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发展规划

浙江省平湖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

日期: 2013-01-18 18:39 作者: 平湖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平湖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

(平湖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平湖市农业经济局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区划研究所

二○一一年四月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以此为标志,全省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改革创新进入攻坚突破期,平湖市面临着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重大任务。为更好地顺应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调整和变化,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和《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2011—2015年。

  一、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平湖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0°56′47″~121°15′55″和北纬30°35′28″~30°51′33″之间;南临杭州湾,西南接海盐县,西接嘉兴市区,西北邻嘉善县,东北与上海市金山区接壤。全市陆地东西宽约30.6公里,南北长约30.8公里,总面积53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2010年全市辖3个街道6个镇,总人口48.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40万人,占总人口的52 %;耕地面积46.12 万亩。

  (二)自然条件

  平湖市属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平均海拔2.8米,其中东南沿海有呈带状分布的低丘和岛礁,面积占陆地面积的0.87%,其余均为平原区,全市地势总体由东南向西北略微倾斜。水资源属太湖水系,境内河道纵横密布,大、中、小河道构成网格状水系,主要河道有上海塘、嘉兴塘以及广陈塘、六里塘、盐船河、黄姑塘、新港河、牛桥港、独山塘、丰收河、卫国河、放港河、大寨河、嘉善塘、曹兑港、乍浦塘、海盐塘、南市河和东市河等19条。

  平湖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基本同步,年平均气温16℃左右, 年均日照2075小时,无霜期225天,年降雨量1206毫米。

  (三)社会经济条件

  “十一五”以来,平湖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2.1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7∶64∶31.3,财政总收入5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万元,超过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93元,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平湖市是浙江省传统农业大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走以生态、高效、休闲为特征的“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外向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了粮食、油菜、蔬菜、水产等主导产业和西甜瓜、食用菌、林果业、休闲观光等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水稻、小麦)40.37万亩,总产量20.15万吨;油菜面积13.12万亩,总产量2.2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0.53 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23万亩,总产量21.96 万吨,总产值2.46亿元;水产养殖面积 3.13 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32万吨,总产值3.18亿元。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积极启动“两新”工程,以“两分两换”理念推进农民居住社区化,加快土地等资源要素积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万亩绿色稻米、亿达现代水产园等多个特色农业园区;200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建设,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成了一批重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稻草—蘑菇—芦笋(瓜菜),畜禽-林果(蔬菜)等循环产业链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回顾与总结

  (一)发展成效

  1、主导产业加快发展

  “十一五”以来,平湖市紧紧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目标,大力推动新一轮的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粮食、油菜、蔬菜和水产等四大主导产业优势更趋突出,尤其是在粮油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初具规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为24.11亿元,较2005年增长40.75%,其中,粮食、油菜、蔬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为16.96亿元,占70.34%,比2005年提高12.74%;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结构由2005年的50.35:0.75:25.51:18.59:4.80调整为2010年的52.70:0.43:24.19:16.45:6.23(见图1-1、图1-2)。

  2、经营水平全面提升

  近五年来,平湖市始终把机制体制创新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能力也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水平全面提升。到2010年底,全市已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3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8家);已流转农村土地8.90万亩,占全市承包耕地面积的27.8%;培育农村实用人才3909名;拥有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86个,中国驰名商标1只、省级著名商标5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2个。

  3、生产条件有效改善

  “十一五”期间,平湖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两区”建设为载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重视农作制度创新,推进标准鱼塘改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面源污染治理卓有成效,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改善。五年来,全市共疏浚整治河道1536公里,改造标准鱼塘18000亩,新建和改建地下灌溉管道540公里,新建砼U型槽排水沟528公里,新建和改建泵站352座,新增喷微灌面积4621亩。201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100%;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08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被评为浙江省2009-2013年农机化示范县;同时,全面完成存栏50头以上479个规模猪场和3个奶牛场的“两分离三配套”治污设施建设,“811”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组织实施了2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

  4、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全面完成了市、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和村级农业服务站的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市、镇、村、户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成立了“12316”为农服务中心,打造为农服务大品牌,有效提高了全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大力推广“全程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服务模式,全市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达4万多亩;积极开展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建成全省首家农机4S店,服务范围覆盖嘉兴、湖州及上海交界地区,目前全市拥有3000亩以上机插水稻育秧工厂1个,水稻机插面积达到5.5万亩,接近嘉兴全市的1/3,机插率达17%。

  5、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93元,比2005年的7987元增长78.95%,年均增长12.34%。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74.76%,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为20.25%,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占据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大部分。

  (二)基本经验

  1、坚持把编制规划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方略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规划对现代农业的先导作用,不断更新发展理念,近年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平湖市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平湖市现代水产园区发展规划》、《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2014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平湖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2010-2018)》等规划,通过科学规划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建设。

  2、坚持把大宗农产品生产和有效供给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

  长期以来,平湖市一直高度重视大宗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平湖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发展粮食、油菜、蔬菜、水产等主导产业为抓手,重点抓好大宗农产品的良种繁育、植保工程等基础工作,先后建立了设施完善的粮油良种繁育基地和南、北繁基地,以及国内最大、设施齐全的热带观赏鱼种苗繁育基地和虾类种苗繁育场;积极推广应用各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着力加强粮油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并将种子工程、粮油直补等各项补贴及时发放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市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粮食、油菜的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均列全省前茅,有力地保障了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坚持把创新农业机制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平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创新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作为应对发展环境挑战的基本手段,通过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和“两分两换”,积极推进土地整村流转,促进农业生产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不断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民,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继续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完善和规范以代种、代收、代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在不断巩固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同时,通过构建“三农”服务大平台,整合农技服务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技术、信息等保障。

  4、坚持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平湖市立足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把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作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和根本途径,积极启动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建设,先后成功开发了利用蘑菇废料种植芦笋、西瓜等经济作物的循环生产模式及其配套应用技术,有效利用各类农业废弃物,为全市蘑菇废料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改善了全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5、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全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合作化组织、标准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机械化推进”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格局的培育和建设,多措并举强力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加强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融合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提升了全市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区位优势突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杭州湾大桥、苏通大桥和沪杭高铁等相继建成,“大桥经济”、“高铁经济”与“沪杭同城”效应逐步显现,整个区域内的产业和市场布局、技术和资源配置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亦标志着农业发展进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期。平湖市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海陆交通便捷,公路与内河运输四通八达,港口通往海外,并已形成了与周边大中城市群的“一小时交通圈”,在满足周边地区城乡居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更大需求的同时,又可通过吸纳和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与更高层次参与区域间乃至国内外分工,为加快全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自然条件优越

  平湖市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金平湖”的美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养殖业发展,盛产多种名特优新产品;也是国家级商品油、商品粮、商品猪生产基地,“中国西瓜之乡”,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市),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的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市),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平湖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环境良好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点,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八年以农为主题,不断出台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扶持政策。浙江省委、省政府亦不断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扶持力度,做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两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尤其是平湖市委、市政府结合自身实际,紧紧抓住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把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着眼于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随着涉农投入的不断加大,将更有利于改善全市农业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科技支撑有力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精准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全面转型升级,深刻地改变着农业的面貌。在此背景下,平湖市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积极借助省内外的科技力量,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近五年先后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27项,涉及粮油生产、水产养殖繁育、食用菌及果蔬栽培、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处置利用、农产品安全控制和加工新技术等领域,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示范大户为主体,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等为平台的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同时,还建立了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县域经济发达

  平湖市场经济发育较早,民营经济活跃,社会投资活跃,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获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浙江新魅力之城、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县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政策支农和扶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在政府扶持农业举措的引导下,一大批工商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凭借其资本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机制涉足农业,把工业经营的理念引入农业,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二)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全市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国内外影响力有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与带动能力须进一步提升;同时,农产品加工层次不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安全水平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仍不尽合理

  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土地经营细碎,成片流转在全市范围内尚难突破,农业生产普遍表现为主导产业布局分散,且规模较小,产业的集聚度不高,这对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带来较大的影响,造成特色优势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带动能力较弱。同时,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尚处于成长过程中,优质高档农产品还较少,农业特色产业总体效益仍然偏低,农业设施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季节性供求矛盾还比较突出,不能满足总量日益增长和结构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

  3、农业防洪涝灾害能力弱

  近年来,平湖市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农村道路和水利条件,但由于地面沉降等原因,农业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同时,生产设施化和机械化水平与省内发达市(县)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农业资源环境亟待改善

  随着工业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张,对农业用地的挤占较为严重,农业用地逐年减少,农业发展空间日益萎缩。与此同时,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农村散养畜禽排泄物、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亟待突破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要迈上新台阶,农业资源要素刚性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是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平湖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在全省所属县市(不含市辖区)中位居前列,人均耕地不足1亩,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要求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和农业要素需求快速增长。在替代要素缺乏、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滞后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将大幅上升,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严重影响到农业本身的可持续性。

  2、威胁农业稳定增长的风险因素有待化解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转型时期,传统性、弱质性特点明显,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比较弱,特别是在国际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下,农业面临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不确定性因素和经营风险增加,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发展受到的外部影响越来越直接,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生产保障任务将更加艰巨,如何防范农业各类风险将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3、影响农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障碍需要消除

  “十二五”期间,平湖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造成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经营主体趋于老龄化,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渠道不宽以及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性改变等,这些障碍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消除。

  四、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重点建设区域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以“两区”建设为抓手,以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为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按照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大县和精品特色农业强县的要求,突出“创新转型、强农富民”主线,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凸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贡献,努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实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为在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绿色、和谐、持续、高效”为发展理念,坚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构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城乡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根据发展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规划期间全市的农业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和主要任务,并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使规划与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推进城乡社会统筹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强化政策宏观调控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坚持产业联动原则

  充分发挥资源与产业优势,着眼于农业产业整体开发和竞争力的提高,坚持发展、提高、整合、集聚并重,强化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以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突出先进性、示范性和带动性,着重抓好“两区”平台建设,做大做优农业主导产业,构筑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创新,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和鲜明特色的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全面服务长三角,实现功能定位转型、经营机制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到2015年,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全省城乡和谐发展、产业优势突出、区域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

  2、具体目标

  (1)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新跨越。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表3-1 平湖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指标

单 位

2010年(基准年)

2015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

亿元

16.08

21.5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

亿元

24.11

30.7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14293

23000

农业科技贡献率

%

61

70以上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蔬菜(芦笋)、西甜瓜、食用菌、优质水产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表3-2 平湖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指标

  

指标

单位

2010年(基准年)

2015

粮食播种面积(水稻、小麦)

万亩

40.37

40

粮食产量

万吨

20.15

20.5

油菜面积

万亩

13.12

10

油菜籽产量

万吨

2.22

2

蔬菜播种面积

万亩

10.53

14.5

其中设施蔬菜面积

万亩

1.23

1.6

蔬菜产量

万吨

21.96

30.6

蔬菜产值

万元

24556

45000

西甜瓜种植面积

万亩

1.62

2.5

西甜瓜产量

万吨

3.29

5.4

西甜瓜产值

万元

2960

6500

食用菌种植面积

万平方尺

2020

2500

食用菌产值

万元

11886

15000

水果种植面积

万亩

0.46

1.1

水果产量

万吨

0.64

1.5

水果产值

万元

2596

5400

花卉苗木面积

万亩

0.8

1

花卉苗木产值

万元

2062

11000

水产养殖面积

万亩

3.13

3.13

其中设施养殖面积

1000

1200

水产品产量

万吨

3.32

4.2

水产品产值

万元

31844

50000

生猪饲养量

万头

94

85

家禽饲养量

万羽

329

450

畜牧业产值

万元

58379

60000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打造“金平湖”等区域知名农产品品牌;积极构建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完善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多渠道、多形式搞活农产品流通;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处于全省前列。

表3-3 平湖市农业产业化建设指标

  

指标

单 位

2010年(基准年)

2015

平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44

55

其中省级以上

3

5

平湖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59

79

其中省示范性合作社

8

16

国家级知名农产品品牌

3

4

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

7

10

农产品专业市场

1

1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26.08

29

综合机械化率

%

61

70以上

土地流转率(含季节性流转和统一服务面积)

%

27.8

55

  (4)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围绕“统筹城乡绿化,建设森林平湖,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推进,林木覆盖率稳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为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样板。

表3-4 平湖市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指标

  

单位

2010年(基准年)

2015

绿色食品

11

14

绿色食品基地面积

万亩

2.78

2.9

无公害农产品

86

100

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

万亩

20.2

22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

90

95

秸秆综合利用率

%

80

85

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

%

95

95以上

林木覆盖率

%

16.5

20

农田林网控制率

%

95

95以上

灌溉水利用系数

%

70

80

  (四)重点建设区域

  1、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以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总目标,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之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夯实基础。规划“十二五”期间,实行市、镇(街道)、村三级联动,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项目整合,强化分工协作,完善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机制,重点建成55个面积1000亩以上、耕地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农田质量提升、地力水平良好、生产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健全、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推进良田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生产合作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表4-1 2010-2015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目标表

  

乡镇

1000亩(含)以上

合计

个数

面积

个数

面积

当湖

1

1200

10

5125

钟埭

6

8778

17

14409

曹桥

7

9176

9

9686

乍浦

1

1927

8

5357

新埭

11

24815

17

27734

新仓

5

8879

31

22372

独山港

7

9952

13

14318

广陈

10

22275

14

24975

林埭

7

11120

16

16500

合计

55

98122

135

140476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的现代农业园区,将其建成为平湖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和各种资源要素整合的投入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新广、林埭2个相对集中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面积3000亩以上(水产1000亩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9个面积1000亩以上(水产200亩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形成“239”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

  3、特色产业强村建设

  以广陈、林埭、新埭、新仓、曹桥等镇(街道)为重点区域,依托区内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特色瓜果、优质水产等产业;同时,按照建设特色农业强镇强村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重点培育20个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效益显著、产品品牌突出、乡土文化彰显、产业与村庄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强村,使其成为浙北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

  五、主要建设任务

  (一)稳定发展粮油产业

  1、发展方向

  发挥地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东南沿海杭嘉湖平原水稻、长江下游油菜的优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发展优质粳稻和“双低”油菜生产,稳定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大力实施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高产高效粮经轮作模式,提高粮食比较效益;以水稻生产为突破口,建立工厂化育秧中心和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推广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和联合收割技术,积极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全面提高农机装备、作业、安全、科技和服务水平。

  2、区域布局

  粮油生产覆盖全市各镇(街道),以新埭、广陈、新仓、林埭、钟埭、独山港等镇(街道)为主。

  3、发展目标

  规划到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产量20.5万吨,建成1000亩以上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55个;油菜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

  (二)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

  围绕“239”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标,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逐步形成具有平湖特色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促进特色块状经济发展。

  1、蔬菜

  发展方向:围绕“生态、优质、高效、安全”目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优化品种结构与种植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水平高、产业优势突出、产品集聚度高的规模生产基地,建立十大蔬菜特色专业村,形成各具优势、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区域化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发展格局,促进蔬菜产业增长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通过辐射带动,推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发展蔬菜产后加工,特别是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区域布局:露地蔬菜生产以新仓、钟埭、曹桥等镇(街道)为主,设施蔬菜生产以广陈、新埭、当湖等镇(街道)为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4.5万亩,其中大棚设施栽培面积1.6万亩(含大棚芦笋3000亩),蔬菜产量30.6万吨,产值4.5亿元以上;建成连片5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20个、连片1000亩以上蔬菜基地5个;新增经营有规模、产品有特色的蔬菜加工农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规范化蔬菜专业合作社3-5家。

  2、西甜瓜

  发展方向:以创建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市)为契机,实施“品牌兴瓜”战略,探索建立“金平湖”西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着力提升西瓜品质;加大优质西瓜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示范和推广基质栽培、设施避雨栽培、专用有机肥、蜜蜂授粉、病虫害综合防治、长季节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市金平湖西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实施“统一品种、统一商标、统一编号、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六统一”管理,完善产销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大优势品牌整合、保护力度,主打“平湖西瓜”地域品牌,突出产品特色和地域优势。

  区域布局:小型精品设施西瓜生产以新埭、广陈、新仓、当湖等镇(街道)为主,露地中型西瓜生产以钟埭、林埭、曹桥、独山港、新仓等镇(街道)为主,设施西甜瓜生产以新仓、钟埭等镇(街道)为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产量5.4万吨,实现产值6500万元,其中精品西甜瓜面积5000亩,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5%,规模户标准化生产实施到位率达到95%以上。

  3、食用菌

  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开发食用菌新品种,丰富品种、优化结构,实施多元化开发;加大食用菌菇棚改造、标准化栽培、新材料、新工艺、先进适用机械的示范推广力度,强化生产监管,实现周年化生产;规范菌种生产企业管理和菌种生产经营行为,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菌种质量安全水平和自给率;建立生产保障基金,降低食用菌生产风险;加强技术指导,形成一套适合本市生产实际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大力培育以蘑菇为主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建立集产品销售与物资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体系。

  区域布局:蘑菇生产以新仓、曹桥、当湖、独山港、新埭、广陈等镇(街道)为主,珍稀菇生产以广陈、新埭、当湖、钟埭等镇(街道)为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尺以上,其中蘑菇2000万平方尺、珍稀菇500万平方尺;新型菇棚占40%以上;行业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市菌种生产能力达到200万瓶,菌种自给率达75%左右;实现产值1.5亿元,种菇收益年均增长3%以上。

  4、水产

  发展方向: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要求,加大养殖塘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力度;积极发展设施渔业,提升养殖设施,建设水产苗种基地,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对水产养殖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加强养殖证制度建设、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等有效措施,改善养殖环境,实现养殖水域自身污染的综合防治,形成自然环境和谐、产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运营机制新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格局。

  区域布局:水产重点布局在新埭、林埭、广陈、独山港、钟埭、新仓、曹桥等镇(街道),形成以新埭、林埭、广陈、独山港、钟埭、新仓等镇(街道)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以林埭、独山港、广陈等镇为主的观赏鱼养殖基地,以新埭、广陈、钟埭、曹桥等镇(街道)为主的鱼类养殖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3.13万亩,其中设施养殖1200亩、智能型温室10万平方米,水产品年产量4.2万吨、产值5亿元,水产品年加工能力3.5万吨。

  5、林果业

  发展方向:优化品种结构,合理安排熟期,延长市场供应时间,增加经济效益;强化技术服务,加大基地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力度,主攻水果高品质科学栽培、病害防治和储藏保鲜等关键环节,注重产后处理,实施品牌经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完善果园休闲配套设施,适度发展以水果为主题的休闲观光旅游业;引进优良绿化树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乡土树种开发力度,提高苗木品质和产业竞争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积极发展中高档鲜切花、草花和盆栽观叶植物,进一步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区域布局:林果业重点布局在独山港、新埭、林埭、钟埭、广陈、当湖等镇(街道),其中水果生产以独山港、新埭、林埭、钟埭、广陈等镇(街道)为主,花卉苗木生产以当湖、独山港、广陈、新埭等镇(街道)为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林果业总面积达到2.1万亩,其中水果面积1.1万亩、年产量1.5万吨,产值达到5400万元,花卉苗木面积1万亩,产值1.1亿元;从事林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建立市级林果业专业合作社1个,新增嘉兴市级以上林果业品牌1个以上。

  (三)改造提升生态畜禽产业

  牢固树立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用现代经营模式发展畜牧业,紧紧围绕优化生猪品种、控制生猪生产,发展优质家禽、稳定种蛋禽生产,提升蜂产业的目标,加快推进农牧、渔牧、林牧结合型等生态养殖,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积极扶持发展“蜂户+瓜农”等具有平湖特色的蜜蜂授粉产业化模式;加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应用水平;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加工业,开发绿色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生态化治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

  按照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全面推进禁养和限养功能区的实施;逐步形成以曹桥、新棣、林棣、广陈等镇(街道)为主的生猪养殖区;以林埭、当湖等镇(街道)为主的家禽养殖区;以广陈、独山港等镇(街道)为主的蜜蜂养殖区。

  到2015年,全市畜禽养殖区域得到控制,养殖结构趋于合理,生猪生产实现“双控”,规模养殖得到明显提升,生态化养殖全面推进,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利用型、环境和谐型转变。其中生猪年饲养量控制在85万头以内,优质生猪比例达到85%以上;家禽年饲养量控制在450万羽以内,种蛋禽稳定在60万羽左右;蜂群饲养量稳定在1万箱左右;规模畜禽场养殖污染得到全面治理,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四)联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1、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方向: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重点加强以蔬菜、食用菌、畜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西甜瓜、水果、水产品的冷藏、保鲜、速冻、脱水加工,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引进一个、招来一群、带动一片,不断提高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

  区域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以广陈、当湖、新仓、林埭等镇(街道)为主。

  发展目标: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装备完善、技术高新的高标准加工企业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方向:按照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差异化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发展原则,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扶持发展具有观光、采摘、休闲、教育等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巩固提升现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增强休闲观光农业的吸引力;充分利用“西瓜灯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平湖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成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城乡居民的休闲度假基地。

  区域布局:休闲观光农业以广陈、当湖、曹桥、独山港等镇(街道)为主。

  发展目标:巩固提升金龙门、金稼园、金丝娘、百玫生态科技园、澳多奇农庄等现有休闲观光园区,开发具有产业或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以上,带动农民增收3500万元,基本形成具有平湖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新格局。

  (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和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以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为抓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创建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示范企业、10个示范村、50个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以种养结合、林牧结合为依托的生态循环畜牧业,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将全市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43.92万吨畜禽排泄物施用于12万亩农田中(按3头猪1亩地的标准计算),使全市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广“稻—菇—菜(笋、稻)”农业循环模式,将食用菌废渣100%施用于农田中,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业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粉碎还田、农田翻耕、冬绿肥种植示范等工作,应用生物秸秆、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推进我市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废物利用资源化,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从而促进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变,有效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力争成为全省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示范样板。

  六、支撑体系建设

  (一)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实施“科教兴农”,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加强与省农科院、长三角涉农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着力推进水产、食用菌等行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农业科技企业,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和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支撑、有保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市、镇(街道)村、户“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技推广联盟试点建设,依托“12316”为农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全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为重点,提高集约化供种供苗为目标,加快蔬菜、西甜瓜、水产、林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选育、试种和推广;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各类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引进各种农业生产新设施、新机具、新装备,进一步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与支撑能力。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紧紧围绕平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农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示范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倡导能人办社、制度立社、科技兴社和品牌强社,引导合作社发展连锁经营、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合作社通过增资扩股,或以产业、品牌、资产为纽带进行整合与重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的思路,继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务工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民就业适应性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民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营销专业户和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劳动力,提升全市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港口和交通优势,以省市共建的独山港综合物流园区为依托,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现代物流水平,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枢纽。健全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完善招商项目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招商,吸引各类主体投资现代农业;努力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农博会、招商会等平台加强宣传展示,扩大平湖农业知名度和农产品市场覆盖率。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依托“12316”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以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为龙头,市、镇(街道)各涉农部门为纽带,村级信息服务站为节点的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全面实施“信息化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农民信箱工程,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推进全市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育秧、机耕机插(播)机收、统防统治等服务,引导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服务延伸;积极开展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强化农业科技装备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及维修中心三大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全市农机化服务水平。

  (四)农业生产安全体系

  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产地准出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信息系统,实现农产品追溯信息与市场接轨;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和严格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加快推进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平安农机”建设,扎实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构建起市、镇(街道)、村三级联动、协调统一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保障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全面落实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加快推进动物防疫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制,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应急管理以及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重大植物疫情和外来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力度。

  (五)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次生灾害和突发性、流行性等农作物灾害的预测、预警准确率和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加强自然灾害抵御防范能力建设,重点抓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及圩区建设,提高全市农田的抗灾能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增强农业抗灾避灾能力。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政府对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抗灾防灾资金的筹措机制,加大对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支持力度;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继续实行“1+6X”组合险种,落实好农业保险政策。

  七、重点建设工程

  根据“十二五”农业发展的发展目标、主要建设任务,开展基础设施改善工程、精品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农业技术促进工程、农业要素保障工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农业产业配套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重点农业项目30项,项目总投资达217671万元,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详见附表。

  (一)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圩区整治工程,完善农田灌溉设施,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土壤肥力水平;深入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覆盖面。到2015年,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项目6项,总投资133618万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抗灾能力。

  (二)精品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以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精品园为主体的精品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重点实施精品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14项,总投资48866万元,推进全市精品农业的建设。

  (三)农业技术促进工程

  围绕农业关键技术引进、推广,着力实施种子种苗、优质高产农产品示范工程,深化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增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到2015年,重点实施农业技术促进项目2项,总投资 1370万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四)农业要素保障工程

  整合产业发展要素,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推动各类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到2015年,重点实施农业要素保障项目3项,总投资15867万元,不断提高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大力推进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村、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到2015年,重点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3项,总投资6800万元。

  (六)农业产业配套工程

  大力推进农机化示范区、农产品安全、动植物防疫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化等农业产业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重点实施农业产业配套项目2项,总投资11150万元。

  八、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要将《平湖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即“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其中农经局负责规划制订、工作协调、政策措施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组织实施;发改局负责将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列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立项支持;国土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现代农业用地的规范和落实;财政局负责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科技局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等进行指导和扶持。各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按照规划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保障规划落到实处。同时,广泛动员舆论媒体,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扩大影响,形成实施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声势,共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速度,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平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改投入贴息补助,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建立农产品基地补助、用电用地税收优惠和信贷扶持优先等政策,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经营主体核定授信额度,实行银企联手连续扶持,市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按规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蹲点招商和项目推介等形式,做好招商引资、选资工作,加快农业项目落户,对引进农业外资100万美元以上或本市外内资500万元以上的引资人,根据资金到位情况,在市政府给予注册资本1-5‰的引资奖基础上,市农发资金再给予注册资本1-5‰的奖励;积极鼓励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部门或专业市场等开展合作,视合作规模和效果,给予适当补助。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企业、大户、合作社流转,推进规模生产;对集中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主体,市政府按每流转1亩给予300元的奖励;同时,对协助土地流转的行政村给予适当的奖励。进一步加快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认证和原产地标记保护等政策措施,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机制,通过政府对涉农项目导向性资金投入,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探索建立农业政策保险公司,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专项基金、农业灾害风险专项基金、动植物种子储备风险基金,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以开展“两分两换”为契机,以健全管理服务和探索社保体系为保障,重点推进整村、整组、连片土地流转,鼓励土地的有效流转和优化组合,引导流转土地流入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深化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继续实施“强村计划”三年行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完善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维护农村稳定。

  (四)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业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大重点区域污染物监控,严控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建立和实行“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减轻“工业三废”对农业污染。加强对城镇主要河道的排污口封堵、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等综合治理,完善骨干河道护岸建设,实施河岸、河坡、水边、水面、水中立体化生态修复,有效改善水环境。积极开展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塘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发展经济林、公益林,着力提高绿化水平。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充分提高生态意识,严格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推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强化农业执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继续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经营、使用违禁药物,严禁不合格产品和违禁产品流入市场和生产领域,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深化和完善农资信用体系建设,以“小农资店”专项整治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和市场准入,提高农资企业诚信经营意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不断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资生产经营秩序监管、农机安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职能,继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定期报告和检查考核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法律素质,提高维权能力,不断扩大农业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健全和理顺农业执法队伍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素质,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六)推进农房集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以“两分两换”理念和农房集聚为引领,以新仓镇、新埭镇、独山港城、中心城区三港新城四大建设为重点,依托“两新”建设融资平台,结合城镇化水平提升、工业园区平台推进、中心村培育、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推进农房改造集聚。继续深化完善“1+X”布点规划,推进扩权强镇各项改革,完善中心镇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一批个性鲜明、功能配套的现代新市镇;进一步重视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社区管理,健全社区服务功能,加快“1632”新社区建设步伐;优化和完善中心村建设规划,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中心村管理方式,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创新发展“新仓经验”,加快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和覆盖,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和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附表 重点实施工程与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

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

估算

(万元)

一、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133618

1

粮食生产功能区

全市近期规划建成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生产能力的粮食功能区135个、面积140476亩,其中1000亩(含)以上55个,面积98122亩。共建设机耕路271804米、排水渠103614米、灌水渠105336米、农用电线15300米、机埠200座,农田质量提升工程350790亩次,三新技术推广工程378016亩,建设社会化服务组织52家。

新建

2010-2015

30218

2

圩区工程

新建林埭三村等36个圩区,涉及广陈、新仓、新埭、林埭、独山港、当湖、曹桥、钟埭8个镇(街道),总面积28.03万亩

新建

2011-2015

64800

3

高效节水灌溉

规划新增喷微灌面积3万亩,采用PVC管道输水,使全市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以上。

新建

2010-2015

3600

4

灌区渠系改造

2010-2015年改造灌区5万亩,其中地下管道长220Km,排水沟长300Km。启动农村泵站的维护、更新、改造,新建和改建泵站150座,维修泵站1000座。

新建

2010-2015

3000

5

中小河流治理

实施盐船河二期治理、卫国河及曹兑港南段综合整治,治理长度约41公里,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块石护岸、河道疏浚、绿化等。

新建

2011-2015

17600

6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以新仓、钟埭为重点,采用成片连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整镇、整村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规划综合整治河道440公里。

新建

2011-2015

14400

二、精品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48866

1

新广省级农业综合区

占地面积31900亩,划分为蔬菜、花卉苗木2个主导产业区,芦笋、食用菌、港海水产、陈斌水产、生猪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金龙门生态休闲园、百玫生态农业科技园2个休闲观光农业园,稻菜轮作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和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新建

2010-2012

23218.05

2

林埭省级农业(渔业)综合区

规划总面积约26455亩,划分为淡水虾类、观赏鱼、蔬菜、优质粮油4个产业示范区,祥中南美白对虾养殖、徐东芦笋种植和渔文化休闲观光园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徐家埭蔬菜加工物流中心和科创服务中心2个配套服务中心。

新建

2010-2013

21918

3

新仓食用菌产业示范区

位于新仓镇联盟、中华、红光、杉青港和新征5个村,建设规模500万平方尺,新建钢结构菇棚,防火材料覆盖;引进示范蘑菇培养料翻堆、后发酵加温等生产配套机械;示范推广双膜覆盖、泥炭覆土等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六统一”管理模式示范。

新建

2010-2012

260

4

新仓蔬菜产业示范区

位于新仓镇大进、战斗、友联、新星4个村,计划对3000亩蔬菜进行提升,规划建设水泥主干道与机耕路硬化5000米,沟渠配套3000米,产品包装车间100平方米,保鲜冷库80立方米,20亩统一育供苗中心;开展六统一管理模式示范和品牌建设;引进出口蔬菜优良品种3-5个;开展优质高效配套技术培训。

新建

2010-2012

185

5

独圩虾蟹主导产业示范区

位于广陈镇三红村,示范区建设总面积1037亩,其中改造生态养殖塘1007亩,新建设施大棚20亩,新建废水处理池8亩、其他2亩;建设“三室一库”(办公室、检测室、档案室、仓库)。养殖主导品种为南美白对虾,适当套养中华绒螯蟹。示范区辐射面积10151亩。

新建

2010-2012

259.6

6

黄家浜蘑菇精品园

位于当湖街道黄家浜村,精品园面积220万平方尺,围绕标准化菌种厂建设,规划新建道路3000米、标准菇棚6万平方尺,老菇房改造20万平方尺,购置翻料机、菇房通风设备等。

新建

2010-2011

118

7

百寿蘑菇精品园

位于曹桥街道百寿村,精品园面积220万平方尺,道路硬化2000米,新建标准菇棚10万平方尺、改造老菇房50万平方尺,购置翻料机、菇房通风设备、菇房喷灌设施等。

新建

2010-2011

148

8

韩庙蘑菇精品园

位于独山港镇韩庙村,精品园面积200万平方尺,道路硬化3000米,新建标准菇棚10万平方尺,改造老菇房20万平方尺,新建室内发酵房及配套设施320平方米、稻草预湿池及晒场950平方米等。

新建

2011-2012

183

9

新仓西甜瓜精品园

位于新仓镇红光村、友联村,精品园面积1000亩,新建100亩标准化示范钢棚,配套建设200亩水肥一体化微滴灌节水灌溉设施及精品园内路、沟、渠等基础配套设施等,示范应用大棚微耕和高效植保机械,开展“六统一”管理服务。

新建

2010-2011

146

10

新仓芦笋精品园

位于新仓镇双红村、联盟村,建立1000亩芦笋精品园,新建100亩标准化示范钢棚,配套建设200亩微滴灌节水灌溉设施及路、沟、渠基础配套设施等,全面推广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技术,集成应用芦笋优良品种、多层覆盖、蘑菇菌渣资源化利用等多样化增效技术和稻、菇、笋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全面普及标准化生产。

新建

2010-2011

146

11

威原生态养殖精品园

位于广陈镇高新村,根据现有设施,改造肉猪舍、干粪堆积房、沼液储存塔,新建氧化塘和沼液输送管网,对畜粪便综合利用,达到零排放。

新建

2010-2011

94

12

双龙葡萄精品园

位于独山港镇丰荡村,精品园面积1000亩,规划新建500亩标准钢棚及喷滴灌设施,500立方米储存保鲜库,硬化部分园区道路;新品种推广及标准化生产,达到绿色食品要求。

新建

2012-2013

1830

13

曙光虾蟹养殖特色精品园

位于钟埭街道沈家弄村,精品园面积210亩,新建高效环保的温室大棚30亩,改造成生态养殖塘180亩,建设生产管理设施200平方米,完善公建设施等。

新建

2010-2011

167.35

14

大齐塘村南美白对虾养殖特色精品园

位于新埭镇大齐塘村,精品园面积210亩,主要建设南美白对虾苗种培育区、设施养殖区、生态养殖区。

新建

2010-2011

193

三、农业技术促进工程

   

1370

1

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

重点扶持新埭的万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林埭的特种水产(观赏鱼)养殖基地、新仓的万亩出口加工蔬菜基地、钟埭的万亩鲜食毛豆生产基地等,开发推广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新建

2011-2020

670

2

农业科技项目

实施农业丰收计划、金桥工程及农业推广基金等项目;新培育4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2家农业研发中心

新建

2011-2015

700

四、农业要素保障工程

   

15867

1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规划在钟埭、新仓、新埭、林埭、广陈等镇高标准农田建设8.5万亩,预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10万公斤。

新建

2011-2015

11067

2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重点培育11家平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平湖市级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带头人、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职业经纪人才、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各140人共计700人。

新建

2010-2015

300

3

土地流转

新增土地流转面积9万亩(含季节性流转和统一服务面积)。

新建

2011-2015

4500

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6800

1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

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示范企业、10个示范村、50个示范基地。

新建

2011-2015

5000

2

沼气工程

完成新达到的生猪存栏50头以上规模猪场沼气治污工程建设;同时在生猪养殖重点区域曹桥街道和新埭镇开展生猪散养户整治,完成800户户用沼气工程示范点建设,建造沼气池9600立方米等治污设施。

新建

2011-2015

800

3

畜粪、沼液收集处置利用项目

完成曹桥街道畜粪收集处置中心建设;全市每年统一收集处置鲜畜粪5万吨,生产有机肥0.5-1.0万吨;异地利用沼液1万吨,实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新建

2011-2015

1000

六、农业产业配套工程

   

11150

1

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建设110个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镇、村、点),105个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机械化示范基地(镇、村、点),平安农机示范镇6个、示范村94个、示范户200户,1个具有大中型农业机械维修能力的区域维修中心。

新建

2011-2015

10800

2

农业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一站式信息服务点120个,建设两区地理信息系统,并开展三维建模,建设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精准农业样板区2个。

新建

2011-2015

350

合计

     

217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