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创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2011-2015年发展规划
西乌珠穆沁旗创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一、全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社会概况
西乌旗珠穆沁旗(简称西乌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东部,全旗土地总面积336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042.6万亩,总人口7.6万人。全旗现有牧业总户11315户,4.3万人。其中:从事畜牧业生产的8135户,2.9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地区。西乌旗畜牧业主要以饲养地方良种乌珠穆沁羊,乌珠穆沁牛、乌珠穆沁马、乌珠穆沁白山羊和夏洛来、西门塔尔杂种牛和荷斯坦奶牛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地区。
(二)主要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2010年牧业年度,我旗牲畜总头数为188.9万头(只),同比减少17.7万头(只),其中:大畜17.3万头,小畜171.6万只。年内成活仔畜85.14万头(只),繁成率达81.3%,良改畜比重达91.5%,2010年日历年度出栏牲畜总头数为123万头(只),年末存栏94.8万头(只),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减畜目标。
(三)生态现状
西乌旗素以“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和“乌珠穆沁肥尾羊”而被誉为“天堂草原”。自草牧场双承包体制实行后,为加速物质生产发展和促进社会供给需求,粗放经营的畜牧业掠夺性的迅猛发展;并且受气候环境持续干旱、雪灾、蝗灾和开放经济刺激以及人口不断增加的严重作用影响下,造成了全旗草牧场生境的整体退化和沙化,草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已接近了崩溃的边缘。2000年后,我旗及时调整改变畜牧业发展策略,落实、盟委、行署“围封转移、两转双赢”的战略部署和旗委、政府“工业强旗、反哺畜牧业”的发展方针。近年来,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围绕“增绿、增收、转人、减畜”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使草原畜牧业逐步转向以生态建设发展为支撑的产业轨道。
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天然草牧场资源
我旗是唯一汇聚九大类天然草场的纯牧业地区。夏、秋是畜牧业经济自然增长的优势,季节性生产潜能巨大。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934.6万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 87.2%。其中:重要放牧场2022.6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60.1%;打草场 878.9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26.1%;其它类土地面积463.6万亩。我旗草牧场自然资源是发展现代畜牧业良好的空间载体,发展现代畜牧业利于整合草地资源,经营组织化以提高对自然资源利用和宏观经济的统筹规划。逆转草地生态系统恶化的处境,调节资源、产业配置,改变经营的盲目性、无序性,是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向整体集约转变。依资源开拓市场,以市场调节产业布局,发挥主导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地域优势,形成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地方良种资源
2010年日历年度,全旗乌珠穆沁羊76.1万只、乌珠穆沁羊标准化群3100个、乌珠穆沁羊专业户200户、种公羊集中管理嘎查43个、有优质种公羊1.7万只;良改牛存栏9.7万头,牛的良改比重95%,养牛专业户160户;全旗养殖奶牛小区6个,肉牛育肥基地52处。
(三) 畜牧业基础设施
自2000年以来,我旗依托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旗现有畜棚32790间、75.58万平方米,畜圈9276座、227.4万平方米;草地围栏面积2030万亩,标准化划区轮牧面积201.4万亩,禁牧面积687.4万亩。
(四)农牧业机械设备情况
全旗农牧业机械总动力76300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67台,小型拖拉机1641台,柴油机128台,打搂草机3125台,捆草机140台,大型青贮收割机2台,小型粉碎机630台。
(五)人口转移
2005年以来,我旗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煤炭工业开发,为牧区人口的逐步转移创造了契机。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累计稳定性转移牧区人口3180户、14491人。在旗政府所在地巴拉嘎尔高勒镇和白音华工业园区生活区分别开发建设了“牧民商业街”和“民俗风情街”,对牧民购买商住楼的120平方米以下部分给予每平方米480元的补贴,搭建了牧民进城创业平台。同时,对转移后住房困难的,给予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并从城镇廉租房中拿出50套,专门用于安置转移进城的牧区低保户。为进城创业牧民提供财政贴息50%的2-3万元小额贷款,并给予减免相关费用的政策。
(六) 畜产品加工企业
以“沁绿”为龙头的从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有14家,其中: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自治区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盟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2010年,我旗肉食品加工企业共收购加工活畜70.4万羊单位。其中:大畜5420头、小畜65万只,累计产肉6401吨,其中:牛肉542吨、羊肉5859吨,副产品4564吨。累计销售6280吨肉,其中:羊肉5849吨、牛肉431吨,销售额达到3.9亿元。全旗累计产山羊绒66吨、绵羊毛1154吨。旗金鹰乳业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累计收购加工鲜奶3900吨,生产奶粉700吨,销售500吨。销售收入为1221万元。
(七) 草原保护措施
近几年,牧区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草场“三牧”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两次清点牲畜工作,督促牧民限期出栏超载牲畜,有效压减了牲畜头数。2010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调整性下降到188.9万头只,比牲畜头数最多的2003年的330.9万头只减少了142万头只。坚持每年在全旗范围内实施为期30天的春季休牧,2009年在国家“禁牧舍饲”项目结束的情况下,自行组织实施春季休牧工作。旗政府按每亩0.50元的标准给予休牧补贴,有效巩固了休牧制度化成果。积极引导牧民以租赁、入股、联户经营等模式整合草场,推广标准化划区轮牧。今年抓住自治区实施阶段性禁牧政策的有利时机,以公益林周边、矿区附近和退化较严重的草场为主,将全旗禁牧面积扩大到687.4万亩。同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完成沙源治理面积192.5万亩,有效的阻止了草原生态进一步恶化,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新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358处,配套节水灌溉工程233处。
(八) 地方惠牧政策
“两转双赢”的惠牧政策。近年来围绕“转人、减畜、增绿、增收”四项基本任务,在草原建设与牧民转移方面出台了扶持和优惠政策,财政资金给予了重点倾斜。自2005年至今,旗地方财政已累计投入1.25亿元,有力引导拉动了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旗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发展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建设发展以“保护草原生态为主导、科学发展现代草原生态畜牧业,促进牧民增收,着力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保障区和草食畜牧业适度开发区”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我旗建设乌羊专业户49.6万只/910户,养牛专业户6万头/1000户,奶牛头数达到5200头。建肉牛育肥基地100处。到2015年实施阶段性禁牧面积486万亩,划区轮牧累计实施350万亩,围栏封育300万亩。转移2.1万人。2011年至2015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到180万头只,日历年度牲畜头数控制在100万头只以内。成为以优质、绿色牛羊肉冠名国内外,基地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效益拓展的民族文化产业、草原旅游业、蒙古马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北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辐射中心。
(三)区域布局
西乌旗草原类型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地区间生产力发展要谘以传统经验,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根据我旗草原和畜牧业区域性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保护建设利用的需要,将我旗划分为东南部草甸草原肉牛、山羊养殖区;中部沙地阶段性禁牧区;西北部典型草原肉羊、肉牛养殖区;南部肉牛育肥区和城镇周边奶牛养殖区等五个类型的畜牧业区域。
1、东南部草甸草原肉牛、山羊养殖区
本区位于西乌旗东南部,包括巴音花镇,巴拉嘎尔高勒镇沙地以南、旗政府以东地区和浩勒图高勒镇镇政府以东地区。草原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占全旗草甸草原面积的90%以上。是全旗最湿润的地区。气温偏低,无霜期短,冬春积雪偏大,枯草期较长。
该区地形地貌复杂,平原、低山丘陵和中山山地交错分布。平原丘陵区地形起伏平缓,水资源条件好,土壤肥沃,草原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草群盖度在60-80%以上,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经济效益,在传统和现居环境,这里都适宜于发展养牛。
中山山地形态复杂,峰高谷深,地形险峻;小灌木、半灌木较丰富,地貌和植被条件适宜发展山羊。并且山羊在这里有良好的适应性、繁殖成活率高,长期以来本区饲养山羊比重高于其它地区。所以,这里是全旗山羊重点发展区域。
2、中部沙地区阶段性禁牧区
该区指嘎亥额勒苏沙带,东、西走向,横贯全旗中、西部,长约150公里,宽10-15公里,总面积250万亩左右,除浩勒图高勒镇以外的其它5个苏木镇都有一定面积的分布。对该区实施阶段性禁牧,养殖数量控制在自食量内,以生态补偿保障牧民生活和向其他产业的过渡发展。经过治理后,该区将成为我旗生态保护的靓丽风景线,是镶嵌在乌珠穆沁草原的古老画卷。
3、西北部典型草原肉羊、肉牛养殖区
本区位于西乌旗西北部,包括高日罕镇、巴彦胡舒苏木、吉仁高勒镇、巴拉嘎尔高勒镇、浩勒图高勒镇等5个苏木(镇)除上述两个区以外的所有地区,地带性植被以典型草原为主。
该区东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近1/2草场生产力水平较东南部低,但草质较好。地势以低山丘陵和波状高平原为主,年湿润度0.5左右。
该区西部地区,主要是吉仁高勒镇、巴彦胡舒苏木西部,牧草低矮稀疏,草场生产力低。气候干燥,湿润度仅在0.3左右。
从本区总体情况看,光热资源较丰富,降水量相对较低,牧草低矮稀疏,草场生产力较低,环境条件适宜养绵羊。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养羊业已是这一地区比较成熟的产业,养羊周转快,经济效益较高。该区是我旗绵羊的重点发展区域。必须加大草原保护力度,以草定畜,基本草牧场的保护尤为重要。在水文和植被条件较好的区域,如巴拉嘎尔河、小吉林河流域等,利用区域性环境优势,适当发展肉牛养殖业。
4、南部肉牛育肥区
该区位于浩勒图高勒镇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肉牛养殖区域内。本区交通方便,饲草料种植和肉牛养殖有比较好的基础。利用上述有利条件,以西乌旗养牛户为架子牛生产基地,以天罡公司为依托,采用集中与分户育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全旗肉牛育肥、高档牛肉生产的产业化生产格局,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养牛业整体效益,带动牧民增收。
5、城镇周边奶牛养殖区
主要是城镇周边奶牛养殖区,以金鹰乳业为核心,引进国内最大的乳品企业伊利集团,以公司加基地加牧户的模式,重点在旗和苏木(镇)所在地周边、公路沿线和新建移民区发展奶牛养殖业基地。龙头企业的带动效益促使本区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011年开始重点抓好新建5个生态移民区的奶源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巩固“十一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培植新奶源。根据奶牛发展规划,2015年全旗奶牛头数达到5200头,年产鲜奶量1800吨。
四、重点建设任务
(一)草场的治理与保护
全旗现有退化草场面积1471万亩,累计治理面积91.27万亩,2011年至2015年全旗实施阶段性禁牧面积486万亩。到2015年,全旗全部实现草畜平衡,基本实现轮牧制度,使草原生态明显好转。肉、乳、绒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
以良种繁育体系为发展基础,全力推进肉羊、肉牛、奶牛等优势特色产业尽快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集约化管理。肉羊要重点抓好地方良种提纯复壮、冬羔早春羔育肥提前出栏、加工。要继续提高牛的良改化程度,通过肉牛育肥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个体产值,促进产业升级。奶牛要发展标准规模养殖。同时,要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密切利益联结机制。
(三)创新和完善畜牧业产业发展方式
推广先进畜牧业实用技术,使畜牧业生产向着良种化、多元化、效益化方向迈进。通过胚胎移植、人工授精技术,全面提高牲畜良种比重。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了畜牧业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强黄牛、肉羊冷配站点建设。在业务方面把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放在首要的位置,“十二五”期间即可实现全旗的牛和肉羊良种比重达到80%和100%目标,到2015年畜牧业生产中,科技贡献率达到51.2%。
(四)建立稳定的畜产品基地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首要任务是2011-2012年加速改造分散、高耗的畜牧业小户型的整合及牧区人口转移。以草牧场入股、入会的合作经营组织方式,转变他们的传统经营观念,挖掘资源潜力,使他们安心的入进去、转出来。用工资补贴和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利益关联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畜牧业生产逐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发展第一性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五) 督导龙头企业的产业改进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起自己稳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保持稳定的原料来源,避免生产的大起大落。要树立互为依托的一体化意识,搞好企业与基地的对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基地的深度开发,提高基地的畜产品质量、专业化程度和规模经营水平,促使龙头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有较高工业价值的拳头产品。
(六) 加强职能部门的引导
强化畜牧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与专业协会、专业性服务组织的协调、管理、服务功能。专业经济部门要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利益关系,调动起产加销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一体化经营的稳定运行。各种专业协会、专业性服务组织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一体化的凝聚力,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一体化经营的生机与活力。
(七)继续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1、全旗现有畜棚32790间/75.58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暖棚面积30170间/72.4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每年以23%的比例增加标准化棚圈建设 ;
2、草地围栏化面积203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在此基础上每年以19%的比例增加围栏建设。
3、机电井7798眼、大口井5472眼,在此基础上每年以21.5%的比例增加人畜安全饮水井建设。
4、房屋:砖瓦房18351间/35.71万平方米;土房11242间/19.17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每年以32.5%的比例增加牧户新居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牧区特色。
(八)实施地方品牌战略,升级产品加工业园区。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畜产品加工是我旗最具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产业。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突破,就必须牢牢把握“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打造品牌、提高效益”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入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品牌战略,逐步完善“乌珠穆沁羊”国际品牌体系。加大对畜产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沁绿”有机肉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尽快实现畜产品精深加工就地增值。同时,不断加大产品宣传促销工作力度,要突破市场准入关口,争取本土畜产品早日进入超市。
今后要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改变目前多数畜产品以原料或初级产品形式直接出售的局面。经过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我旗的畜产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效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政策引导和鼓励牧民以草牧场、牲畜、资金、技术、管理及基础设施入股,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能力;引导和支持牧民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联系,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联牧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订单畜牧业,建立工业反哺畜牧业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牧民的经济利益,使畜产品加工业成为今后牧民增收新亮点。
五、重点建设工程
(一)草原建设
1、人工草地
在保有人工草地的基础上,治理河滩地可开发种植一定面积的一年生草地,品种主要为青莜麦、谷草等。规划期末示范区人工草地总面积达到5万亩。
2、改良草地和围栏草场
为促进植被恢复,对嘎亥额勒苏中度、重度沙化草地,在禁牧的同时,采用飞播或模拟飞播的方法进行补播改良。补播时间选在雨季来临之前,品种主要有沙蒿、沙生冰草、小叶锦鸡儿等。到2012年累计补播改良120万亩,完成全部中度、重度沙化草地的补播。
对中度、重度退化的草地,利用围栏技术,促进更新和再生。到2015年累计围栏草场面积达300万亩,从2011年开始每年完成40-80万亩。
3、划区轮牧。按照草场面积、牲畜数量设置畜群7-10天的放牧区,采用围栏进行分区,在区内合理设置饮水点,放牧区设置牧道。对近年来植被破坏相对严重的地段,牧草生长季节进行禁牧,用以恢复草场生产力,并根据情况用于冬季放牧场,到 2015年科学的划区轮牧牧场,实施标准化划区轮牧面积达350万亩。
(二) 产业化建设
1、巩固提高特色品牌
冬羔早春羔羊肉特色品牌是我旗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亮点。2005年我旗调整畜牧业经营方式,逐年发展冬羔早春羔畜产品加工。从早出栏上市入手,现已成为我旗产业化的拳头产品,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目前全旗年订单冬羔数量计划达35万,产品以“绿色、天然、美食、无公害”驰名国内外。
2、肉牛育肥
肉牛育肥主要以舍饲育肥为主,集中育肥,架子牛主要由牧户生产,并同时鼓励牧户育肥。在生产方面,架子牛18月龄、体重达到310公斤左右时,出售给肉牛育肥场(户)。肉牛育肥场(户)按着高档牛肉生产要求,采用短期强度育肥方法进行二次育肥,育肥期4个月,每年育肥3批,体重达到450公斤时,出售给屠宰加工企业,用于生产高档牛肉。
在苏木、镇所在地建设肉牛育肥区,通过肉牛育肥,一方面充分利用肉牛改良成果,另一方面为屠宰加工企业生产高档牛肉提供原料。
计划在规划期内,建年育肥肉牛1万头的大型育肥场1个,建年育肥肉牛100头的肉牛育肥户100个,到2015年育肥出栏肉牛达6万头。
3、饲草料生产基地
青贮饲料。在水土条件好、电力充沛的地段发展青贮饲料基地,到2015年,全旗青贮总面积达到3.5万亩,建设容量达到15000立方米的青贮窖。
青干草。青干草全部通过天然草地解决,具体解决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利用现有打草场;二是变部分放牧场为打草场;将禁牧区用于打草。到2015年,打草场总面积达到879万亩,建设库容量达到950万公斤的饲草贮备库90座。
4、防灾减灾基地
畜牧业的可持续增长,不但要保护自然生态的永蓄利用,并且要通过组织干预、物质准备等手段,以备“多变气候、不可预见破坏力”造成的不测,做到防患于未然。
为了切实提高牧区自然灾害防御基础能力,今后五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和提高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拉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巩固基础。2011年至2015年,结合上级补贴项目资金和地方自筹资金,以棚圈、饲草料基地建设和购置机械为主提高畜牧业防灾基地建设工程。2011年至2015年新建标准化暖棚50万平方米,建贮草棚90处,购置收割、运输机械100台套,铲车、装载机各30台。通过防灾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生产防、抗灾能力,改善生态条件,使全度畜牧业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全旗棚圈普及率达到100%上,大小畜保畜率可达100%。
(三)牧业人口转移工作
随着我旗煤炭工业、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及城镇二、三产业兴起为牧区人口转移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创业的时机。我旗加强基础教育和定向培训,提高全旗人口素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实现牧区人口转移的重要基础,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措施。
到2015年,全旗建三起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完善以旗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巩固和提高“两基”和自治区“33211”工程成果,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特别要保证蒙古族青少年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强化职业教育,扩大综合高中、职高班招生能力。加强定向培训,紧紧围绕旗内煤电、化工、矿山采选、肉和绒毛加工等行业需求,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促进牧业人口转移奠定良好基础。
2010年底,全旗牧业人口4 .3万人,到2015年,全旗牧业人口减少到2.2万人,累计转移牧业人口2.1万人。人口转移主要有工业、城镇二、三产业、牧区第三产业就业和创业途径。
(四)疫控检疫
1、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继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疫苗的储备和发放工作。加强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加大部门联合执法力度,确保肉类食品安全。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日常办公条件及动物化验室工作能力,促进我旗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能力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检测、诊断水平。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继续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计划免疫,重大疫病强制免疫,依法开展各项防疫工作。使牲畜口蹄疫、布病、羊痘免疫、羊四防、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免疫密度达到100%。结合我旗实际,对奶牛养殖区开展了奶牛健康普查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奶牛防疫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奶牛疫病监测档案卡,实施一牛一档,实行了规范化管理。
2、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强化对全旗肉类销售店、屠宰加工企业进行日常监督和突击检查,同时抓重点环节的市场检疫监督工作,杜绝病害肉上市,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把复检监督关,对未经过屠宰检疫的畜禽及产品严格实施补检,合法经营,上市肉类持证率基本100%。积极开展《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群众性宣传,有力地推动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畜产品加工业
规划期间,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主要在牛羊屠宰加工、乳品加工和绒毛加工三个方面。
1、牛羊屠宰加工
全旗现有肉食品加工企业11家,但产品主要是普通牛羊肉加工,市场竞争力不足;再加上牛、羊出栏季节性强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实际加工量仅为加工能力的30%左右。牲畜脏器、骨、血、角等加工基本属于空白,有机肥料加工产业刚刚起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很差。
(1)以沁绿公司为基础,通过整合或兼并小型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最大限度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2)积极引进高档牛肉、生物制药、有机肥等先进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以发展高档牛肉和牛羊脏器、粪便等副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形成以高档肉为主,高档、中档、优质、普通肉等品种齐全,生物制药和有机肥料加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有效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延伸加工业链条,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达到年综合加工能力100万羊单位、产值5亿元的发展目标。
(3)以企业为龙头,继续发展壮大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协会,通过多种方式吸纳更多的牧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高信誉度的产业协作关系,巩固企业加基地,基地联牧户的生产、经营保障体系。
2、绒毛加工
我旗绒毛加工的重点是发展绵羊绒加工。绵羊绒加工不仅可以促进牧民增收,而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可为牧区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现有绒毛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二是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规划期间,新建洗毛厂一处,洗净毛可辐射周边旗县,解决目前洗毛难的问题。
新增梳绒机60台,绵羊毛分梳加工能力达到2500吨,新增剪毛机500台,充分利用当地和周边旗县绒毛资源,使牧民得到最大实惠。
增加绵羊绒深加工设备,改变目前绵羊绒以原料直接出售的局面,提高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努力使绒毛加工成为新兴的、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强势产业。
3、乳品加工
金鹰乳业是西乌旗乳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经过技术改造,达到日处理鲜奶80吨的生产能力,而且生产工艺先进,但奶源不足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规划期间,企业要配合生态移民,搞好奶源基地建设。由企业牵头成立合作经济组织,以合同协议、订单等方式明确企业与会员的利益关系,把奶牛养殖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在资金方面给牧户一定支持,在鲜奶价格上要保护会员的利益,真正使企业和牧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六)畜产品产量和牧民人均收入
1、畜产品产量
2010年,出栏家畜总数123万头(只),其中:大畜15万头,小畜108万只,产羊毛1469吨,山羊绒67吨,牛奶4.5万吨。
到 2015年,出栏牲畜总数80万头(只),其中:大畜9万头,小畜71万只。
2、畜牧业产值与牧民人均纯收入
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04111万元,其中出栏牲畜收入101382万元、牛奶998万元、羊毛497万元、山羊绒1024万元、皮张210万元。全旗转移牧业人口累计1.4万人,从事牧业的人口2.9万人,牧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9462元。
到2015年,全旗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1505万元,其中出栏牲畜收入96060万元,牛奶4420万元,羊毛539万元,山羊绒486万元。2015年从事牧业的人口最多保持在2.1万人,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6911元。
六、创建现代化畜牧业园区建设,旗政府出台了若干优惠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方针,按照“以工补牧”原则,逐年加大反哺畜牧业力度。自2005年至今,我旗已累计投入1.25亿元,围绕肉、乳、饲草产业,在引进优良品种牛、接冬羔早出栏、肉牛育肥、地方优良品种选育提高等领域进行重点攻坚,先后制定实施了《西乌旗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办法》、《关于推进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若干政策》、《牧民联户规模化经营鼓励办法》、《冬羔出栏奖励办法》、《乌珠穆沁羊选育工作鼓励办法》、《引进优良品种牛奖励办法》、《肉牛育肥出栏奖励办法》、《苏木镇兽医工作人员、嘎查动物防疫人员管理办法》、《黄牛冷配技术员补贴办法》等一系列支牧惠民政策,对推动西乌旗创建现代畜牧业园区建设打下了基础。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畜牧业是西乌旗的基础产业,它关系到我旗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制度,对每一项建设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
加大对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草畜平衡、草牧场流转、划区轮牧、畜种结构调整、家畜品种改良、加快畜群周转、牧民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在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支持,为创建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区创造良好的氛围。
拓宽投入渠道。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协作,吸引资金和技术投资畜牧业。抓住国家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和锡盟的项目资金支持。旗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促进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鼓励牧民积极配套。形成政府引导、牧民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创建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区提供资金保障。
(三)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和解放生产力
草原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表现在地域生态的稳定性,与农田的高生产着有本质的不同,同时表现在地域与气候上、物候与上的不同。畜牧业生产力发展要从地域生态的全局来认定,宜统不宜分。更要确定主体民族对草原资源的民族继承和区域自治的国家宪法地位。草原不能作为单一的生产资料来进行简单的占有发展,而应做为国家的民族资源资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延续其重要的民族传承来发扬光大,才可以做到以人为本,自然生态与和谐社会共同进步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四)提高牧民认识,强化帮扶指导。
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推动创建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提高牧民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牧民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创建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区工作。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区、盟技术部门建立长期紧密协作机制,进行定点技术帮扶。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有事业心、技术熟练、熟悉牧区工作、蒙汉兼通人员担任指导员,针对创建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区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技术指导,以推进创建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