20

合计

8095.14

2.56

未利用土地

未利用土地

41615.40

13.16

其他土地

1721.03

0.54

合计

43336.42

13.71

总计

316122.55

100

   未利用土地

  全县未利用土地面积为4161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16%。

   其它土地

  面积为1721.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4%,占未利用土地的4.14%。

  四、示范区农业发展情况

  1、农业发展及布局现状

  种植业方面:1994年开始,按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以经济作物为主;大田种植和温室种植相结合,以温室种植为主”;“三增一稳(一增蔬菜、二增马铃薯、三增油菜、一稳小麦)”的结构调整思路,大通县开始大力推进以设施为依托的蔬菜产业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无公害、绿色生产发展迅速,种植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种植业产业布局上逐步形成了五大农业产业带:

  一是以东峡、向化、桦林、逊让、多林、青林、极乐、斜沟等16 个乡镇为中心的优质油菜产业带,种植面积24.8 万亩,占全县油菜种植面积29.34万亩的84.53%;

  二是以长宁、景阳、黄家寨、桥头、桦林、向化、塔尔、新庄、城关、逊让等10 个乡镇为中心的优质蚕豆产业带,种植面积3.3 万亩,占全县蚕豆种植面积3.36 万亩的98.21% ;

  三是以长宁、景阳、黄家寨、桥头、桦林、东峡、向化、塔尔、城关、逊让、多林、青山、青林等乡镇为中心的优质马铃薯产业带,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万亩,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9.42万亩的74.31% ;

  四是川水地区沿宁张公路沿线分布在长宁、景阳、黄家寨、桥头、朔北、塔尔、城关等7个乡镇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5.99万亩,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8.33万亩71.91 % ;

  五是以青林、向化、景阳、宝库、东峡等乡镇建成的食用菌—双孢菇生产基地。

  养殖业方面:1986年以来,全县坚持“依托资源、调整结构、提高总量、增加商品”的方针和分类指导原则,以提高畜产品质量为重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狠抓畜种改良、牛羊育肥、疫病防治、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显著增加。

  2010年全县养殖基地达到54个,规模养殖户1721户,其中生猪养殖基地17个,奶牛养殖基地12个,肉牛养殖基地14个,肉羊基地7个, 蛋鸡养殖基地3个,獭兔基地1个。共生猪存栏4.36万头,肉牛存栏0.52万头,奶牛存栏0.43万头,肉羊存栏4.93万只,鸡存栏8万只,年出栏畜禽19.67万头只,实现产值2.71亿元 ,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37%。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率为24%。规模养殖场(小区)认定工作已经起步,第一批共有富民、张氏集团等16个规模化养殖基地通过评审验收,有效地提高了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2、示范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

  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的要求,示范区主导产业的确定要综合考虑:

  ①区域特色明显,适宜本地区农业资源条件,在当地占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比重大、产业链长、对其他产业有相关带动作用并基本能代表该类型区农业主体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②科技含量高,能够体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成果应用水平,尤其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和价值;

  ③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占有率高、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具备发展优势农产品产区的基础和开发潜力,能够形成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体系;

  ④企业支撑力度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公司+农户”, “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产业;

  ⑤布局集中、专业化生产水平高、产品商品率高的产业;

  ⑥辐射带动力强、对引导和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作用突出。

  ⑦占农业收入比重大,影响大,对当地国民经济贡献大;

  ⑧目前不具备主导产业条件,但从市场需求和当地条件、从长远看可以发展和培育成主导产业的产业。

  (2)示范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2010年,全县总播种面积为68.73万亩,其中:种植小麦18.9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7.6%;粮食总产量7.8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1.14%。马铃薯8.6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2.6%;产量(折主粮)2.57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7.76%;油料29.5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3%;产量5.02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3.2%;蔬菜10.13万亩(包含复种),占总播种面积的14.8%;产量25.05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8.52%。以上四类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到总播种面积的98%。

  2010年末全县存栏牛13.21万头(其中奶牛存栏3.72万头),羊22.43万只,猪14.27万头,鸡22.16万只。年出栏牛8.56万头,羊16.49万只,猪21.11万头,鸡29.28万只,出栏率分别为68%、73%、163%、127.7%。肉产量达3.07万吨(统计数据),奶产量4.05万吨,蛋产量0.19万吨,完成畜牧业产值8.06亿元。

  从农业总产值所占的比例来看,2010年农业总产值16.95亿元(可比价),主要粮食作物(小麦、马铃薯)产值14442万元,所占比例8.52%;油料产值18553万元,所占比例10.94%;主要畜产品产值(肉、奶)68525万元,所占比例为40.42%;蔬菜产值22444万元,所占比例13.24%。以上四大类农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13%。

  据以上的比较分析,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将以粮(小麦、马铃薯)、油、肉(生猪、肉牛、肉羊)、菜为示范区的四大主导产业。

  3、示范区主要农产品商品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后加工以及各类农贸市场的不断建设,大通县各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各类作物综合平均商品率为70%以上。蔬菜产品的商品率基本上达到85%以上。在全省各县比较名列第一。畜产品的商品率为:牛肉为91%,羊肉为89%,猪肉为80%,牛奶为87%,禽蛋为93%。

  4、农业投资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日光节能温室、畜棚建设、水电路配套等大小项目160多项,共争取省市专项资金1.87亿元。通过各类项目实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亿元。完成招商引资9000多万元。近些年,县财政每年用于促进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均在1500万元以上。

  五、示范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社会经济状况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63.40亿元, 其中农业增加值为6.67亿元,第一产业6.67亿元,第二产业为47.13亿元,第三产业为9.60亿元; 财政总收入为5.48亿元。

  三产的比重由“十五”末的8.27 : 75.69 : 13.04 调整到了9.87 : 77.76 : 12.37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9.93 亿元,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78 亿元,年均增长23.20 %;一般预算收入达2.53亿元,年均增长17.4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17.17 元,年均增长15.10 % 。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47元;年度农业投入为1.47亿元。

  2、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县工业增加值由2005 年的24.3 亿元增加到2010 年的46.13 亿元,年均增长18.6 % ,占GDP 比重68.35 % ;工业总产值由86.6 亿元增加到140.8 亿元,年均增长18.5 % ,分别占全省、全市的比重达16.9 % 和33.7 %。

  3、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 年的5.56 亿元增加到9.60 亿元,年均增长12.7 % ,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12.37 %。

  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老爷山、鹤子沟、察罕河景区开发建设及青山土族风情园、娘娘山景区旅游公路建设等项目。2010年接待游客79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457 万元,与2005 年相比增加接待游客44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5457 万元,年均增长42.59 %。

  二是房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投资7 亿元,相继建成了舒裕家园、香榭丽都、紫宁山庄等11个住宅小区,竣工验收面积累计51 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5 年的19.3 平方米增加到23 平方米。

  三是加大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结合“万村千乡”市场试点工程,健全农村商业网络。实施了桥头综合市场、城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12 项商贸工程。

  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商业体系,也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4、交通 大通县域内的公路交通发展迅速。基本上形成了“四纵三横”的格局。县域内整个公路交通呈网络化分布,联通20个乡镇,289个村委会和98%以上的村。已实现了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86个村的村道硬化也已完成。县乡公路达到14条,275公里,乡村公路达到33条,275公里。硬化村道1155.5公里。通车里程为1371公里。

  县域内公路交通方便快捷、畅通有力的支持了经济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5、通讯 县域内邮电、通讯、互联网发达。移动电话、互联网也已完全覆盖全县域,可以保证示范区通讯发展的需要。全县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和90%。

  6、水利 大通县共有水库9座,设计库容55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93.5万立方米;国有灌区渠道4条,灌溉面积8.81万亩;民营渠道10条,控制灌溉面积3.99万亩;农村截泉饮水工程182处,以及城镇自备井和城镇供水设施。近些年,全县实施了灌溉渠系的维修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北川河河道治理、桥头地区给排水工程等,这些不仅解决了3.69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48平方公里,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证。

  第二章 示范区优势与特色

  一、区域优势

  通过对以上各项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通县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区域位置具有显著的优势,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和省内其它地区比较发展农业的自然环境比较协调,适宜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对推进青海省甚至青藏高原的现代农业发展有很好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从全国农业区域的布局来看,大通地处全国西北小麦、西北马铃薯、北方油菜优势区,发展小麦、马铃薯、油菜也具有比较好的地域优势。

  从青海省的农业布局来看,大通地处湟水谷地上游,近邻西宁市区,是青海省确定的蔬菜产业重点发展区域,气候、自然条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环境纯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中,大通县在整个农业格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大通县作为西宁市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及供给基地对保障西宁市农产品的供应与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将对西宁市乃至全省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规划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大通县的地域、自然条件优势,“十五”以来,加强了有关农业发展的规划工作,先后编制了《大通县‘十五’、‘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大通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大通县畜牧业总体发展规划》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基本农田建设、灌溉水利、新农村建设规划、产后加工、良种繁育等方面的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大通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更加清晰,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本实现了以下目标: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招商引资力度富有成效;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增效显著;项目实施力度不断加大,争取资金更上新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科技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生产技术含量显著提高;植物保护及安全功能得到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加强,“订单”农业发展迅速。

  通过各农业项目的实施,目前,大通农业基本上实现了以下产业格局:

  大田种植业发展已经形成以新庄、塔尔、极乐、斜沟、桥头、长宁等乡镇为主的规模化小麦种植基地; 逊让、青山、景阳、桥头、黄家寨等乡镇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东峡、向化、多林、逊让、城关、青林等乡镇为主的规模化油菜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

  蔬菜业发展布局,形成了北川河沿线以设施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精细蔬菜、花卉种植,东峡河沿线以露地蔬菜和日光节能温室相结合,发展万亩露天蔬菜生产,宁大铁路沿线以西发展设施蔬菜生产,脑山地区发展食用菌种植的“三线一带”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格局。

  畜牧业生产布局,川水地区的长宁、黄家寨、桥头等地区以县种猪场、养猪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猪产业,浅山地区的塔尔、新庄、良教、石山等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奶牛产业,脑山地区的向化、青林、青山、桦林、逊让等地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和饲草产业。

  农畜产品加工业布局,在桥头、城关、长宁等地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优势,积极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实现了农畜产品由粗加工销售向精深加工销售转变,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三、规模化生产情况

  1、大通县已建立特色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57个,总面积达到7.4万亩,其中景阳山城、土关等小麦基地13个1.1万亩;向化三角城青稞基地1个0.1万亩;东峡康乐等油菜基地14个4.1万亩;景阳苏家堡蚕豆基地6个0.6万亩;青山龙卧等马铃薯基地17个0.9万亩;朔北西葫芦、甘蓝、黄家寨鸡腿红葱等蔬菜基地6个,面积0.6亩。建立各类作物良种繁育基地4万亩。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49%增加到了70%。

  2、大通县经农业部认定的蔬菜标准园的面积为0.06万亩,占该作物播种面积的0.67%;经部、省级认定的高产创建示范区油菜面积1.01万亩,占该作物播种面积的3.56%,马铃薯面积1万亩,占该作物面积的10.96%。

  3、大通县现有规模种植大户有7家,即大通县国良合作社、丰源、佳兴、同创、馨缘、有龙和兴康,种植面积0.83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9.3%,产量达6.23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24.4%。

  4、大通县养殖基地达到54个,规模养殖户1721户,其中生猪养殖基地17个,奶牛养殖基地12个,肉牛养殖基地14个,肉羊基地7个,蛋鸡养殖基地3个,獭兔基地1个。现生猪存栏4.36万头,肉牛存栏0.52万头,奶牛存栏0.43万头,肉羊存栏4.93万只,鸡存栏8万只,年出栏畜禽19.67万头只,实现产值2.71亿元 ,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37%。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率为24%。

  5、截止目前农村土地流转2.8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6%。其中丰源、佳兴、同创、神农油桃、馨缘、兴康、佳兴二期和丰源二期等10个基地,共流转土地0.70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的24.7%,占总耕地面积的1%。

  四、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通过这些年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和国家、集体、个人不断的投入,大通县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无论是田间道路、水利渠系配套、农网供电建设等方面都走在全省的前列,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保障。

  1、截止2010年底,农田基本改造共计18.3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5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6万亩,占示范区耕地总面积的19%;比重在全省的排位第二。土地治理项目节水3543m3,农产品总产提高1877.2万公斤,农牧民增加收入588.61万元。

  2、动物防疫:近五年来动物防疫方面实施的项目有4项,累计投入资金304.78万元,完成2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房屋1045.2平方米,改建7158平方米,配备电脑、离心机、摩托车、打印机、识读器、数码相机、实验操作台、检疫箱等设备268台套。

  3、标准化规模养殖:近三年来共实施3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5756.02万元,完成修建畜棚14.35万平方米,各种辅助用房0.60万平方米;购置产床4321套,保育床3190套,蛋鸡笼、风机、清粪机、全自动加料机等64台(套)等。年内新增育肥出栏各类牲畜22.57万头,向社会提供鲜蛋325.5吨,实现纯收入3201.3万元,项目建设效益明显。

  4、农产品质检:2010年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批准建设大通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主要购置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检测仪器设备85台(套),其中检测仪器54台(套),辅助设备27台(套),数据处理设备3台(套),采样车1辆,该项目将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5、农村信息化建设:按农业部信息站“五个一”标准,即有一名信息员、一处场所、一套信息设备(电脑、一体机、电视机、DVD等)、一套管理制度和一条电话线(接入互联网),建立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22个,在海发农贸批发市场门口建立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大厅1个。开通运行《大通农业信息网》和《大通农村综合信息网》。

  6、2010年在“三线一带”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内,建设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2000栋(每栋面积1亩),其中双新公路沿线日光节能温室集中连片程度进一步提高,集中连片温室达6000栋,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底示范区日光温室总数达到16990栋,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6%;全膜马铃薯1.0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5%,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在全省农业县中排第2位。

  7、农机总动力为39.67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57.29千瓦,综合机械化率为39.2%。

  8、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小麦86%,在全省所有农业区县中的排位第1 ;油菜35%,在全省所有农业区县中的排位第1;马铃薯18%,在全省所有农业区县中的排位第2;蚕豆18%,在全省所有农业区县中的排第2位。

  五、科技推广情况

  1、大通县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提供了很好的保证。全县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站、农广校、农机站、畜牧兽医站、养殖业服务中心等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共有职工14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5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推广研究员2名,高级职称15名,中级职称58名,初级职称40名。本科及以上学历63人,大专38人,中专29人,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14人。30岁以下11人,30-40岁62人,40-50岁63人,50岁以上8人。由此,可见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专业技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科技保障。

  就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数来看,大通拥有比较强的优势,有着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绝对数量和其它主要农业县相比,位居第一。

  2、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情况:2010年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5大类90多个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引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90多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60.21万亩,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繁)种面积0.50万亩。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生产技术1.01万亩,平均亩产达2531.7公斤,比一般大田增产659.1公斤;种植全膜蔬菜5000亩,平均亩产5100公斤,较一般菜田增产158公斤;种植全膜玉米1000亩,平均亩产量6000公斤,较一般大田增产1500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全县牛改站点37处,完成牛改2.38万头;猪改1.95万头;绵改6.01万只,推广良种鸡10万只。

  3、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农民技术培训等情况:2009年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在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机制创新与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人员编制,设置岗位、人员进行竞争(聘)上岗,明确公益性职能,建立一支由首席推广专家为龙头、农牧技术人员为骨干、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三级联动的新型农牧业推广体系;制定了6项制度,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5%以上。完成科技培训200期,培训6万人(次)。

  4、与省级以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依托单位开展科研推广的工作情况: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别与省农科院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和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并和省农技推广总站配合,实施中央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发展项目,效果良好。

  5、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全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990户,通过这些科技示范户的建设,使得科学种养殖技术得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广。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植水平。

  六、农业机械化情况

  2010年统计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3824台部,其中各类拖拉机38394台,配套农机具25430台部,农机总动力39.6万千瓦,全县年完成机耕松面积26.7万亩,机播面积42万亩,机械脱粒6万吨,机械收割10万亩,机械植保60万亩,年培训农民和技术操作手10000人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39%。百亩农机总动力为56.9千瓦,在全省排位第一。

  七、产业发展情况

  1、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建设

  2010年全县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3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17家,县级11家,资产总额达7.9亿元,产品种类多达98个,年销售收入达4.6亿元,带动农户4万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19家,其中:粮油加工5家,肉食品加工1家,马铃薯加工2家,蚕豆加工1家,乳制品加工4家,蔬菜加工5家,皮革加工1家,资产总额达3.3亿元,年加工量11.7万吨,年销售收入2.1亿元,产值为 2.85亿元,占全县经济总产量的4.5%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229个,社员人数达4095人,带动农户4429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产总额达到7968.95万元。主要农产品中合作社会农户产量达37.68万吨,合作社的农户产量为7.536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为20%。

  2、订单农业

  2010年实施订单马铃薯面积达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6%。订单蔬菜2.5万亩,订单蚕豆0.46万亩,订单油菜0.72万亩。

  3、品牌建设

  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植物类)达4.4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4%。其中:绿色食品有青海老爷山蔬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老爷山”牌辣椒0.2万亩、西葫芦0.6万亩、胡萝卜0.8万亩、甘蓝0.9万亩、番茄0.2万亩、大通鸡腿葱0.6万亩、黄瓜0.2万亩、双孢菇(鲜)0.06万亩,共8个品种;无公害农产品有大通县蔬菜工作站的老爷山大通鸡腿葱面积0.4万亩、老爷山甘蓝0.18万亩、老爷山西葫芦0.17万亩、老爷山胡萝卜0.13万亩,共4个品种;“三品”认证农产品(动物类)产量0.21万吨。2010年,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数量2个,即“大通鸡腿葱”和“绿草原”牌牛羊肉;农产品注册了“宝贝爱”、“康家桥”、“酉丰”、“振隆”、“薯苑”、“文泰”、“穆伊”、“珠玛雪”、“朔山”和“双穗”等10个商标。

  八、质量安全情况

  1、近年来,大通县制定了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8项,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4项,示范区内全部按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大通县农产品检验检测站已开工建设。目前,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已配置了蔬菜农残速测仪等设施设备,年抽检蔬菜样5000份。抽检结果表明大通县蔬菜产品达到国家无公害、绿色标准的合格率达99%。

  大通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农产品准出制度试点,开始推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

  随着农产品安全的需要,以建成的三个病虫害监测点为依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系统,并承担着全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农药质量检测、植保试验、示范和推广等的任务。广泛开展县内农业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普查、监控、预测、预报。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及天敌数据库和预测模型,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准确率,实施植物检疫,使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及时开展本地区主要病虫草鼠害的测报和防治工作,开展农药质量检测工作,建立并应用植保专家系统,指导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从而正确、及时、有效地控制示范区农田有害生物的为害。这些工作在全省均处领先地位。

  2、动物疫病防治,全县实行每年3、7、11月份集中开展防疫工作,并坚持常年补针,2010年防疫注射各类畜禽345.8万头只,防疫质量和密度均达到上级要求。各类牲畜侵袭病的防治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共防治各类牲畜121.29万头(匹、只)次。全县近几年先后实施了基层乡站建设、冷链体系建设、动物卫生监督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监测等项目投资506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动物防疫条件和水平。

  3、动物卫生检疫:扩大产地检疫覆盖面,全县产地检疫持证率达到了95%以上,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出证率达到100%,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100%。严格进出县境的动物防疫和引进动物审批制度。对检出的病害肉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合格肉品出具检疫证明后准许上市销售。同时加大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畜产品肉食安全。

  九、体制机制创新情况

  1、为进一步加快全县特色农牧业的发展,切实解决全县规模种养业基地建设资金缺乏问题,加大融资力度,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出台《大通县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制定《大通县设立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实施方案》,县政府利用信用贷款平台注入460万元资金作为启动担保基金,为全县规模种植(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解决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周转难的问题。

  2、2008-2009年县农牧业基金管理办公室为全县规模种植户、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截至目前,共办理贷款担保21笔,现已成功发放贷款11笔1525万元,其中蔬菜基地5笔1130万元。贷款的成功发放,为全县规模种养提供更大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快全县设施农牧业发展步伐,对全县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起到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3、为了更好发挥企业和合作组织对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通县在制度创新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大通县目前已经按市场化经营的要求成立了大通县同益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该社由大通同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6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31个单位和个人发起,于2009年11月10日召开设立大会。随着示范区的建设,管委会的一些职能将被这个组织替代,按企业经营的要求和理念,更有效率、更充满理性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从种苗供应到生产标准执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服务和组织工作。

  十、农民教育培训情况

  1、由于大通县的广大农户过去大多从事大田作物的种植,现在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转变观念,掌握更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为此,大通县每年广泛开展针对农户的农业知识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田间实训10余期,接受培训的农户每年约30000多人次。

  2、2007—2009年仅农机化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52期,培训人员10000人次,其中农民培训班47期,培训人数9700人次;机具操作手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200人次;科技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人数100人次。编印科技教材4000份,宣传材料15000份,通过宣传而受到教育的人数达15000人次以上。

  3、目前,大通县已经建立了针对农户的专业培训中心,拥有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各类培训设施设备比较齐全,并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在进行农民的培训过程,还充分发挥各类专门培训机构如县农广校等的作用,并经常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各类培训。在培训农民方面大通县已经形成了很好的运行机制,并已制度化,经常化。培训的成效也十分显著。

  十一、节约型农业发展情况

  1、尽管大通县的水资源比较充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全县无论在发展设施农业还是大田作物种植方面仍然把节水灌溉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来推广。在主要温室园区引进以色列灌溉设施设备,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

  2、到目前为止,示范区的黄西村、孙家寨、康家村、向阳堡温室基地水利配套工程、凉州庄、塔尔湾、下旧庄等温室基地机井工程已经完工,通过渠系配套,灌溉用水都已接入各园区与温室集中区。各温室集中区共完成机井11眼,修建管理房11座,变频器11台,输水主管道10080米,支管道19040米,进棚管道40360米,检查井72眼,建设蓄水池110座。共完成水利配套设施投资520万元。露地蔬菜生产基地的灌溉渠系也配套完善。全县灌溉水利用率达50%,在全省排位第一。

  3、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3万亩,占示范区耕地总面积的比重87.4% 比重在全省排位第一。大通县是全国土壤肥料检测工作先进县。

  4、近些年,随着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的生产的发展,对有机肥的需求猛增,再加上沼气技术的普及,大通县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较高,几乎达到了100%利用。在全省中排位第一。

  十二、生产效益情况

  1、就劳动生产率而言,大通一直处比较高的水平上。平均劳动生产率为7386元/人。在全省排位第一。

  2、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来看,大通县除比西宁市主要城区—城东区和城西区低外,远远高于全省主要农业县,说明大通的农业效益较好,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3、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比较,大通县也远大于其它县(区),说明大通城乡居民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

  4、从全省主要农业县的各项税收看,大通县也是远高于其它农业县,说明大通社会经济状况还是比较良好。

  5、农业恩格尔系数看,大通县和其它农业县相差不多,处于比较中等的水平。

  十三 制约因素分析

  1、农牧业产业发展有待集聚。目前我县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中,一是还没有形成农畜产品品牌的优势,二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就是从生产、仓储、深加工为一体的集合,以延长可销售的时间和产品的附加值,三是产品销售网络还没有建立完善,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2、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地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农畜品加工能力弱,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运行不规范,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建议加强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

  3、农牧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薄弱,机械化运作和智能化管理落后农牧业的设施化整体水平不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施装备等建设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4、农牧业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还需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有待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急需的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供给不足,发展内源动力不足,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5、农民技术水平亟待提升。目前,农民的知识、技能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大部分农民仅掌握一般农业种养殖技术,而对科技含量较高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关键生产技术掌握较差,缺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农村经纪人匮乏,阻碍了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亟待更新提高。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总体目标,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的建设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培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先进技术展示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引领、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 规划原则

  ——优质特色高效原则

  立足大通资源特色,以优质高效为准则确定突出发展蔬菜产业。优质要体现蔬菜品种优、技术优、装备设施优、产品质量优;高效要体现土地产出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全面提升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展蔬菜产业,努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技术创新原则

  从规划设计、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引进、组织管理、信息交流等各个方面体现技术创新。特别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机制,运用现代化手段,吸纳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用科技引领蔬菜健康发展。

  ——功能多元化原则

  从城市化发展对农业的多种需求出发,通过向非农产业延伸,建设农业园区,强化农业的精品生产和就业增收功能,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示范引领等功能。

  三、 总体目标

  在规划期内,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围绕粮、油、肉、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和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使示范区成为青海农业科技展示区、西宁市居民“菜篮子”供给保障基地。

  第四章 产业与区域布局

  一、主攻方向

  (一)粮食

  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示范基地,着力抓好小麦、马铃薯生产,继续实施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积极推行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促进粮食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强化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稳定粮食自给水平。

  (二)油料

  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前提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和先进实用集成技术推广,使油料作物向优势区域集中,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合理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油菜生产发展,主攻单产,提高总产,改善质量,保障供给。

  (三)肉类

  巩固和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发展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着力改良品种,引进优良种畜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大幅提高单产水平;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四)蔬菜

  在做大做强现有设施蔬菜示范园的基础上,围绕国家有关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和规范,示范、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借鉴工业重视组织形式的理念,培育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借鉴工业注重产品营销理念,搞活流通;运用工业中的现代营销策略,多方拓宽销售渠道;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推动蔬菜产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

  二、建设目标

  1、基地建设目标:(1)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5个,面积5万亩,种薯脱毒化程度达90%以上,平均亩产达2200公斤以上,比前三年平均亩产增加35%以上,亩增收690元,总产达4400万公斤。(2)建立小麦高产示范基地15个,面积3万亩,增加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使小麦良种率覆盖率达100%,亩增产15%以上,平均亩产达300公斤以上,亩增收100元以上;并辐射带动5万亩以上小麦生产。

  2、品牌目标: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着力打造“大通马铃薯”地理商标品牌,60%以上马铃薯产品实现品牌化销售。

  3、技术目标:(1)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率100%,病虫草综合防治率达100%;(2)马铃薯种薯脱毒化程度达90%以上,商品率达50%以上。

  4、质量目标:示范区内农产品90%以上实现绿色、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

  5、全面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到2015年可机耕地中小麦生产80%以上实现机械化;马铃薯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达到35%以上。

  1、基地建设目标:建立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个,面积5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平均亩产比前三年增加15%以上,达到225公斤以上,总产达225万公斤,亩增收200元以上。

  2、技术目标: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率100%,病虫草综合防治率达100%。

  3、质量目标:示范区内农产品90%以上实现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4、全面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到2015年可机耕地油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

  1、主要畜产品产量:2015年肉类产量达到3.77万吨,年均增长4.00%。畜禽良种率牛达到55%、羊60%、猪100%;肉类占西宁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30%。

  2、基地建设目标:到2015年,年出栏千头以上规模化肉牛养殖基地20处、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5处、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20处。

  3、品牌目标:到2015年,全面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打造好“绿草源”牌牛羊肉。

  4、质量目标:对畜产品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种、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园区和基地目标: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园区10个,使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建设露天蔬菜种植基地10个,使露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2、蔬菜产量及在西宁市场的占有率:5年内建成温室13000栋(1.0栋/亩),到2015年末我县温室总量达3万栋,设施蔬菜总产量达23万吨,在西宁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到35%以上。实现日光温室蔬菜基地每栋温室(1.0亩)农民纯收益达到2.3万元以上的目标。

  3、技术目标:(1)应用生物技术、高效农业新技术,建成蔬菜、畜禽良种繁育和工厂化培育中心改变传统良种的繁育方式和依赖外源市场的现状,使示范区良种率达100%。(2)示范推广节水滴灌,无土栽培、新型肥料及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新技术,进行设施、露地绿色蔬菜的生产。减少资源的耗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使示范区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3)建成以科技先导,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的示范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配套建设先进的产后加工和冷贮运输设施、设备以及相应的技术体系,完善产业链,使示范区农产品的商品率达90%以上。

  4、品牌目标:使示范区内90%以上蔬菜产品生产实现绿色标准化生产;70%以上的蔬菜产品实现品牌化销售。

  三、主推技术

  1、小麦产业主推技术: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微肥施用技术。

  2、马铃薯产业主推技术: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微肥施用技术。

  油菜标准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微肥施用技术。

  畜种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技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饲养管理技术、青贮和优质牧草生产加工技术、畜种疫病防治技术、舍饲育肥技术、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病(死)尸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舍饲半舍饲饲养等技术。

  温室标准建造技术、蔬菜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技术、设施园艺标准化栽培技术、蔬菜优质高效平衡施肥技术、大棚连作障碍防控技术、棚室综合高效利用技术、蔬菜节水灌溉技术、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栽技术、高垄全膜覆盖技术、畜-沼-菜生态循环技术、蔬菜加工、储藏保鲜与冷藏运输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蔬菜抗灾减灾技术。

  四、主导产品

  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小麦、马铃薯(鲜薯)。

  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油菜籽。

  肉类为牛肉、猪肉和羊肉。

  1、设施蔬菜:以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黄瓜、番茄、辣椒、双孢菇为主,兼顾种植茄子、绿叶菜类、草莓、油桃等特色果蔬。

  2、露天蔬菜:以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甘蓝、西葫芦、胡萝卜、大通鸡腿葱为主,兼顾种植花椰菜、芹菜、青笋、萝卜、章丘大葱及外销特菜。

  五、区域布局

  整个布局划分为核心区和示范区两个功能区,具体布局如下:

  (一)核心区

  核心区是规划建设中的重点区域,该区域主要以塔尔镇相对集中的丰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同创现代农业示范园、大通佳兴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主体进行构建。建设培训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农民创业中心、产品贮运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以及设施绿色蔬菜标准化综合示范基地。在示范区中该区承担着现代农业科技引进和转化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孵化、科技交流与技术培训及农产品贮藏加工、物流、配送等功能。

  (二)示范区

  1、粮食:马铃薯以向化、青山、桦林、东峡、城关、逊让、景阳等乡镇为核心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小麦以斜沟、城关、塔尔、极尔、黄家寨、长宁等乡镇为核心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小麦产业的发展。

  2、油料:油菜以东峡、桦林、极乐、逊让、多林、青林、斜沟等乡镇为核心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县油菜产业的发展。

  3、肉类

  在逊让、多林、青林、朔北等地区发展肉牛业;在长宁、黄家寨、桥头、朔北、东峡等川水地区乡镇发展生猪业;在向化、东峡、青山、多林、青林、桦林、逊让等乡镇发展肉羊业。

  4、蔬菜

  以双新公路为主轴线,鲍岗公路、桥阴公路为两条副轴线进行布局。

  ①充分利用新庄镇新庄村、台其村、尕庄、吉仓四个村已建成的1198栋、塔尔镇中庄已328栋、桥头镇向阳堡村已建512栋、黄家寨镇黄西村拟新建140栋、景阳镇大寨村拟新建1000栋连片日光温室建设以黄瓜为主茬的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②充分利用塔尔镇上旧庄、上旧庄、塔尔湾村已建1670栋、黄家寨镇黄西村拟新建250栋、景阳镇山城村拟新建1000栋日光温室建设以辣椒为主茬的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③充分利用塔尔镇凉州庄、河州庄村已建1135栋、黄家寨镇黄西村已建110栋、景阳镇小寺村拟新建1000栋日光温室建设以番茄为主茬的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④充分利用长宁镇康家村已建65栋和计划新建150栋日光温室,种植供游人采摘的蔬菜、草莓、油桃等果蔬和已形成的休闲农庄的基础条件和贴近西宁的优势,建设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⑤在黄家镇黄西村已有110栋日光温室的基础上,再新建390栋日光温室,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同时集中示范有机无土栽培技术。

  ⑥在景阳镇的大寨、小寺、山城每年1000栋温室的建设规模发展,最终建设总规模为3000栋日光温室的综合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⑦充分利用朔北乡代同庄、药匠台、阿家堡、李家堡、永丰、菜子口等村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设露地10000万亩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⑧在朔北乡代同庄村建设占地500亩的露地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和露地蔬菜制种基地。

  六、建设任务

  (一)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示范行动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提高土地产出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和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使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促进集约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坚持效益优先、彰显特色、科学先导、机制创新、示范带动原则,通过五年的努力,把大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特色明显、规模大、机制新、效益高、辐射带动强劲、环境优美、全省一流的综合示范区。

  1、粮食: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粮田3万亩,进一步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土地整治,建设田间综合设施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2、油料: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农田1万亩,进一步配套渠系、田间道路等农田设施,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田间综合设施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3、肉类:大力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牌,统一防疫和统一环境治理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建设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地),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环保要求组织生产,大幅提高肉类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肉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其中千头以上规模标准化肉牛基地20个,引进肉牛10000头;引进良种西门塔尔肉牛冻精10万支,授配母牛5万头;建设万头以上规模生猪标准化养猪基地5个,千头以上规模标准化养猪基地20个,引进良种母猪6000头、种公猪200头;引进良种公羊5000只,建立肉羊改良点10处,改良良种肉羊25万只;种植优质牧草4000亩。

  (1)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佳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在佳兴一期100亩示范园内,建设绿色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园,同时建设大学生创业园。

  佳兴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期):在佳兴一期基础上。建设550栋日光温室,建设以特色蔬菜生产为主的生产示范园。

  同创现代农业农民创业示范园:以同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建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扩大规模建设占地500亩的农民创业园,以新的土地流转形式,集中连片建设日光温室区,为省内外失地农民、种植能手提供创业和发展平台,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和条件,同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丰源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大通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将丰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成为示范区核心区,将丰源建设成为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的重点园区。主要建设占地100亩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以及栽培技术的配套展示中心。农产品产后处理、贮运、配送中心,该中心将引进绿色蔬菜清洗、分级、加工、包装生产线设备,扩建冷库完善冷藏处理设施的配套。蔬菜包装车间2000平方米,鲜菜精选清洗风干包装生产线一条,年配送蔬菜2万吨以上。总投资672万元。科教培训与咨询服务中心及农户实训基地主要依托丰源基地已建3000㎡培训楼和已建温室进行构建。该中心主要承担示范区的生产管理及周边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及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条件支撑。

  丰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期):在景阳镇的大寨、小寺、山城1653栋温室建设综合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在景阳镇的苏家堡充分利用古方城建设占地200余亩的农耕文化休闲体验示范园。

  有龙现代农业示范园:充分利用塔尔镇河州村有龙现代农业示范园,现已建成的218栋、拟新建200栋连片日光温室,建设以茄子生产为主茬的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户生产长茄等蔬菜产品,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神龙油桃果品休闲观光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已建成桥头镇向阳堡村神龙油桃果品休闲观光示范园53栋温室和计划新建150栋日光温室,扩建占地200亩的蔬菜果品采摘温室。进一步做大做强桥头镇向阳堡村神龙油桃观光、采摘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引进新型果品、抓好两节期间反季节果品生产,为广大市民提供观光、采摘休闲的同时,增加收入,发展壮大,进而带动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农业。

  馨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黄家镇黄西村已有110栋日光温室的基础上,再新建390栋日光温室,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集中示范有机、无土栽培技术。

  黄家寨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以黄家寨镇黄西、黄东村已建日光温室蔬菜种养基地和养猪场、养鸡场为基础,以猪—沼—菜、鸡—沼—菜的生态农业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理论的原理进行生态农业的示范。扩建温室500栋,每栋温室配套建设8立方米的沼气池。集中示范无土栽培技术、循环农业相关的技术等。

  长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在长宁镇康家村兴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已初步建成的城郊休闲农庄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城郊休闲农业的功能和环境美化设计,开展采摘、观光、餐饮、做一天农民的体验等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内容主要是完善温室设备,美好环境。扩建占地200亩的蔬菜果品采摘温室。

  (2)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在朔北及塔尔地区已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认定绿色蔬菜基地1万亩,认证10个本地种植新品种为绿色蔬菜。根据已认定8个绿色蔬菜产品的种植基础建设8个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①绿色设施蔬菜基地设施(10000亩):

  绿色设施黄瓜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新庄镇新庄村、台其庄村、尕庄、吉仓四个村已建成的1198栋、在景阳镇大寨、山城已建成750栋,塔尔镇中庄已328栋、拟新建500栋连片日光温室建设以黄瓜为主的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4000亩。

  绿色设施番茄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向阳堡村、塔尔镇凉州庄、河州庄村已建1335栋、桥头镇向阳堡村已建512栋、拟新建1000栋日光温室建设以番茄为主茬的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4000亩。

  绿色设施双孢菇生产基地。利用桥头镇胡基沟村、向阳堡村已建700栋日光温室建设绿色标准化双孢菇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

  绿色设施辣椒生产基地。在黄家镇黄西村已有110栋日光温室的基础上,塔尔镇中庄已328栋、塔尔镇凉州庄、再新建500栋日光温室,建设以辣椒为主茬的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3000亩。

  ②绿色露天蔬菜基地(10000亩)

  绿色甘蓝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朔北乡、桦林乡、东峡镇等村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设露地绿色甘蓝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蔬菜。

  绿色西葫芦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朔北乡代同庄、药匠台、阿家堡、等村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设露地绿色西葫芦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蔬菜。

  绿色胡萝卜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朔北乡药匠台、阿家堡、李家堡、永丰等村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设露地绿色胡萝卜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蔬菜

  绿色大通鸡腿葱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朔北乡菜子口、黄家寨镇平乐、阿家、桥头镇放马沟、长宁镇东风、陈家庄等村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设露地绿色大通鸡腿葱生产示范基地4000亩蔬菜。

  ③绿色蔬菜制种基地

  在朔北乡代同庄村建设占地500亩的露地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和露地蔬菜制种基地。

  (3)工厂化育苗中心

  在大通丰源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内,建设工厂化育苗中心一处,采用现代组培等现代生物技术和先进的制种技术改变传统育苗方式,提高种苗品质,防止品种退化。利用配套的连栋温室进行蔬菜种苗的快速繁殖、品种改良及规模化生产,设计年供苗能力2000万株。该中心总占地面积150亩。将建设面积800平方米的组织培养车间,并引进相应的仪器设备。此外,建设配套现代化连栋温室10000平方米,配套50栋日光温室,作为种苗生产与繁殖基地。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完成后,每年可向周边地区提供1200 万~1500 万株组培苗。

  (4)管理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

  为了实现示范区的科学管理以及完善产业功能,将建设占地30亩的示范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多功能综合大楼。综合大楼的建设主要是为示范区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提供所需的办公和接待场所,同时也是示范区内的指挥中心、产品信息发布中心、技术交流中心等;建设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对示范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保证其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

  (5)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该基地以丰源公司为依托,在其现有基地的南边实施建设。主要建设占地100亩的标准化温室并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其中无土栽培试验、示范基地60亩。以与青海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共建的模式实施建设。以构建示范区技术转移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探索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主要功能是进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以及栽培技术的配套。“十二五”期间计划引进种植国内外新品种40个左右,引进新技术4项,加快我县蔬菜种植新技术更新。

  (6)科技培训基地建设

  建设农民科技实训基地。主要依托丰源基地已建3000㎡培训楼和已建温室进行构建。为各蔬菜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管理及周边农户技术培训及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条件支撑。农民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栽培生产技术的实训;二是对温室的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进行展示和使用方法的实训。

  建设内容主要增加各类培训设备、教学器具等。年培训农户12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200人(次),到2015年,全县培训菜农达6000人(次)以上,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000人(次),培训蔬菜营销经纪人600人(次)。

  (7)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①蔬菜瓜果产品物流统配中心建设

  该中心将引进绿色蔬菜清洗、分级、加工、包装生产线设备,扩建冷库完善冷藏处理设施的配套。构建示范区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通过该中心的建设为联结市场、各超市建立通路。为优质农产品走出大通、青海省、中国创造条件。蔬菜包装车间2000平方米,鲜菜精选清洗风干包装生产线一条,年配送蔬菜2万吨以上。

  ②农资配送体系建设

  以青海老爷山科技开发公司为依托,联合各示范园区及专业合作社建设大通县蔬菜农资专业配送中心一处,实现生产资料的直接配送,杜绝了假冒伪劣生产投入品进入市场,杜绝了坑农、害农行为的发生,维护了农资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维护了广大农民作为消费者享有“放心农资”的权益。建立经营网点,优化销售布局,在各产业带建立连锁经营销售点4个,减少了中间环节,优化了农资流通渠道。

  ③海发产地批发市场的扩建

  对桥头镇红河限村海发农产品市场,进行改扩建。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和扩大市场交易。目前该市场占地60亩,有商铺125间,露天交易区4000㎡,冷库库容8000T。该市场在3-5年的时间内,发展成占地160亩的产地交易市场。

  (二)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进农业标准化

  一要定标准。就是要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使农业生产经营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今后,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都要制定标准,要加大标准宣传推行力度。二要抓示范。标准实施首先要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进行,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中推开。三要创品牌。要在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过程中,使广大农民增效增收,从而使实施农业标准转化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着力创建一批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增值效益。四要建体系。要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形成一整套技术规程和操作方法;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建立健全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和名牌战略实施;五要保环境。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要求,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加强产地环境建设。

  (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农业

  大力抓好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要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增加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加强抗旱水源建设;要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要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

  (四)以科技为支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科研:(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合作)与青海大学、沈阳农大等高校、科研单位共建的模式实施建设。一方面,以构建示范区技术转移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探索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另一方面,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农业新技术项目,构建“信息、技术、产品、市场、效益”的新型产业化链条。

  (2)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行动。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逐步建立起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引导、鼓励技术人员按市场化运作,培育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科研、推广格局。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应用。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围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畜禽良种繁育等优先主题,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等农业科技专项,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加快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3)劳动力培训:建立制度化、多层次的示范区技术培训体系。示范区中心区要在技术开发及示范样板建设基础上,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技术培训体系,对示范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农业技术人员、推广人员和农民提供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同时,也要吸纳示范区企业及相关科教机构加入技术培训队伍,加大对本区域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年培训农户12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200人(次),到2015年,全县培训菜农达6000人(次)以上,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000人(次),培训蔬菜营销经纪人600人(次)。

  (五)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扶持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农民增收的新机制。加大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强化监督,逐步规范。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工作,把分散的闲置土地进行集中开发,实行规模化经营。

  (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大农业项目推介力度。通过投洽会、推介会等各种招商形式,推介重点农业招商项目,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户”模式,与农户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合作组织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行跨区域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素质,加强管理,增强发展后劲。

  (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用先进农机装备农业,用现代农机技术改造农业,利用国家政策提升农机装备,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机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推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到“十二五”末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4%以上,其中可机耕地中小麦生产80%以上实现机械化;可机耕地油菜、马铃薯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40%和35%以上;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20%以上,使农业机械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提高。

  (八)促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把农业信息与图文并茂、动画、视频有机相结合,使广大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做到 “适用、实际、适效”,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到2015年乡级服务站建设达到100%,村级信息服务点占总村数的33%。每个村级信息服务点辐射带动2村,信息服务范围将提高到65%。

  (九)动植物疫病防控机制建设,确保农牧业健康安全生产

  完善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检疫监督、农药兽药安全使用与质量监控和残留监测等工作,提升预防、预测、预报各种动植物疫病、新发病、外来疫病的能力和对动植物疫情迅速反应与及时扑灭能力。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强化产地检疫工作,完善监控网络,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建立完善疫情报告、预警、应急机制;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疫情,要严格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拔除疫点,防止扩散蔓延,确保无重大动植物疫病暴发流行,保障农牧业生产安全。

  (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适合我市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创建,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稳步提高全市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市乡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配齐先进设备,加强检测队伍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建立检测点,将检测体系延伸到田间地头。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市级质检站为主干,乡、村质检点为基础,以大宗农产品主产基地与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速测站为依托的覆盖全区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加强“三品”认证。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工作,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并做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工作。到2015年,全市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绿色食品认证30个以上,有机食品认证100个以上。培育10个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品牌。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假冒农业投入品及禁用农药、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打击力度,严禁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农产品生产领域。抓好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争取通过五年努力,粮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都在98%以上。

  第五章 建设项目及年度投资计划

  一、建设项目

  建设共八项,分别是旱涝保收标准粮田建设、马铃薯示范区建设、小麦示范区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和农作物良种推广等,项目总投资14281万元。

  建设共四项,分别是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优质油菜示范区建设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项目总投资2722万元。

  建设共九项,分别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牛羊肉及牛羊生化制品加工、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动物疫病中心疫病控制体系建设、动物调运检疫隔离场建设、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站建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9610万元。

  建设共九项,分别是日光节能温室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无土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良种、种苗繁育基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科技培训、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绿色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温室水电路配套等,项目总投资92010万元。

  (五)水利建设

  建设共六项,分别是北川河东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大通县北川河西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宝库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大哈门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大通县设施农业灌溉工程等,项目总投资17350万元。

  (六)水电路建设

  建设共一项,温室水电路配套,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

  二、年度投资计划

  总投资170473.31万元,2011年投资34893.1万元;2012年投资34943.9万元;2013年投资34063.9万元;2014年投资33786.9万元;2015年投资32785.4万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为了保证示范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如期完成全部项目任务,经研究,决定成立以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农牧、财政、审计、监察、农牧局分管领导、县蔬菜推广中心负责人和项目实施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牧与扶贫开发局,具体负责项目各项工作。

  示范区管委会职能:一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负责示范区的发展规划与组织实施、政策落实与部门协调、规章制定及监督管理;二是从市场机制出发,为示范区招商引资、后勤服务、物业管理及示范区国有资产管理等;三是直接进行投资和产业开发,作为实体企业经营。随着示范建设发展,示范区管委会的三个职能必须分离,政府行为随着示范区发展要逐步淡化和退出,只起引导、监督、政策扶持等作用;市场化的示范区国有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可由目前国有性质的企业负责;进行投资和产业开发的功能要新注册企业,作为政府参股或控股的法人企业完全按市场化机制独立运作,在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与其他入园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和开展投融资业务等。

  2、政府部门要为园区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围绕园区建设目标,为园区建设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组织等方面的服务保障。

  3、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4、加强示范区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要结合示范区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示范区建设有章可循,形成有利于示范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环境。

  5、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示范区的整体科技和管理水平。

  二、政策保障

  1、中共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大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委字(2011)第1号 ;

  2、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设施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的通知》大政〔2011〕1号 。

  三、科技保障

  1、依托县或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绿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绿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

  2、根据需要配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网,负责整个绿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

  3、制订培训计划,加强对绿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各有关领导、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营销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4、组织生产基地内的农户学习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保证每个农户至少有一名基本掌握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人。

  四、投资保障

  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投资力度。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贷款贴息、减免税收、信贷扶持等优惠政策,扶持个人和从事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争取部、省有关农业方面的投资,改善蔬菜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出台《大通县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制定《大通县设立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实施方案》,县政府利用信用贷款垫付600万元资金作为启动担保基金,为全县规模种植(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解决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周转难得问题。

  五、体制机制保障

  发展产业化经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发展。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蔬菜优势产区的发展壮大。扶持有条件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设蔬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