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成都市人民政府 编制
二〇一一年三月
第一章 规划总则
1.1 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0年8月,农业部认定50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市被确定为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为科学引导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农业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成都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
1.3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全域,包括9区4市6县,幅员面积约1.24万km2。
● 一圈层——主要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 二圈层——主要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和郫县。
● 三圈层——主要包括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
1.4 规划依据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 《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
●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
● 《四川省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纲要(2011-2015年)》;
● 《四川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
● 《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的通知》(川农业〔2009〕195号);
● 《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10〕19号);
● 部、省、市领导有关示范区建设的讲话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实施方案等;
● 成都市统计年鉴。
第二章 示范区现状分析
2.1 基本情况
● 示范区幅员面积1.24万km2,辖9区4市6县。农用地总面积139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45万亩。总人口1149万,其中农业人口498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其中一产业285.1亿元、二产业2480.9亿元、三产业2785.3亿元;财政收入202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4:1。
● 2003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6月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进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城乡一体化,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的城乡全面现代化道路,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成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2 自然条件
● 地形地貌
示范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以深丘和山地为主,东部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平原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平原、丘陵、山区比例分别为40%、28%、32%。
● 土地资源与结构
示范区土壤资源丰富,以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为主。土壤养分充分,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适宜各种农作物及林草生长。
● 水资源
示范区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核心区,水资源丰富,年均水资源总量304.7亿m3。自然降水丰沛,境内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km/km2。
2.3 基础设施
● 农田水利:示范区已建成高产良田3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4%;现有中小型水库189处,库容20209万m3,山平塘20833口,容积9021万m3,微水池4.5万口,容积450万m3;干渠和支渠总共6755km,有效灌溉面积480.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49%。
● 农村道路:示范区率先在西部全面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县道公路、乡村公路和农村机耕道相配套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 电力通信:示范区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电力全覆盖;移动通信覆盖达到100%;广播电视和光纤网络实现村村通。
● 农机装备:2010年示范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8.1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8.9%。
2.4 产业现状
● 产业规模
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为主的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表2-1 2010年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表
序号 |
产业类别 |
单位 |
产业规模 |
1 |
粮食 |
万吨 |
274.8 |
2 |
油菜 |
万吨 |
23.8 |
3 |
蔬菜 |
万吨 |
494.7 |
4 |
茶叶 |
万吨 |
1.3 |
5 |
水果 |
万吨 |
117.9 |
6 |
肉类 |
万吨 |
105.2 |
7 |
禽蛋 |
万吨 |
20.8 |
8 |
水产品 |
万吨 |
10.2 |
● 农业产业化
示范区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89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4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2088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200亿元,带动农户面突破70%。
● 规模化经营
示范区建成标准化规模化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基地230个;农用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308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2%,其中耕地流转面积23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6%。
2.5 综合评价
● 示范区符合上位规划,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代表性;
● 示范区主导产业明确,带动能力强,效益显著;
● 示范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科技水平突出,服务体系完善;
● 示范区政府支持,群众欢迎,组织管理完善,机制体制健全。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以及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在现有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园区)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推进成都农业现代化进程。
3.2 基本原则
●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方略;
● 坚持把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保护耕地作为重要前提;
● 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根本动力;
● 坚持把助农增收、维护农民利益作为核心目标;
● 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作为主攻方向;
● 坚持把示范引领带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
3.3 发展思路
● 坚持一条底线: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
● 遵循两条规律:充分尊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充分尊循自然条件的客观规律;
● 突出三个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 强化四项功能: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高端农产品、为吸引人才创造最佳宜居环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可持续的环境容量、为现代服务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大力推进五化: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品牌化。
3.4 建设目标
到2015年,把示范区建设成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成为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项目资金整合的投入区,基本实现生产技术科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民生活富裕化,充分展现示范区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两个带动”作用。
表3-1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指标和预期目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10年 实际值 |
“十二五” 目标值 |
指标 属性 |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C1) |
森林覆盖率(C11) |
% |
36.9 |
38 |
约束性 |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比例(C12) |
% |
34.2 |
43.2 |
约束性 |
|
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C13) |
∕ |
0.425 |
0.55 |
约束性 |
|
基本农田保有率(C14) |
% |
119.7 |
≥100 |
约束性 |
|
农业生产要素水平指标(C2) |
政府投入年增长率(C21) |
% |
39.2 |
40.4 |
约束性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C22) |
% |
51.6 |
65 |
预期性 |
|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C23) |
% |
58.9 |
80 |
预期性 |
|
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率(C24) |
% |
73.5 |
90 |
预期性 |
|
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指标(C3) |
耕地规模经营比重(C31) |
% |
38.7 |
>75 |
预期性 |
农民组织化程度(C32) |
% |
36.1 |
70 |
预期性 |
|
优质农产品基地比重(C33) |
% |
22.6 |
60 |
预期性 |
|
农业标准化服务覆盖率(C34) |
% |
42.5 |
85 |
约束性 |
|
农业综合产出水平指标(C4) |
土地综合产出率(C41) |
元/亩 |
3615.4 |
4200 |
预期性 |
农业劳动综合产出率(C42) |
万元/人 |
1.76 |
2.26 |
预期性 |
|
农产品商品化率(C43) |
% |
82.7 |
>90 |
预期性 |
|
农产品安全合格率(C44) |
% |
96.1 |
>97 |
约束性 |
|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C5) |
城镇化率(C51) |
% |
65.3 |
69 |
预期性 |
农业增加值(C52) |
亿元 |
285 |
340 |
预期性 |
|
农民人均纯收入(C53) |
元 |
8205 |
12300 |
约束性 |
|
乡村旅游收入比重(C54) |
% |
32.8 |
35 |
预期性 |
|
农产品深加工率(C55) |
% |
31.3 |
50 |
预期性 |
|
农业环境治理水平指标(C6) |
种植业污染治理率(C61) |
% |
33.3 |
80 |
约束性 |
养殖业污染治理率C62) |
% |
72.7 |
80 |
约束性 |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C63) |
% |
64.7 |
100 |
约束性 |
备注:预期性指标是规划期范围内希望实现的目标,带有指导性;约束性指标是规划期范围内必须达到的目标,带有约束性。
3.5 发展定位
● “西部第一、全国领先”;
● “五个一流”:一流的经营治理机制,一流的产业发展水平,一流的营销体系,一流的保障体系,一流的吸引人才机制。
3.6 总体布局
3.6.1 圈层布局
● 城市农业圈层(第一圈层):以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服务城市、美化城市为重点,主要发展景观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形态。
● 近郊农业圈层(第二圈层):以生产和辐射功能为重点,兼顾生态、生活功能,主要发展优质高效、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形态,着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
● 远郊农业圈层(第三圈层):以生产和生态功能为重点,兼顾生活休闲功能,优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形态。
3.6.2 分区布局
● 中部平原优质高效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绿色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及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
● 西部龙门山脉特色农业区:重点发展特色水果(猕猴桃)、优质茶叶、名特水产(冷水鱼)、珍稀食用菌、道地药材以及山地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
● 东部龙泉山脉特色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蔬菜(食用菌)、优质畜禽、伏季水果(枇杷、水蜜桃、早熟梨、葡萄)等优质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第四章 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
4.1 主导产业
4.1.1 粮油
● 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水稻、小麦、玉米、“双低”油菜;
围绕实施新增1000亿斤粮食工程,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粮食生产基地;
大力实施粮油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重点在中部平原地区和主要交通干线打造22个集中连片万亩以上规模的粮油高产示范片;
推广集成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促进区域内粮油平衡增产。
● 发展布局
主要布局在二圈层的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和郫县;三圈层的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新津、蒲江、大邑。
●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示范区优质粮食面积稳定在68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达430公斤左右,总产达290万吨以上;油菜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达160公斤左右,总产达22万吨以上。
到2015年,示范区粮食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0%以上,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
表4-1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产业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面积(万亩) |
单产(公斤)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崇州 |
77.14 |
77.14 |
77.14 |
425 |
429 |
441 |
邛崃 |
72.03 |
72.03 |
72.03 |
397 |
401 |
413 |
彭州 |
63.34 |
63.34 |
63.34 |
432 |
436 |
448 |
都江堰 |
38.41 |
38.41 |
38.41 |
440 |
444 |
456 |
新津 |
28.98 |
28.98 |
28.98 |
435 |
439 |
451 |
蒲江 |
30.96 |
30.96 |
30.96 |
401 |
405 |
417 |
大邑 |
52.77 |
52.77 |
52.77 |
413 |
417 |
429 |
新都 |
44.8 |
44.8 |
44.8 |
474 |
478 |
490 |
郫县 |
38.76 |
38.76 |
38.76 |
456 |
460 |
472 |
温江 |
12.13 |
12.13 |
12.13 |
502 |
506 |
518 |
双流 |
71.8 |
71.8 |
71.8 |
422 |
426 |
438 |
金堂 |
97.12 |
97.12 |
97.12 |
335 |
340 |
355 |
青白江 |
39.33 |
39.33 |
39.33 |
386 |
390 |
402 |
龙泉驿 |
15.49 |
15.49 |
15.49 |
353 |
357 |
369 |
合计 |
683 |
683 |
683 |
412 |
416 |
430 |
表4-2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油菜产业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面积(万亩) |
单产(公斤)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龙泉驿 |
1.15 |
1.15 |
1.15 |
179 |
179 |
179 |
青白江 |
6.82 |
6.82 |
6.82 |
164 |
164 |
164 |
金堂 |
15.84 |
15.84 |
15.84 |
171 |
171 |
171 |
双流 |
15.33 |
15.33 |
15.33 |
154 |
155 |
158 |
温江 |
2.91 |
2.91 |
2.91 |
161 |
161 |
161 |
郫县 |
7.99 |
7.99 |
7.99 |
159 |
160 |
163 |
新都 |
12.1 |
12.1 |
12.1 |
156 |
157 |
160 |
大邑 |
10.94 |
10.94 |
10.94 |
140 |
143 |
152 |
蒲江 |
12.11 |
12.11 |
12.11 |
149 |
152 |
161 |
新津 |
6.96 |
6.96 |
6.96 |
161 |
161 |
161 |
都江堰 |
1.21 |
1.21 |
1.21 |
152 |
154 |
160 |
彭州 |
9.93 |
9.93 |
9.93 |
155 |
157 |
163 |
邛崃 |
24.96 |
24.96 |
24.96 |
153 |
155 |
161 |
崇州 |
15.81 |
15.81 |
15.81 |
145 |
148 |
157 |
合计 |
144 |
144 |
144 |
155 |
156 |
160 |
4.1.2 蔬菜
重点发展精品蔬菜、特色蔬菜、错季蔬菜、绿色有机蔬菜;
在强化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菜-稻-菜”、“稻-菜”轮作模式;
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提升蔬菜生产能力,保障城市“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
精品蔬菜:彭州、金堂、崇州、都江堰、青白江、大邑、邛崃、双流、郫县等地;
特色蔬菜:双流、郫县、新都、新津、崇州、邛崃、大邑等地;
错季蔬菜:大邑、崇州、都江堰、彭州、邛崃等地;
绿色有机蔬菜:崇州、大邑、都江堰、新津、彭州、龙泉驿、邛崃、郫县、蒲江等地。
到2015年,示范区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稳定在36万亩以上,稻菜轮作菜地保持在65万亩左右,旱地轮作菜地保持在24万亩左右,示范区蔬菜复种面积稳定在24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540万吨以上。
表4-3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蔬菜产业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面积(万亩) |
总产(万吨)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龙泉驿 |
20 |
20 |
20 |
38 |
39 |
39.4 |
青白江 |
8.5 |
8.5 |
8.5 |
15.8 |
15.9 |
17.2 |
新都 |
12.5 |
12.5 |
12.5 |
24.1 |
24.4 |
25.4 |
温江 |
6 |
6 |
6 |
12.1 |
12.2 |
12.4 |
邛崃 |
15 |
15 |
15 |
28.4 |
29.1 |
30.3 |
彭州 |
43.5 |
44.5 |
45.5 |
108.8 |
112.1 |
116.5 |
郫县 |
19 |
19 |
19 |
45.2 |
45.8 |
47.1 |
双流 |
30 |
30 |
30 |
52.5 |
54 |
57.6 |
金堂 |
33 |
33 |
35 |
62.4 |
66 |
72.1 |
新都 |
12 |
12 |
12 |
25.2 |
25.8 |
26.9 |
崇州 |
11 |
11 |
11 |
27 |
26.9 |
28.1 |
新津 |
6.5 |
6.5 |
6.5 |
14.3 |
15 |
15.9 |
都江堰 |
7.5 |
7.5 |
7.5 |
18.8 |
18.9 |
19.9 |
大邑 |
16.5 |
16.5 |
16.5 |
31.4 |
31.7 |
33 |
合计 |
241 |
242 |
245 |
503.9 |
515.2 |
542.7 |
4.1.3 生猪家禽
重点推广长白、约克、杜洛克纯外血三元杂交猪和PIC配套系等优良生猪品种;铁脚麻鸡、大恒肉鸡、天府乌骨鸡等肉鸡品种,罗曼褐、罗曼粉、海兰褐等蛋鸡品种;樱桃谷鸭、天府肉鸭等肉鸭品种;齐卡兔、齐兴兔、白獭兔等肉兔品种;
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完善养殖小区配套设施,积极推广自繁自养模式;
加快构建“原种场—育种场—扩繁场”三级生猪良繁体系;
加强成华猪、成都麻羊、金堂黑山羊、四川白鹅、彭县黄鸡等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
生猪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邛崃、蒲江、大邑、崇州、金堂、彭州、双流等区(市)县;
肉鸡产业主要布局在邛崃、崇州、大邑、蒲江、彭州、龙泉驿等区(市)县;
蛋鸡产业主要布局在新都、双流、崇州、大邑、彭州、金堂、邛崃、龙泉驿等区(市)县;
肉鸭产业主要布局在崇州、邛崃、彭州、大邑、蒲江、双流、等区(市)县;
肉羊产业主要布局在金堂、大邑、双流、彭州等区(市)县;
兔产业主要布局在新津、大邑、蒲江、邛崃、彭州、金堂、龙泉驿等区(市)县。
2015年,示范区生猪年存栏量达400万头以上,年出栏量达到1000万头以上;家禽年存栏量4500万只以上,年出栏量1亿只左右;示范区肉类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
到2015年,示范区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
表4-4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生猪家禽产业规划主产区(市)县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生猪(万头) |
家禽(万只) |
邛崃 |
200 |
1280 |
彭州 |
100 |
1480 |
双流 |
80 |
1300 |
金堂 |
100 |
1000 |
崇州 |
125 |
1250 |
新津 |
30 |
900 |
都江堰 |
60 |
600 |
大邑 |
130 |
1170 |
蒲江 |
110 |
500 |
龙泉驿 |
/ |
100 |
新都 |
/ |
200 |
合计 |
935 |
9780 |
4.2 特色产业
4.2.1 花卉苗木
重点发展绿化苗木、川派盆景、鲜切花、盆花等;
全面推进花卉苗木产业的专业化、设施化和品牌化,提升花卉苗木品质。
绿化苗木:温江、郫县、青白江、都江堰、崇州、邛崃等区域;
川派盆景:郫县、温江、邛崃、崇州和都江堰等区域,建设川派盆景原材料生产和盆景艺术加工基地;
鲜切花:锦江区、温江、双流、崇州、郫县、金堂、都江堰等区域;
盆花:锦江区、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区域建设城市节庆用盆花生产基地。
到2015年,成都示范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40万亩左右,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
表4-5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卉苗木产业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面积(万亩) |
总产值(亿元)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温江 |
13 |
13 |
13 |
8 |
9 |
13 |
郫县 |
9 |
9 |
9.5 |
5.5 |
6 |
9.5 |
都江堰 |
5 |
5 |
5 |
3 |
3.5 |
5.5 |
崇州 |
4 |
4 |
4.5 |
2.5 |
3 |
5 |
彭州 |
3 |
3 |
3 |
2 |
2 |
3 |
邛崃 |
2 |
2 |
2 |
1.5 |
1.5 |
2 |
大邑 |
1 |
1 |
1 |
0.7 |
0.7 |
1 |
青白江 |
2 |
2 |
2 |
1.5 |
1.5 |
2 |
合计 |
39 |
39 |
40 |
24.7 |
26.5 |
41 |
4.2.2 伏季水果
重点发展水蜜桃、枇杷、早熟梨和鲜食葡萄等伏季水果;
加快品种改良,优化品种结构,建设集中连片的伏季水果生产基地。
主要布局在龙泉山脉的龙泉驿、双流、青白江、金堂四个区(县)。
到2015年,成都示范区伏季水果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总产达95万吨以上。
表4-6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伏季水果产业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面积(万亩) |
总产(万吨)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龙泉驿 |
18 |
18 |
18 |
23.4 |
24.3 |
27 |
双流 |
29 |
29 |
29 |
31.9 |
37.7 |
43.5 |
青白江 |
9 |
10 |
10 |
9 |
12 |
15 |
金堂 |
6 |
7 |
8 |
7.2 |
9.1 |
12 |
合计 |
62 |
64 |
65 |
71.5 |
83.1 |
97.5 |
4.2.3 茶叶
重点发展无性系优质绿茶,积极发展枇杷茶、白茶等特色品种;
推进标准化规模化茶园建设,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绿茶出口生产基地。
主要布局在邛崃山脉、龙门山脉区域的蒲江、邛崃、大邑、崇州、都江堰、彭州等(市)县。
到2015年,成都示范区茶叶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2.7万吨以上。
表4-7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茶叶产业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面积(万亩) |
总产(万吨)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蒲江 |
18 |
19 |
20 |
1.1 |
1.2 |
1.36 |
邛崃 |
13 |
14 |
14 |
0.79 |
0.87 |
0.92 |
都江堰 |
3.2 |
3.2 |
3.7 |
0.19 |
0.2 |
0.24 |
大邑 |
1.3 |
1.3 |
1.3 |
0.08 |
0.08 |
0.08 |
彭州 |
0.6 |
0.6 |
0.6 |
0.04 |
0.04 |
0.04 |
崇州 |
0.5 |
0.5 |
0.5 |
0.03 |
0.03 |
0.03 |
合计 |
36.6 |
38.6 |
40.1 |
2.21 |
2.39 |
2.67 |
4.2.4 猕猴桃
重点发展以“红阳”、“金艳”为主的优质品种;
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
主要布局在龙门山脉、邛崃山脉区域的都江堰、彭州、蒲江、邛崃等(市)县。
到2015年,成都示范区猕猴桃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20万吨以上。
表4-8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猕猴桃产业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面积(万亩) |
总产(万吨)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都江堰 |
11 |
11 |
11 |
9.9 |
10.5 |
11.6 |
蒲江 |
6 |
6 |
6 |
3.7 |
3.9 |
4.8 |
邛崃 |
3 |
3 |
3 |
2.4 |
2.5 |
2.9 |
彭州 |
4 |
5 |
5 |
2.4 |
3.3 |
4 |
合计 |
24 |
25 |
25 |
18.4 |
20.1 |
23.3 |
4.2.5 食用菌
重点发展姬菇、双孢蘑菇、金针菇及珍稀食用菌等品种;
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以姬菇为特色的袋料种植、加工基地主要布局在金堂县和青白江区;
以双孢蘑菇为特色的草腐菌种植、加工基地主要布局在大邑县和崇州市;
金针菇种植鲜销基地主要布局在崇州、彭州和大邑;
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郫县、彭州和都江堰。
到2015年,成都示范区食用菌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100万吨以上。
表4-9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食用菌产业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面积(万亩) |
总产(万吨)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金堂 |
8 |
8.5 |
10 |
30 |
31.5 |
36 |
大邑 |
4.5 |
4.7 |
6 |
13.5 |
14.1 |
18 |
崇州 |
2.5 |
2.7 |
4 |
7.5 |
8.1 |
12 |
青白江 |
2.5 |
2.7 |
4 |
7.5 |
8.1 |
12 |
郫县 |
2 |
2.2 |
2.7 |
6 |
6.6 |
8.1 |
彭州 |
1.2 |
1.4 |
2 |
3.6 |
4.2 |
6 |
龙泉驿 |
1 |
1.2 |
1.8 |
3 |
3.6 |
5.4 |
都江堰 |
0.5 |
0.7 |
1.3 |
1.5 |
2.1 |
3.9 |
合计 |
22.2 |
24.1 |
31.8 |
72.6 |
78.3 |
101.4 |
4.2.6 水产
大力发展以冷水鱼、名特优为主的优势特色渔业;
重点打造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
冷水鱼苗种繁育、成鱼养殖基地主要布局在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等地;
名优水产品基地主要布局在新津、双流、崇州、蒲江、邛崃、青白江等区县(市)。
到2015年,成都示范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实现水产业总产值36亿元左右,名优水产品的比例达到65%。
4.2.7 中药材
重点发展川芎、姜黄、郁金、川明参、黄连、厚朴、黄柏、杜仲等中药材品种;
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基地建设。
川芎种植主要布局在成都市平坝区(都江堰、崇州、彭州、温江、邛崃、新都);
姜黄、郁金种植主要布局在金马河流域与羊马河流域之间(崇州、双流);
黄连、“三木药材”种植主要布局在成都盆地边缘中低山地带(彭州、都江堰、大邑、邛崃、蒲江、崇州);
川明参、桔梗、栝楼种植主要布局在成都盆地边缘丘陵地带(金堂、青白江)。
到2015年,成都示范区中药材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总产值达30亿元以上。
表4-10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药材产业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面积(万亩) |
总产值(亿元)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都江堰 |
8 |
8 |
8 |
3 |
3 |
4.5 |
彭州 |
10 |
10 |
10 |
4 |
4 |
5.5 |
金堂 |
5 |
5 |
6 |
2.5 |
2.5 |
3.5 |
青白江 |
3 |
3 |
3 |
1.5 |
1.7 |
3 |
邛崃 |
5 |
5 |
5 |
1.5 |
1.7 |
3 |
大邑 |
5 |
5 |
5 |
1.5 |
1.7 |
2.5 |
崇州 |
5 |
5 |
5 |
1.5 |
1.7 |
3 |
郫县 |
1 |
1 |
1 |
0.5 |
0.7 |
1.2 |
新都 |
2 |
2 |
2 |
1 |
1 |
2.5 |
温江 |
1 |
1 |
1 |
0.5 |
0.6 |
1.5 |
合计 |
45 |
45 |
46 |
17.5 |
18.6 |
30.2 |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体系
5.1 农产品加工
5.1.1 发展重点
● 以方便食品和调味品等为主的蔬菜(含食用菌)精深加工;
● 以畜禽精制熟肉制品及副产物提取为主的畜禽精深加工;
● 以干片、粉剂和精华素等为主的中药材精深加工;
● 以茶叶衍生产品和茶叶副产物提取为主的茶叶精深加工;
● 以冻鲜、熟制品和鱼子酱为主的水产品精深加工;
● 以木本药材、木本油料和新型生态建材等为主的林产品精深加工;
● 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
5.1.2 发展布局
● 生猪及副产物加工主要布局在彭州、邛崃、大邑、崇州、蒲江、金 堂、双流、等地;
● 家禽产品加工主要布局在崇州、新津、邛崃、彭州、双流等地;
● 粮油产品加工集中区主要布局在温江、双流、新津、龙泉驿、新都、崇州、邛崃等地;
● 茶叶加工主要布局在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等地;
● 蔬菜(含食用菌)加工主要布局在郫县、新都、新津、彭州、大邑、金堂、青白江、都江堰、崇州、龙泉驿等地;
● 水产品加工主要布局在都江堰、彭州等地;
● 猕猴桃加工主要布局在都江堰、彭州、蒲江等地;
● 中药材加工主要布局在彭州、新都、都江堰等地;
● 泡菜加工主要布局在新都、郫县、都江堰等地。
5.1.3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示范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
表5-1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精深加工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加工产值 (亿元) |
精深加工率 (%) |
加工产值 (亿元) |
精深加工率 (%) |
加工产值 (亿元) |
精深加工率 (%) |
|
锦江区 |
0.2 |
33 |
0.3 |
37 |
0.6 |
50 |
青羊区 |
1.2 |
33 |
1.3 |
37 |
2.5 |
50 |
金牛区 |
5 |
33 |
8 |
37 |
20 |
50 |
武侯区 |
120 |
33 |
150 |
37 |
220 |
50 |
成华区 |
0.3 |
33 |
0.4 |
37 |
0.8 |
50 |
高新区 |
0.8 |
33 |
1 |
37 |
1.6 |
50 |
青白江 |
2 |
33 |
3 |
37 |
6 |
50 |
新都 |
20 |
33 |
25 |
37 |
37.5 |
50 |
温江 |
1 |
33 |
2 |
37 |
5.9 |
50 |
都江堰 |
3 |
33 |
4 |
37 |
5.7 |
50 |
彭州 |
5 |
33 |
8 |
37 |
15 |
50 |
邛崃 |
1.5 |
33 |
2 |
37 |
2.9 |
50 |
崇州 |
15 |
33 |
25 |
37 |
42.5 |
50 |
金堂 |
3 |
33 |
4 |
37 |
6.7 |
50 |
双流 |
20 |
33 |
30 |
37 |
55.9 |
50 |
郫县 |
5 |
33 |
8 |
37 |
17.3 |
50 |
大邑 |
4 |
33 |
6 |
37 |
10.4 |
50 |
蒲江 |
20 |
33 |
30 |
37 |
65.3 |
50 |
新津 |
30 |
33 |
40 |
37 |
69.2 |
50 |
合计 |
257 |
33 |
348 |
37 |
585.8 |
50 |
5.2 农产品物流
5.2.1 总体构架
构建以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节点)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市场(配送中心)为纽带,大型超市、城乡菜市场(农贸市场)为终端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
5.2.2 发展重点
● 建设完善彭州、龙泉驿、双流三大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成都中药材专业市场,配套建设36个产地批发市场;
● 加快推进农产品物联网建设和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建设;
● 加快发展以电子拍卖、电子交易、电子结算为主的农产品电子商务。
5.2.3 市场布局
● 重点在城市近郊的双流、龙泉驿、彭州建设三大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
● 在二三圈层的新都、青白江、温江、都江堰、邛崃、崇州、金堂、郫县、大邑、蒲江、新津、龙泉驿等区(市)县,建设36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 在温江、彭州、双流、龙泉驿等区(市)县,重点发展以电子交易、电子结算为主的现代电子交易平台。
5.2.4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完善彭州、龙泉驿、双流三大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成都中药材专业市场,配套建设36个产地批发市场; 建成全域成都的农产品物联网;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
表5-2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项目规划建设表
所在 地区 |
市场名称 |
经营 范围 |
所在 地区 |
市场名称 |
经营 范围 |
锦江区 |
四川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 |
青羊区 |
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 |
||
金牛区 |
四川成都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业部定点市场) |
农副产品 |
金堂 |
官仓蔬菜批发市场 |
蔬菜专业市场 |
龙泉驿 |
成都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业部定点市场) |
果蔬批发为主 |
三星农产品综合市场 |
果蔬综合市场 |
|
成都水产品批发市场(龙泉驿区果蔬配送中心) |
水产品专业市场 |
淮口农产品综合市场(金堂县农产品配送中心) |
果蔬综合市场 |
||
成都市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
农资综合市场 |
竹篙农产品交易市场 |
果蔬综合市场 |
||
四川三联家禽批发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 |
小家禽专业市场 |
大邑 |
晋原农产品综合市场 |
综合性市场 |
|
青白江 |
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
综合市场 |
韩场晨曦食用菌批发市场 |
食用菌综合市场 |
|
唐家寺牲畜市场 (农业部定点市场) |
牲畜专业市场 |
双流 |
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双流县白家镇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业部定点市场) |
综合市场 |
|
青白江区清泉镇农产品配送中心 |
综合类 |
金桥蔬菜批发市场 |
蔬菜专业市场 |
||
成都粮油储备(物流)中心 |
食用油专业市场 |
白沙果蔬批发市场 |
蔬果专业市场 |
||
新都 |
新都粮油批发市场 |
粮食专业市场 |
煎茶果蔬批发市场 |
蔬果专业市场 |
|
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木兰) |
蔬菜专业市场 |
四川成都双流银鑫商城(农业部定点市场) |
蔬果综合市场 |
||
温江 |
温江农产品批发市场 |
综合性市场 |
郫县 |
安德农产品批发市场(郫县安德镇农产品配送中心) |
综合市场 |
万春镇花卉配送中心(温江区万春镇花卉配送中心) |
花卉专业市场 |
沙西农产品交易中心 |
蔬菜专业市场 |
||
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禽蛋专业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 |
四川成都市金林湾花木交易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 |
花木交易市场 |
|||
都江堰 |
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
综合市场 |
崇州 |
崇州小家禽专业市场 |
小家禽专业市场 |
崇义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 |
蔬菜综合市场 |
羊马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
综合市场 |
||
邛崃 |
城北农产品物流中心 |
蔬菜综合市场 |
蒲江 |
寿安农产品批发市场(蒲江县寿安镇猪肉配送中心) |
果蔬综合市场 |
临邛镇农业配送中心 |
综合市场 |
三分水批发市场 |
农副产品市场 |
||
东虹农产品批发市场 |
综合市场 |
川西南茶叶交易中心 |
茶叶专业市场 |
||
彭州 |
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彭州市濛阳镇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业部定点市场) |
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综合市场 |
新津 |
城北农产品批发市场 |
蔬菜综合市场 |
花源水产品批发市场 |
水产专业市场 |
||||
丽春农产品批发市场 |
蔬菜综合市场 |
普兴火车站批发市场 |
综合市场 |
||
通济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 |
蔬菜综合市场 |
新都 |
四川现代农机市场 (产业园区) |
农机专业市场 |
第六章 设施农业与高端农业
6.1 设施农业
6.1.1 发展重点
● 智能设施:重点发展智能温室配套连栋大棚,用于新品种研发、展示和工厂化制种育苗;
● 标准设施:重点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和滴灌喷灌设施,用于高端园艺作物商品化生产和种苗繁育;
● 简易设施:重点发展一般钢架大棚、竹架大棚,用于蔬菜、花卉、葡萄、枇杷、草莓、柑桔等园艺类作物的规模化生产。
6.1.2 发展布局
重点布局在二圈层的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和三圈层的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新津、蒲江、大邑等区(市)县;
结合新农村示范片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重点在二三圈层布局建设“七园、十片、七中心”(七个核心示范园、十个万亩以上规模的示范片和七个工厂化种子种苗繁育中心)。
6.1.3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示范区全面建成设施农业“七园、十片、七中心”,示范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
表6-1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规划建设表 (单位:亩)
区(市)县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小计 |
智能 温室 |
标准 温室 |
简易 大棚 |
小计 |
智能 温室 |
标准 温室 |
简易 大棚 |
小计 |
智能 温室 |
标准 温室 |
简易 大棚 |
|
温江 |
7702.3 |
163.3 |
4277.5 |
3261.5 |
10150.3 |
251.3 |
4947.5 |
4951.5 |
16474.3 |
295.3 |
6607.5 |
9571.5 |
郫县 |
7286.5 |
236 |
514.5 |
6536 |
13104.5 |
276 |
1014.5 |
11814 |
28138.5 |
366 |
1514.5 |
26258 |
新都 |
20502.5 |
54.5 |
2225 |
18223 |
25161.5 |
102.5 |
2825 |
22234 |
36964.5 |
127.5 |
3625 |
33212 |
彭州 |
129485 |
183 |
2600 |
126702 |
140547 |
343 |
4000 |
136204 |
169823 |
423 |
7200 |
162200 |
都江堰 |
3441 |
48 |
571 |
2822 |
5879 |
88 |
751 |
5040 |
13603 |
108 |
2391 |
11104 |
崇州 |
29683 |
68 |
2470 |
27145 |
35066 |
136 |
3140 |
31790 |
49470 |
170 |
4800 |
44500 |
大邑 |
17932.8 |
16 |
1601 |
16315.8 |
22042.8 |
26 |
1901 |
20115.8 |
35062.8 |
46 |
4501 |
30515.8 |
邛崃 |
8043.7 |
40 |
1320 |
6683.7 |
10968.7 |
80 |
1670 |
9218.7 |
18218.7 |
100 |
1970 |
16148.7 |
蒲江 |
8457.2 |
5 |
405 |
8047.2 |
13972.2 |
10 |
635 |
13327.2 |
28967.2 |
25 |
1175 |
27767.2 |
新津 |
32130 |
150 |
6808 |
25172 |
40570 |
300 |
7708 |
32562 |
63046 |
356 |
9908 |
52782 |
金堂 |
19346 |
92 |
2200 |
17054 |
26290 |
182 |
3600 |
22508 |
45737 |
337 |
5800 |
39600 |
双流 |
25646 |
201 |
6551 |
18894 |
32892 |
335 |
7751 |
24806 |
51030 |
367 |
11851 |
38812 |
龙泉驿 |
5317 |
11 |
470 |
4836 |
10278 |
22 |
670 |
9586 |
14476 |
120 |
2270 |
12086 |
青白江 |
8431 |
69.6 |
2067.4 |
6294 |
11514 |
117.6 |
2567.4 |
8829 |
29128 |
151.6 |
2717.4 |
26259 |
合 计 |
323404 |
1337.4 |
34080.4 |
287986 |
398436 |
2269.4 |
43180.4 |
352986.2 |
600139 |
2992.4 |
66330.4 |
530816.2 |
6.2 高端农业
6.2.1 发展重点
● 创意农业
特色景观农业。改变传统的生产种植模式,结合旅游业发展规划,整合区域内农、林、水等相关资源,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批特色景观农业,形成高端化的农业特色休闲旅游观光景点;
农业园艺设计。规划建设农业园艺设计总部基地,引进、培育具有较强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开展景观农业、园林绿化、新农村风貌等设计,形成产业链;
森林生态旅游。充分利用龙门山森林资源优势,特别是野生大熊猫的独特资源优势,规划新的旅游线路,发展以高山徒步探险、观赏野生大熊猫为主题的高端生态旅游业。
● 生物农业
生物育种。依托驻蓉的国家和省市级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在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生猪家禽、蔬菜等方面开展以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技术为核心的生物育种攻关。
生物质产品研发。依托驻蓉的国家和省市级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营养饲料、生物疫苗等方面开展攻关。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依托驻蓉的国家和省市级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在以甘薯、葛根、油桐等为原料的新能源开发方面开展研究和攻关。
● 有机农业
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产品开发。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种养业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大力开发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有机农产品,形成产业链。
● 制种育苗
重点抓好蔬菜工厂化制种育苗、花卉苗木品种选育和种苗繁育、伏季水果新品种引进和选育、茶叶无性系种苗规模化繁育、猕猴桃新品种研发和种苗繁育、食用菌原种繁育、生猪曾祖代(原种)繁育及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制种。
● 品牌创建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构建以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名牌产品、省市著名商标和国家专利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品牌体系。突出抓好蔬菜、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高端品牌创建,整合市域内各类农产品品牌资源,着力打造区域性的高端农产品品牌。
6.2.2 发展目标
● 到2015年,示范区初步形成农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体系;
● 到2015年,示范区建成40万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 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工厂化制种育苗和良种繁育中心21个;建成年出口1000万公斤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50000亩;
● 到2015年,示范区形成20个以上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
表6-2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农业规划建设目标表
区(市)县 |
发展品种 |
2011年 (万亩) |
2012年 (万亩) |
2015年 (万亩) |
龙泉驿 |
葡萄、桃、枇杷 |
0.5 |
0.7 |
1.5 |
青白江 |
蔬菜、梨、杏、桃、食用菌 |
0.7 |
1 |
1.5 |
新都 |
蔬菜、柚 |
0.7 |
1 |
1.7 |
温江 |
蔬菜 |
0.6 |
0.8 |
1.4 |
都江堰 |
猕猴桃、茶叶、蔬菜 |
0.8 |
1.2 |
2.5 |
彭州 |
猕猴桃、蔬菜 |
1 |
2 |
4.8 |
邛崃 |
猕猴桃、茶叶、蔬菜 |
1 |
1.5 |
3 |
崇州 |
蔬菜、茶叶 |
0.7 |
1 |
2.1 |
金堂 |
蔬菜、食用菌、柑桔 |
1.5 |
3 |
6 |
双流 |
冬草莓、梨、枇杷、蔬菜 |
1.8 |
3 |
6.9 |
郫县 |
蔬菜、食用菌 |
0.6 |
0.8 |
1.5 |
大邑 |
食用菌、蔬菜、茶叶 |
0.8 |
1 |
1.6 |
蒲江 |
茶叶、猕猴桃、柑桔 |
1.2 |
2 |
4.2 |
新津 |
蔬菜、食用菌、柑桔 |
0.9 |
1 |
1.3 |
合计 |
/ |
12.8 |
20 |
40 |
表6-3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品牌重点培育名单
区(市)县 |
品牌类别 |
品牌名称 |
区(市)县 |
品牌类别 |
品牌名称 |
龙泉驿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骆达” |
崇州 |
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 |
丰丰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龙旺” |
四川省名牌产品 |
土耳其 |
||
四川省名牌产品 |
“龙旺”玉米调制食品 |
四川省名牌产品 |
文井源 |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鼎尖”兽药 |
四川省名牌产品 |
净居 |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盖世”食用菌产品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白条鸭 |
||
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 |
“广乐”酱腌菜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文井源 |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石灵”鸡蛋 |
双流 |
地理标志 |
双流云崖兔 |
|
地理标志 |
“龙泉驿葡萄”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天车 |
||
新都 |
地理标志 |
新都泡菜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天府宏康 |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保健食品系列 |
郫县 |
中国驰名商标 |
鹃城牌 |
|
温江 |
国家地理保护标志 |
“红七星”大蒜 |
中国驰名商标 |
饭扫光 |
|
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 |
想真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即食香辣金针菇 |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扬名、天作美、广聚源、红陈香等 |
省名牌、省著名商标 |
榕珍食用菌 |
||
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 |
金宫味业 |
四川省名牌产品 |
TRINITY三友及图形 |
||
四川省名牌产品 |
绿岛食品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天天红(5045699) |
||
四川省名牌产品 |
佳润园 |
四川省名牌产品 |
京韩四季 |
||
都江堰 |
中国驰名商标 |
禹王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福猴” |
|
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 |
青城 |
青白江 |
地理标志 |
龙王贡韭、福洪杏 |
|
集体证明商标 |
都江堰猕猴桃 |
蒲江 |
中国驰名商标 |
佳享 |
|
彭州 |
中国驰名商标 |
一胜肴 |
地理标志 |
蒲江柑橘 |
|
中国驰名商标 |
广乐 |
证明商标 |
蒲江猕猴桃、蒲江雀舌 |
||
中国驰名商标 |
鑫百信 |
新津 |
地理标志 |
新津韭黄 |
|
中国地理标志 |
花园李 |
中国驰名商标 |
伍田 |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源生峻 |
四川省名牌产品 |
田大妈泡菜、蓉新泡菜 |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萱源菜 |
邛崃 |
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 |
花秋 |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彭人古茶、堋口茶 |
四川省著名商标 |
三甲 |
第七章 休闲农业
7.1 发展重点
● 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整合山、水、田、林、路等资源,着力建设田园化、景观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园区),拓展农业多功能作用,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 发展特色农家旅游。依托田园化、景观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休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加快星级农家乐建设,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 结合新农村示范片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统筹推进休闲农业综合功能区、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线和一三产业互动示范点建设。
7.2 发展布局
● 龙门山农业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重点依托茶叶、猕猴桃、中药材、林竹、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山地运动、康体休闲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辐射彭州、都江堰、崇州、蒲江、大邑、邛崃等区(市)县;
● 龙泉山农业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重点依托伏季水果、冬草莓、花木等特色产业,发展以赏花采果、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辐射金堂、青白江、龙泉驿、双流、新津等区(市)县;
● “198”休闲农业旅游综合功能区:重点依托“198”区域的景观农业主题公园、市民农园等资源,发展以商务会议、家庭聚会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辐射锦江、武侯、青羊、金牛、成华、高新、温江、郫县、双流、龙泉驿、新都等区(市)县;
● 城市中郊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功能区:重点依托粮油、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以田园观光、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辐射郫县、双流、温江、新津、新都、青白江、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彭州、都江堰等区(市)县。
7.3 发展目标
● 到2015年,打造100个休闲农业观光基地;
● 到2015年,创建6个全国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省级示范县、20个省级示范镇、50个旅游特色村、16个乡村旅游度假区,形成27个一三互动示范点;
● 到2015年,建成11条休闲农业示范线和9条城市休闲绿道;
● 到2015年,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的比重达到35%。
第八章 基础设施建设
8.1耕地保护及质量提升
8.1.1 建设重点
● 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着力加强都江堰自流灌溉核心区耕地保护,坚持农地农用,守住基本农田红线。
● 按照四川省新建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沟端路直地平整、土厚壤肥排灌畅”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 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为重点的耕地地力培肥技术,全面推进中低产田土改造,着力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8.1.2 建设目标
到2015年,示范区完成剩余320万亩中低田土改造任务,新增高标准农田80万亩;示范区粮食生产能力每亩提高1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每年每亩提高60元以上。
表8-1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表 单位:万亩
区(市)县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合计 |
龙泉驿 |
1.0 |
1.0 |
1.0 |
1.0 |
1.0 |
5 |
新都 |
1.0 |
1.0 |
1.0 |
1.0 |
1.0 |
5 |
都江堰 |
1.0 |
1.0 |
1.0 |
1.0 |
1.0 |
5 |
彭州 |
1.5 |
1.5 |
1.5 |
1.5 |
1.5 |
7.5 |
邛崃 |
2.5 |
2.5 |
2.5 |
2.5 |
2.5 |
12.5 |
崇州 |
2.0 |
2.0 |
2.0 |
2.0 |
2.0 |
10 |
金堂 |
2.0 |
2.0 |
2.0 |
2.0 |
2.0 |
10 |
双流 |
1.5 |
1.5 |
1.5 |
1.5 |
1.5 |
7.5 |
郫县 |
1.0 |
1.0 |
1.0 |
1.0 |
1.0 |
5 |
大邑 |
1.5 |
1.5 |
1.5 |
1.5 |
1.5 |
7.5 |
蒲江 |
1.0 |
1.0 |
1.0 |
1.0 |
1.0 |
5 |
合计 |
16 |
16 |
16 |
16 |
16 |
80 |
8.2水利设施建设
8.2.1 建设重点
● 按照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总体要求,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加快推进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末级渠道节水改造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支干输水渠道的全面整治;推进河渠库塘堰池等水利工程的建设;
● 开展人畜饮水安全和旱片、丘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工程建设;
● 加强水库管理,对已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进行监测,适时组织开展水库的安全鉴定,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8.2.2 建设目标
到2015年,全面提高示范区渠道节水改造率和农田灌溉保证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基本解决示范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县域城镇117万居民饮用水质量得到新的提升,498万农村居民饮水达到安全,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表8-2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目标表
序号 |
项目 |
指标 |
单位 |
目标值(2015年) |
1 |
农村饮水安全 |
解决人口数 |
万人 |
61 |
2 |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
大中型灌区灌溉保证率 |
% |
≥85 |
小型灌区灌溉保证率 |
% |
65 |
||
丘陵山区浇灌面积 |
% |
70 |
||
骨干工程配套率 |
% |
80 |
||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设施完好率 |
% |
80 |
||
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
% |
≥0.45 |
||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
万亩 |
60 |
||
3 |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
整治病险水库 |
座 |
4 |
4 |
农田水利 |
新建及衬砌渠道 |
千米 |
4000 |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
万亩 |
24 |
||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
万亩 |
60 |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 |
0.55 |
8.3机耕道建设
8.3.1建设重点
● 围绕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村机耕作业道路建设和完善;
● 重点推进平原区和浅丘区机耕道建设。
8.3.2建设目标
到2015年,示范片新建成路基宽度不低于4.5米,行车道宽度不低于3.5米,路肩宽度为0.5米,弯道曲线半径不小于15米得标准机耕道1500km。
8.4 农业机械化
8.4.1 建设重点
● 发展以水稻机械化直播或栽插、小麦精量播种、油菜机械化收获为主的大田作业机具;
● 发展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粮食烘干、果蔬保鲜、畜牧养殖业机械、茶叶采摘加工等农业机械;
● 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大户和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农机市场的正常生产秩序,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有效;
● 加快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建设,引进全国前10强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单位,形成西部最大的农机工业集群发展基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装备基础。
8.4.2 推广区域
● 平原区和粮食主产区重点推广粮油播栽、收割和节水灌溉、病虫防治、粮食烘干等中小型、微型农业机械;
● 丘陵山区重点推广中小型、便携式多经特色产业农业机械。
8.4.3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示范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3.2%,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达到50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以上;新建农机技术示范基地20个,扶持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200个以上、农机专业大户1000个以上。
表8-3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机械化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机械化综合水平(%) |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5年 |
|
温江 |
69 |
75.5 |
80 |
13.7 |
14.1 |
14.84 |
郫县 |
68 |
74.5 |
80 |
20 |
20.6 |
21.39 |
新都 |
67 |
73.4 |
80 |
25.3 |
26.1 |
26.88 |
彭州 |
68 |
70.1 |
72 |
33.3 |
34.4 |
35.8 |
都江堰 |
65 |
68.9 |
70 |
21.4 |
22.1 |
22.94 |
崇州 |
60 |
65.7 |
70 |
36 |
37.3 |
38.65 |
大邑 |
63 |
66.8 |
70 |
20.5 |
21.2 |
21.83 |
邛崃 |
62 |
66.5 |
70 |
29.8 |
30.8 |
32.12 |
蒲江 |
52 |
57 |
70 |
13 |
13.3 |
13.43 |
新津 |
63 |
68.6 |
75 |
16 |
16.5 |
17.03 |
金堂 |
45 |
52.1 |
70 |
20.5 |
21.2 |
21.94 |
双流 |
65 |
70.1 |
78 |
32.2 |
33.2 |
34.63 |
龙泉 |
55 |
60 |
70 |
16.2 |
16.7 |
17.56 |
青白江 |
60 |
65 |
70 |
12.1 |
12.5 |
12.77 |
合计 |
63 |
69 |
80 |
310 |
320 |
332 |
第九章 生态环境建设
9.1 建设重点
9.1.1 农业低碳循环
●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严格按照三分离(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净道与污道分离)、两配套(沼气池配套、沼液池配套)、一结合(种养结合)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通过实施沼气发电,沼液、沼渣作有机肥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养殖业→沼气→种植业”的循环;
● 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选择适宜地区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示范推广,着重抓好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秸秆作工业原料、秸秆能源化等技术的推广;
● 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重点开展食用菌菌渣开发生物质能源、有机肥等工作,实现食用菌菌渣的资源化利用,治理菌渣境污染。
9.1.2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 加快农药施用方式转变,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调整农药的施用结构、施用方式及施用量;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生态防治手段;
●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宣传,鼓励企业和农民采用水域环境综合控制等环境友好技术;有效推进农业投入品污染防治,在有条件的地方对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统一处理。
● 推广施用土壤调酸剂、生石灰、碱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化程度;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客土培肥等措施,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
9.1.3 森林植被恢复
● 大力实施龙门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对地震灾害损毁林地全面进行生态修复;
● 大力实施龙泉山脉生态植绿工程,着力打造以经济林木和彩叶植物相配套的生态屏障。
9.2 建设目标
到2015年,示范区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秸秆综合利用率≥85%,森林覆盖率≥38%,清洁能源利用率≥50%。完成龙门山脉灾后植被修复45万亩,龙泉山脉生态植绿40万亩。
第十章 服务体系建设
10.1 体系构架
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0.2 建设重点
10.2.1 公益性服务体系
●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为重点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配套完善办公用房、服务大厅、培训教室、检验试验等业务用房,配置检验试验、培训服务等硬件设施,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软件服务水平;
● 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着力强化市、县两级重大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功能,完善乡、村两级动植物防疫体系,建立健全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监控预警机制;
●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部门联动配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着力构建以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管理、质量安全监控和产品质量追溯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快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镇(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和村级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室,完善相关检测设备设施,配套完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园区)自检手段,形成覆盖全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点等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以“三农热线”、“成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西部在线”、“农业电子地图”等为主要平台的农业经济分析、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综合决策、农业电子政务、灾情疫情预警、农业地理信息、专家咨询和农业科技信息等8大农业应用服务系统。加快推进电视、电话、电脑网络“三电合一”工程的实施,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10.2.2 经营性服务体系
● 农资配送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完善农资配送服务中心和村级农资“放心店”,构建覆盖全域的农资配送服务网络;
● 农业劳务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农业劳务服务公司、农机租赁公司等专业性服务机构,构建与土地规模经营相适应的农业劳务服务体系;
● 市场营销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构建完善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提供市场营销的服务网络;
●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构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0.3 建设目标
● 到2011年,示范区全面完成146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到2015年全面提升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水平,形成硬件配套完善、软件服务到位的一流服务网络;
● 到2015年,示范区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测防控覆盖率达到100%;
● 到2015年,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到位率达到100%;示范区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农产品综合合格率达到98%以上;示范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示范区全面建成14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146个涉农镇(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涉农村(社区)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室。
● 到2015年,示范区农村群众的农业信息服务受众率达到90%以上。
第十一章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1.1 建设重点
11.1.1 建设三大平台
●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省农科院、省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林科学院等在蓉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加快建设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优良品种研发为重点的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体系完整、功能配套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 农业科技教育平台。依托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四川分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在蓉的农业院校、职业学校、远程教育网络,建设覆盖示范区全域的农业科技教育平台,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农业经营管理者、种养殖大户和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 农业科技推广平台。以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为载体,建设覆盖示范区全域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
11.1.2 构建三大机制
● 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推广。
● 吸引人才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库,完善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推广的激励政策,推进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创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吸引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参与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
● 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地)、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长效合作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到农村领办企业,参与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11.1.3 强化三大培训
● 农民技术培训。按照突出重点,“需培”衔接的原则,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围绕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骨干农民科技培训、产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针对性培训;创新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教育机构、农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化培训机构的作用,扩大农民技术培训范围,提高农民技术培训实效。
● 农技人员培训。分专业、分层次全面实施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造就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队伍。
● 基层干部培训。采取专题理论讲解和实地教学相结合的办法,大规模开展乡镇、村社基层干部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11.2 建设目标
● 到2015年,示范区建成30个农业工程技术中心,30个农业专家咨询服务中心,将成都打造为高端农业的研发中心、展示中心、推广应用中心;
● 到2015年,示范区培养250名以上农业高级科研人才,1000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2500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
● 到2015年,示范区新型农民培训达到10万人以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500万人次以上。
第十二章 体制机制创新
12.1 工作重点
12.1.1 完善经营制度
●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制度;
● 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以资金、土地、劳务、技术等要素为主的联合与合作,开展统一经营,切实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 改革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推行村组经济职能与自治职能的分离,全面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推进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
12.1.2 培育市场主体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搞加工、搞营销,带动农户进入市场;重点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以资本或品牌为纽带进行跨区域、跨行业合作,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有效途径,扩能增效,拓展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增强资本运作能力。
● 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农民围绕特色产业组建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建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做标准、做品牌;重点扶持发展以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入股的机制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标准化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在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的基础上,引导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股份化方式建立公司制企业或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按现代企业制度开展统一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2.1.3 创新经营模式
● 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银行”、业主租赁经营、“大园区+小业主”、“两股一改”等多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
● 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综合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分红”、“二次返利”等方式,建立农民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利益有机联结、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 大力推行“千斤粮、万元钱”的种植模式,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2.1.4 推进规模经营
●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土地流转长效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要求,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镇并将承包土地流转给土地经营大户,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开展统一经营;支持有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适度流转土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 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积极引导畜禽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集中,逐步降低农户散养比重,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集中打造一批现代化的标准规模养殖场(单元)。
12.2 发展目标
● 到2015年,示范区新增耕地流转面积250万亩,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75%以上;
● 到2015年,示范区培育年产值或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0家以上,10亿元以上的30家,100亿元以上的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户面突破80%;新增农业上市企业5家;
● 到2015年,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200个,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9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 到2015年,示范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2500个,农村集体资产全面实行股份量化。
表12-1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规划发展目标表
区(市)县 |
年产值或销售收入 (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 |
新增农业 上市企业 (家) |
农民 专业合作社 (个) |
||
1亿元以上 (家) |
10亿元以上 (家) |
100亿元以上 (家) |
|||
锦江区 |
6 |
2 |
/ |
1 |
/ |
青羊区 |
3 |
2 |
/ |
/ |
/ |
金牛区 |
3 |
2 |
/ |
1 |
/ |
武侯区 |
7 |
2 |
1 |
/ |
/ |
成华区 |
1 |
/ |
/ |
/ |
/ |
高新区 |
6 |
2 |
1 |
/ |
/ |
龙泉驿 |
9 |
4 |
2 |
/ |
160 |
青白江 |
1 |
/ |
/ |
/ |
190 |
新都 |
8 |
/ |
/ |
1 |
260 |
温江 |
5 |
3 |
/ |
/ |
180 |
都江堰 |
2 |
/ |
/ |
/ |
320 |
彭州 |
5 |
1 |
/ |
/ |
430 |
邛崃 |
6 |
2 |
/ |
/ |
330 |
崇州 |
5 |
2 |
/ |
/ |
350 |
金堂 |
4 |
/ |
/ |
/ |
390 |
双流 |
8 |
2 |
1 |
1 |
410 |
郫县 |
6 |
2 |
/ |
/ |
320 |
大邑 |
4 |
/ |
/ |
/ |
420 |
蒲江 |
3 |
1 |
/ |
1 |
290 |
新津 |
8 |
3 |
/ |
/ |
150 |
合计 |
100 |
30 |
5 |
6 |
4200 |
第十三章 核心示范建设
13.1 核心示范片
13.1.1 建设重点
● 结合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选择5个区(市)县作为示范区首批整体推进的示范县(市、区),在二三圈层的其余9个区(市)县,各选择20个以上集中连片的村(涉农社区)作为核心示范片,先期开展试点示范。
● 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粮食规模化经营、“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业设施化发展,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全面开展试点示范。
13.1.2 建设布局
● 确定都江堰市、彭州市、温江区、金堂县、新津县5个区(市)县为整体推进核心示范片;
● 确定龙泉驿洛带片区、青白江祥福片区、新都新繁片区、郫县沙西片区、邛崃固驿片区、崇州桤泉片区、双流东山片区、大邑安韩片区、蒲江成佳片区为区域推进的核心示范片。
13.1.3 建设目标
到2012年底前,核心示范片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形成综合示范效应。
13.2 核心示范园
13.2.1 建设重点
● 以农业新品种、高新技术研发以及种子种苗繁育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 以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和标准化、设施化生产为重点的特色产业示范园;
●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 以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物流示范园;
● 以一三产业互动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
13.2.2 建设布局
● 以科技研发、制种育苗、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示范园,主要布局在二圈层区(市)县;
● 以生态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的示范园和现代农业物流示范园,主要布局在三圈层区(市)县。
13.2.3 建设目标
到2015年,示范区重点打造形成36个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带动全市形成以点连线、以线连片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基地)200个以上。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14.1投资估算
14.1.1 投资额度
为完成示范区建设,5年内估算总投资10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250亿元,占总投资25%;农业产业发展550亿元,占总投资的55%;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推广应用等200亿元,占总投资的20%。
14.1.2 资金筹措
● 争取中央和省级部门项目资金200亿元,占总投资的20%;
● 示范区市、县两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00亿元,占总投资的20%;
●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600亿元,占总投资的60%。
14.2 效益分析
14.2.1 经济效益
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85亿元提高到340亿元;通过科学合理利用示范区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到2015年,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的比重达到35%;到示范区全面建成之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12300元,比2010年增加4095元,增长49.9%,年均增速将达10%。
14.2.2 生态效益
通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牲畜粪便的无害化和集中处理。通过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种养殖技术,特别是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种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地减少农药施用剂量、施用次数和施药面积,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水体、大气、农作物中的残留,减少化肥施用,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2.3 社会效益
示范区建设实现了城市与郊区在功能上的互补,加快了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休闲农业的建设,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田园美景,为农民提供便利的交通和舒适的生活空间,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同时,随着人均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以及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示范区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以“三大平台”建设为载体,通过远程教育、讲座、宣传册等途径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使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将显著提高,有利于示范区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还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15.1加强组织领导
15.1.1 成立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组织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市委统筹委、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建委、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林业园林等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下设推进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综合协调、监督指导、日常管理等相关工作。
15.1.2 完善协调联动机制
示范区实行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市级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将部门工作与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上的支持,指导示范区建设工作。各区(市)县要做好群众动员、项目实施、政策落实等工作。
15.2 落实配套政策
15.2.1 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
全面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15.2.2 完善耕地保护和粮食扶持政策
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每年由市、县两级财政筹措不少于27亿元的耕地保护基金,按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农田每年每亩300元的标准,对承担耕地保护义务的农户进行补偿。
加大对粮食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的扶持力度,市级财政每年继续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高产示范片、“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建设。
从2011年起,对规模种植水稻3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其他经营业主,由市级财政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贴。
15.2.3 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对示范区确定的粮油、蔬菜、生猪家禽3大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中药材7大特色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种新技术开发等给予扶持。
对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技术劳务等服务以及农产品加工营销给予税收、融资等优惠扶持。
对创建高端品牌和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业主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贷款贴息扶持。
15.3 强化资金投入
15.3.1 完善投入机制
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的示范区建设投入机制。政府搭建投融资平台,采取投资参股、贷款贴息等形式,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金等投入现代农业,不断扩大示范区建设投资规模。
15.3.2 增加财政投入
● 通过中央和省级安排项目资金,推进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 增加市级财政对示范区的投入,重点增加水利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
● 增加区(市)县地方财政的投入,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
15.3.3 吸引社会资金
●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采用市场化办法,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入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
● 进一步发挥市、县两级农业政策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综合采取委托贷款、担保贷款、参股、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
● 加强项目包装、储备,改进农业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着力引进国内外农业大企业大集团,推动示范区现代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
●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和分支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
● 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推进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和规模化产业基地建设。
15.4 加强目标管理
15.4.1 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将示范区建设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到市级有关部门、区(市)县、乡镇政府,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15.4.2 强化目标督查考核
将示范区建设内容纳入各级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对资金落实情况、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情况、建设进度和效果,以及耕地保护、粮油生产、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三农”投入等现代农业发展目标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对年度建设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对建设不力、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进,确保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
15.5 加强区域合作
15.5.1 加强成渝经济区合作
● 开展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合作;
● 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 共同构建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优势农产品供需互补;
● 组织实施农业合作项目。
15.5.2 加强成都经济区合作
● 推动以水果、蔬菜、茶叶、柠檬、花卉、生猪、家禽、水产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产品配送基地建设,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合理布局;
● 构建统一的农产品营销市场,实现优势农产品互补;
● 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
● 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农村金融的交流与合作;
15.5.3 加强攀西地区合作
● 推动以优质大米、马铃薯、苦荞、水果、蔬菜、花卉、牛羊生猪、家禽等产业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配送基地建设,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合理布局;
● 按统一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 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附件1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配套政策
一、重点产业支持政策
1.粮油产业
鼓励发展粮油适度规模经营,对连续3年每年规模化种植商品粮油1000亩以上的各类投资主体,由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给予每亩100元的一次性奖励。
2.生猪产业
(1)支持良繁体系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业主自筹资金新建实际存栏能繁母猪80头以上和商品猪常年存栏规模5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猪场(含野猪特种养殖场),由市农发投公司优先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
(2)支持发展精深加工和产品出口。鼓励企业以本地生猪为原料发展精深加工和产品出口。市农发投公司对取得生猪产品出口注册经营权的成长型、扩张型龙头企业,优先发放流动资金委托贷款。对自营出口年新增1000吨分割肉、冷鲜肉或精深加工熟制品的龙头企业,由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猪肉精深加工企业实施技改后,年实际加工量达到5万吨以上的,由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猪肉及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改项目,由市农发投公司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扶持,符合价调基金贷款贴息条件的,市价调办优先给予贷款贴息。
(3)实行上缴税收奖励政策。对年上缴税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成长型、扩张型龙头企业,鼓励属地区(市)县政府按上缴税额地方实得部分给予适当奖励。
3.茶产业
(1)支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对经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规模化标准化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和经国家认证的有机茶生产基地,由市农发投公司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及1年期30%-50%的贷款贴息。
(2)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连续2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由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4.猕猴桃产业
(1)支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对规模流转土地3000亩以上用于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猕猴桃种植基地的业主,市农发投公司可帮助其实施抵押贷款,并给予1年期30%-50%的贷款贴息。
(2)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出口认证。对龙头企业通过欧盟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或出口备案的基地,市财政将给予每亩500元的一次性奖励。
(3)鼓励发展猕猴桃精深加工。对加工原料来源于我市,且符合规划的猕猴桃精深加工项目,由市农发投公司优先给予担保贷款或委托贷款及1年期30%-50%的贷款贴息。对猕猴桃加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市科技局予以优先立项。
(4)鼓励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企业和个人以购买知识产权方式引进具有前沿性和市场开发价值的新品种,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猕猴桃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项目,市科技局予以优先立项。
5.食用菌产业
(1)鼓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食用菌生产企业使用我市主推的优良品种,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将给予其购买菌种资金总额15%-20%的良种补贴。
(2)支持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对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新建、技改和扩建项目,市价调办优先安排市价调基金贷款贴息;对食用菌生产加工自营出口企业,市农发投公司可优先发放流动资金委托贷款,并给予1年期30%-50%的贷款贴息。
6.奶牛养殖产业
对符合《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的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优先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并在沼气建设、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
7.水产业
(1)鼓励开发利用现有水域和宜渔“三荒”资源发展水产业。对按照我市水产业发展规划,利用现有水域和宜渔荒水、荒滩、荒地资源新建冷水鱼、特色鱼及观赏鱼生产基地,且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市农发投公司给予1年期30%-50%的贷款贴息。
(2)支持发展冷水鱼产品深加工。对新建年加工成鱼2000吨以上、投资总额1500万元以上的鲟鱼、鲑鳟鱼等冷水鱼精深加工项目,由市农发投公司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及1年期30%-50%的贷款贴息。
(3)支持科技创新。对水产引育种、提纯复壮、名优水产品繁育生产和鱼药、鱼饲料添加剂研发等项目,市科技局予以优先立项。
8.伏季水果产业
(1)支持标准化基地建设。对集中成片建设500亩以上的桃、枇杷、早熟梨、葡萄及干果标准化园区,经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由所在区(市)县政府在农田水利、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扶持。对通过欧盟或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出口备案、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的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基地,由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给予每亩50元的一次性补贴。
(2)支持打造产业集群带。对在龙泉山脉非植被恢复区新发展集中成片的桃、枇杷1000亩以上的,由所在区(市)县政府在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扶持,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给予每苗2元的种苗补贴。
(3)支持新品种资源圃建设。对开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有计划地换品种、引品种,市科技局将予以优先立项。对市级枇杷、桃资源圃建设,由市科技局安排科技专项资金,给予每个资源圃3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4)支持建立标准化核心示范片。对在龙泉驿区建立桃、枇杷、葡葡、梨、油枣示范园区,双流县建立枇杷、葡萄示范园区,金堂县建立桃示范园区,青白江区建立桃、梨、核桃示范园区,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的,由所在区(市)县政府在农田水利、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扶持,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给予每个核心示范园区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在市级产业功能区和重点城乡统筹示范带开展生态产业试点的,由市科技局予以优先立项,并分别给予50万元经费支持。
9.泡菜产业
(1)支持科技创新。对泡菜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研发项目,市科技局将予以优先立项,并对新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表彰的企业予以奖励。
(2)扶持原料基地建设。对新建10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泡菜专用原料生产基地,由市农发投公司优先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所在区(市)县政府在农田水利、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扶持。对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且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泡菜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将给予适当奖励。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
1.税收支持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有经济实体且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和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经税务机关认定的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业生产者和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其增值税按规定13%的抵扣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依法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技术培训业务所得收入,以及从事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所得收入,免征营业税。
2.金融支持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简化信贷手续、及时发放贷款支持。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发放额度,并实行优惠利率支持。
三、重点品牌支持政策
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农产品品牌的,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或贴息;对新获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省“著名商标”的,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或贴息;对新建的规模化标准化种养业基地(养殖小区、养殖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欧盟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且鲜销产品或加工产品销售使用以上认证标识标志的,市级政策性支农资金分别给予3-4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或贷款贴息。同一业主,按品牌和认证产品的最高类别给予一次性奖励,不重复享受奖励资金。
四、用地支持政策
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出口认证的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项目用地和500亩以上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加工项目用地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利用项目用地,市国土局优先安排年度用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