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发展规划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

日期: 2013-01-17 17:24 作者: 定西市安定区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

二O一二 年 八 月

  前 言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农业部关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作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认定”要求,安定区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编制《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2年3月承担单位接到任务后,高度重视,立即组成 “规划”编制组,开展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着手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组多次与安定区人民政府进行沟通、交流,在北京就“规划”开展了多次咨询、研讨会,先后征求了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及相关司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科院等有关部门专家、领导的意见,安定区人民政府区长2次亲自出席会议。有关部门领导与专家对“规划”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规划”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与“三化同步”的结合、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规划组充分吸纳了相关建议,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反复论证。“规划”文本完成后,于2012年7月20日在兰州市通过了甘肃省农牧厅组织的评审。规划组根据评审专家组的意见,对规划文本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并交由安定区人民政府审定,最终形成“规划”文本的定稿。“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安定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安定区农业局与农技推广中心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规划编制组

  2012年8月

  安定区位于甘肃中部,是甘肃省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历史上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马铃薯、畜草、现代旱作高效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需要,推动区域现代农业率先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安定区在甘肃省所处地理位置及辐射范围

  一、规划背景与目的

  (一)规划背景

  1、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形势,提出“三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并把其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国务院于2012年1月13日颁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蓝图、思路与重点任务,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国务院提出了创建30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具有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特征。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定西市安定区已成功申报2011年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明晰现代农业建设思路和重点,制定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求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梁峁沟壑区,是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脆弱的农业县(区),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之一,历史上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长期以来,吃饭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安定人充分发扬“三苦”的甘肃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定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如今安定以马铃薯特色产业而闻名天下,成为全国大规模县(区)级商品薯标准化种植基地之一,2001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组织宣传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在安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求。

  3、安定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具备基础条件

  “十一五”期间,安定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设施农业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实施,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县(区)级马铃薯种植基地和全国马铃薯产业收入最多的县(区)之一,甘肃省重要的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和优质牛羊产区、牧草产区。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形式、科技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已呈现由单纯的传统种养业向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态势。在安定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和产业保障。

  (二)规划目的

  规划主要依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在摸清安定区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理清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路,明确定位,确定产业选择与区域布局,提出具体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建设内容、支撑体系、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1、理清安定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定西农业发展给出了准确定位,国家针对其现代农业生产给出了相应的扶持措施,其现代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然而,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干旱缺水仍然是农业生产最大制约因素,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抵御灾害的能力有待增强;农业生产整体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升级面临瓶颈;新品种、新技术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亟待加强和提升;产品加工环节薄弱,产业链条不长,营销体系和产后保障体系还需完善。马铃薯的比较效益较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高,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确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路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安定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如何壮大特色优势畜草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高原夏菜,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县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成为区域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3、明确重点产业建设任务

  围绕马铃薯、玉米产业、高原夏菜、畜草产业、等四大产业,提出近期建设内容、建设方案与项目布局,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突出现代产业经营理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四大重点产业体系的培育与发展,实现高标准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

  4、提出保障措施

  规划顺应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路和产业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各大产业重点建设内容、建设方案,以项目为依托,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宜本区的组织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同时为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全面建成,集成资源,创新机制,推进示范区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行政区划全域,包括:凤翔镇、巉口镇、称钩驿镇、鲁家沟镇、白碌乡、葛家岔镇、石峡湾乡、新集乡、青岚山乡、西巩驿镇、石泉乡、宁远镇、李家堡镇、杏园乡、团结镇、香泉镇、内官镇、高峰乡、符家川镇19个乡镇,306个村,2315个村民小组的所有农户。规划总面积3638平方公里,折合546万亩。

  (四)规划编制依据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

  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 )

  《农业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2010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2010年)》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全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安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定西市安定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定西市安定区“十二五” 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

  《定西市安定区“十二五” 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定西市安定区“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定西市安定区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安定区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规划》

  《安定区绿色能源县建设规划(2010—2020年)》

  《安定区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

  《定西市安定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甘肃•定西马铃产业园发展规划(2010-2020)》

  《定西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

  《定西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巉口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安定区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化区划报告》

  《安定区统计资料》及相关文件精神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二、规划建设条件

  (一)自然条件

  1、气候类型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全区海拔在1750-2580米之间,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等特点。年平均气温6.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0.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0.1摄氏度;无霜期短,120-150天。境内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且由南向北递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1536毫米,干旱是该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经济区,农业生产以种养业为主。

  2、地形地貌

  安定区地处六盘山以西、秦岭以北、祁连山以东的黄土高原,大地构造属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东部、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全境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以黄土高原丘陵地貌为主,丘陵的相对高度在50-500米之间,全区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山岭连绵起伏、重重叠嶂,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海拔2577.3米,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城区所在地海拔为1898.7米。河谷川区除峡谷河段外,一般有三级阶地,三级阶地为侵蚀堆积型的基座阶地;二级阶地高出河漫滩10~30米,宽约0.3~1公里。

  3、水资源

  全境地处祖厉河支流的关川河流域,主要河流除主流关川河由南向北穿过全区腹地外,还有三条季节河。区域内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总量为719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719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480万立方米。大部分水资源矿化度高,含有害性元素多,腐蚀性系数大,不能作为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水资源总量中共有苦水资源2129万立方米,占29.6%,其余5070万立方米可用于农业灌溉,极小部分可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2010年,全区年用水量为2498万立方米,占年可利用水资源量的49.3%。《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确定引洮一期供水量8693.70万m3,届时,安定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将翻番。

  4、土壤与植被

  土地较贫瘠,土壤主要为碳酸盐黄土,一般厚度为30-150米之间,关川河两岸2米以下有黑灰色老土层,部分河滩为砂砾冲积物(有花岗岩、红色砂岩、灰色砂岩)。全区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境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1.2%,种植农作物以马铃薯、玉米、小麦、豆类、油料、蔬菜及中药材为主,是全省马铃薯主要产区之一。

  5、土地资源

  安定区土地总面积546万亩,耕地面积171.5万亩,占总面积的31.4%。其中,水地12.3万亩,旱地159.2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3万亩。然而,全区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分级轻度、中度、强度、极度、剧烈均有,其中剧烈侵蚀面积28.2万亩,极度侵蚀面积108.7万亩,强度侵蚀面积123.1万亩,中度侵蚀面积134.5万亩,轻度侵蚀面积101.5万亩,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7%、21.9%、24.8%、27.2%和20.4%。

  (二)基础设施

  1、交通设施

  “十一五”期间,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总投资1.9亿元。新建、改建通乡公路8条188公里,相继完成了王定公路、西漫公路、内高公路、大白公路、李通公路、葛西公路改造铺油项目和高白公路改造项目。新建通达、通畅公路169条1022公里,其中通畅工程建设42条287公里,通达工程建设127条735公里。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30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了63.4公里,从整体上构筑起纵横骨架合理,干线与支线相互连接,境内外不同半径循环的公路网络。

  2、农田设施

  截止“十一五”,累计兴修梯田153万亩,人均达到4亩以上,通过了水利部“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化县”验收。设施农业面积4259亩,其中日光温室2036亩,塑料大棚2223亩。多年来,安定区一直重视节水、节肥和节能工作,全区160万亩耕地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产12% 以上,平均每年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3.5万亩次,2007-2010年累计推广旱作节水农业131.3万亩。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23438户,占总农户的26.3%。近年来,示范区实施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良种繁育等项目,有效提升和改善了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

  3、水利设施

  “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中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成2处截引工程,完成管道安装35.65公里,解决了5.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引洮工程的建设,成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区水资源短缺的“圆梦工程”,从2009年开始,依托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为水源,东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埋设供水管道18.26公里,可解决6.6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目前,内官水厂、安家坡泵站等工程也相继开工,预计在2013年前实现通水,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镇5815人、农村3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141”雨水利用工程水窖1万眼,缓解了4.19万人、2.0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石门水库、韩家堡水库、马家岔水库、七一水库等4座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成城区段河道堤防护岸工程11.6公里。累计改建干渠33公里,埋设管道52公里,田间渠道衬砌90公里,新打机井24眼,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4万亩。2010年,引洮供水一期安定区田间节水灌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规划在三年内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25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将达到0.61,斗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预期2012年实现水到地平、水到渠成、水到管通,全面发挥效益。

  4、农业机械装备

  2010年全区农机总动力63.7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达到37.26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在定西市居第1位。拖拉机拥有量9398台,配套农机具12783台部,配套比为1:1.36,其中玉米双垄沟铺膜机械2518台,马铃薯种植机械153台,马铃薯挖掘机械183台,耕整机972台。农用运输机械35797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530台,畜牧业机械23957台,收获机械3469台,马铃薯机械化作业达到水平24%。2010年底,全区完成机耕47.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7.8%;机播12.2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机收10.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耕种收三大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程度为15.08%。

  5、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

  全区以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中心,建成较大规模的马铃薯专业市场6个,各类农产品批发和集贸市场74处,有2100多个收购网点,3100多个贩运大户,年销售以马铃薯为主的各类农产品50万吨。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是农业部批准的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兰州主枢纽东部物流园区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占地面积158亩,共设计信息区、交易区、贮藏区、配载区等四个功能区,中心于2007年建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有216户经营户入住,马铃薯年交易量达到32万吨,在马铃薯购销旺季,每天有农用车1500多辆,日交易量2000吨以上。目前,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农副产品特别是马铃薯在定西聚集,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甘肃中部农产品区域性物流中心已初具雏形。

  6、农业信息化建设

  安定区通过整合资源,依托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以及金农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成立了区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区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以农业信息中心为纽带向下延伸到全区19个农村乡镇的100个村,每个村建立了相应信息站;向上与省、市业务部门的信息渠道相连接,向外与互联网相接通,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定西马铃薯交易中心,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交易市场合作建成了马铃薯电子交易中心,马铃薯价格进入农业部全国农产品价格行情采集系统,提升了安定作为全国马铃薯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载中心的三大功能。

  7、标准化规模养殖

  “十一五”时期,全区累计建成牛羊标准化圈舍3.8万间,配套沼气池建设1.3万座,建成饲草料粗加工点3450个,建成生态循环模式示范点130个,辐射带动全区牛羊舍饲养殖户达到3.5万户,饲养牛羊30万头只。目前,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已初步形成,已建成百头奶牛场3个,千头奶牛养殖小区2个;200只以上规模肉羊场76个;千头仔猪繁育场7个,万头仔猪繁育场1个;20万套肉用种鸡场1个,10万只蛋鸡场3个;万只种兔场1个。

  在规模养殖场(小区)的辐射带动下,全区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2500户。规模养殖场(户、小区)存栏各类畜禽59.25万头(只),出栏达到46.62万头(只)。畜草产业建立永久性青贮氨化池11695座,年青贮饲草能力达到30万吨,氨化饲草达5万吨,改建标准化圈舍5万多间。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6亿元、8.2亿元、16.7亿元;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148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25:51,经济结构较“十一五”初期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9亿元,五年内年均增长33.9%,财政收入3.1亿元,年均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9亿元,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2696元,年均增长9.9%。

  (四)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结构

  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4.2亿元,增加值7.6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1.4亿元,林业产值1320.1万元,牧业产值2.46亿元,渔业产值3.8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50万元。种植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达80.3%。农业农村经济开始由单纯的传统种养业向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7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54万亩,占89.8%,粮食总产量达29.7万吨,包括夏粮23.47万亩,其中,小麦17.05万亩,豆类6.42万亩,秋粮130.64万亩,其中马铃薯100.1万亩,玉米30.54万亩;经济作物10.97万亩,其中,油料6.83万亩,药材4.14万亩; 蔬菜6.45万亩。农作物主要以种植马铃薯为主。

  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274.6万头(只),存栏180.9万头(只),其中牛5.5万头,羊24.8万只,出栏各类畜禽93.7万头只,其中牛3.4万头,羊15.3万只。主要畜产品中肉产量1.61万吨,蛋产量2万吨,奶产量1.5万吨。

  2、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1)马铃薯

  马铃薯产业是安定区第一大主导产业,2008年以来,种植面积连续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占到种植面积的70%以上,总产量稳定在百万吨以上,位居全国县(区)级第一。2010年种植马铃薯达到100.1万亩,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8%,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8,平均亩产1100公斤,总产量达到115万吨,连续3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6.8亿元。安定区已成为全国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占比最高的县(区)之一。

  安定区是甘肃省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能力最大的县(区),全区共有脱毒种薯生产企业8家,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2亿粒。2010年全区良种扩繁、优质商品薯和专用加工薯标准化基地建设达73.3万亩,占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70%以上。以香泉网棚扩繁、高峰高山隔离扩繁为主,建立原种扩繁基地5000亩,扩繁原种6404吨,建立一级种扩繁基地3.07万亩,生产一级种5万吨,二级种扩繁基地15.1万亩,生产二级种22万吨,全区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65%以上。初步形成了以脱毒苗和原原种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为核心,原种、一级种生产和梯级扩繁的良种繁育体系。在保证安定区内需要的同时,大部分销往内蒙、山东、贵州、福建、云南、青海、新疆等省市及省内马铃薯主产区。

  在马铃薯种植上,采取“地膜+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的马铃薯高效化栽培技术,完成地膜马铃薯41.27万亩,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0%以上,特别是黑色全膜种植抗旱优势十分明显。根据测产,黑色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达1379.6公斤,较露地平均亩产1060.1公斤增产319.5公斤,增幅达30.1%。以黑色全膜为主,配套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的南川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观摩基地,创出了马铃薯高效种植的安定模式。在马铃薯贮藏上,按照“多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把贮藏设施建设作为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力实施马铃薯贮藏体系建设工程。目前全区建成大中型贮藏库181座、窑窖群162处、小窑窖10万眼,年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的贮藏体系,促进了产、加、销各环节、各主体的有效连接。

  (2)玉米产业

  2007-2010年,安定区借助全省实施千万亩旱作农业项目的机遇,积极实施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该项技术包括良种应用,即在全区范围内,按照不同的海拔区域重点推广了四个玉米良种,累计推广面积78.1万亩,良种应用率达到100%,种子包衣率达到100%。全膜玉米种植以施农家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着重推广了在亩施3000公斤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基础上,亩施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分别为28公斤、70公斤、15公斤的施肥技术标准,推广面积72.1万亩;推广玉米配方专用肥2400吨,应用面积6万亩,在玉米的抗旱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在粮食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来,累计种植地膜玉米78.1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42万亩,增产粮食8262.8万公斤,不仅改写了旱作农业区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而且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

  (3)高原夏菜

  近年来安定区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抓手,积极发展高原夏菜。在稳定发展日光温室的同时,把塑料大棚建设作为发展蔬菜产业的突破口,现有日光温室2036亩,塑料大棚2223亩。借助引洮工程上马的有利机遇,创建标准化蔬菜产业园,创建标准化蔬菜产业园,逐步形成了以内官为核心示范区,辐射香泉、符川、凤翔、团结等乡镇整村连片种植的无公害特色优势高原夏菜示范基地,“高原夏菜”呈现出整村连片种植,规模推进的态势。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6.45万亩,总产量达到33万吨,蔬菜产业实现总产值30896.8万元,纯收入23863万元,设施农业的推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4)畜草产业

  “十一五”时期,全区畜牧业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2010年,全区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274.6万头(只、匹)。其中,存栏各类畜禽180.9万头(只、匹),其中牛存栏5.5万头、羊存栏24.8万只;出栏各类畜禽93.7万头(只、匹),其中牛出栏3.4万头、羊出栏15.3万只。畜草产业增加值达到1.83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24%,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6%,农民收入的近12.8%来自畜草产业。

  目前,安定区建成了以育强牧业有限公司、鲁家沟钰鑫肉羊繁育场、定西西泰养殖有限公司、兰州希望科技有限公司定西分公司等为主的区级良种繁育场;以良种场及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依托,建成乡级牛羊改良点30个,猪常温人工改良点5个,全面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全区大力发展村级纯种繁育户,累计发展肉羊户300户,肉牛户200户。区内主要畜禽品种良种化程度均达到60%以上,规模养殖户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

  全区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积极发展畜草种植,扩大紫花苜蓿、红豆草、青饲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逐步以人工饲草基地取代天然草场。目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55.3万亩,其品质居全省前列,以高粱、燕麦等为主的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每年都保持在5万亩以上,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5万亩以上,建成优质牧草种籽繁育基地2.6万亩,农作物秸秆及其副产品年供应量在55万吨以上,其中可利用玉米秸秆量30万吨以上,建成饲料加工点104个、粗饲料加工公司2个。

  (5)农产品加工业

  安定区以马铃薯产业为支撑,在绿色食品加工上,把变性淀粉、全粉、休闲食品、菊粉及亚麻胶等作为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近年来,随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马铃薯加工能力明显提高,相继建成圣大方舟6条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薯峰1条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和3条万吨精淀粉生产线,金大地3000吨薯条生产线,超兴万吨全粉生产线和万吨精淀粉生产线以及宏煊、蓝天、陇峰、薯乡、博瑞等万吨精淀粉生产线,加工能力达到27.5万吨。目前,已建成的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休闲食品等系列薯制品加工生产线共22条,年加工能力27.5万吨, 鲜薯贮藏能力60万吨以上,外销总量达到45万吨。

  目前,畜草加工企业开始起步,全区现有畜草加工业市级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8万吨。民祥草业有限公司总投资500万元,年加工万吨草产品的生产线已全面投产运营,主要生产以紫花苜蓿为原料的“黄河源”牌草块、草粉、草颗粒,销往河南、山东、福建等地,年销售收入达3200万元。陇源乳业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2500万元,打造出了“明越”牌系列乳制品,年加工奶产品达1200吨,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甘露乳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00万元,年加工“甘露”牌乳制品2000余吨,年销售收入480万元。金羚肉食品公司注册资金460万元,年生产“金羚”肉制品达1500吨,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永丰饲料厂总投资320万元,年加工“永丰”牌配合饲料5000吨,年销售收入150万元。

  3、农产品质量认证情况

  安定区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所,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具备承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的资质和能力,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率先在全省启动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制度,对种薯扩繁的各阶段,实行质量跟踪,建档立卡,全程化监管。2008年,在全省首批建成了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中心。目前,正在实施农业部马铃薯种植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全区制定了产地认证、产品认证试行办法,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三个方面建立规范的标准体系,标准化种植占到种植面积的60%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全区“三品”认证18个,其中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畜产品7300吨。相继注册了马铃薯“新大坪”、“陇中大坪”、“鲁家沟”、“金定”、“环宇”、“超兴”、“金大地”等10多个商标,“定西马铃薯”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市场竞争力极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长足发展。

  4、土地流转

  (1)土地流转

  2010年,安定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健全了区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庭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推进多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示范区内土地流转8.9万亩。

  (2)生产组织

  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马铃薯、玉米、高原夏菜和设施养殖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2010年,全区以主导产业为主的订单农业面积达到72万亩,占总播面积的4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0个,农民会员1万多人,带动农户8万多户,其中种植业32个,养殖业27个,购销加工业21个。

  (五)优势与资源

  1、资源与区位优势

  安定区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和重要节点,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属兰州1小时经济圈、兰(兰州)-白(白银)都市圈节点城市和兰(兰州)-西(西宁)-格(格尔木)经济发展规划区的组成部分,境内陇海铁路、宝兰复线穿境而过,310、312国道全线贯通,兰定、平定、天定三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加之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的开工建设,安定对外开放的通道更加畅通,对进一步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商贸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

  区域内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雨热相对充足,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土层较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生长的马铃薯品质优良;高海拔山区具备天然的隔离条件,传毒虫媒蚜虫少,茄科作物少,适合种薯扩繁;较为充裕的耕地资源和平坦的土地条件,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马铃薯产业在这里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经专家考察论证,该区是全国马铃薯最具生产潜力的主要产区和最佳的种薯繁育基地之一。

  2、产业优势

  多年来,安定区马铃薯、畜草、劳务和现代旱作高效农业等优势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定西是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集中区,安定区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区第一大主导产业来培育,着力打造“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和“全国马铃薯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狠抓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贮藏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连续召开了十届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为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0年,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00.1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968万亩的1/10强;马铃薯年产量达到115万吨,占全省马铃薯产量926万吨的1/8,马铃薯亩产水平高,在全省马铃薯种植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淀粉加工业,因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价格的比较优势决定了马铃薯淀粉生产成比较优势明显。畜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依托丰富的草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积极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并跻身于全省“养羊大县(区)”行列,畜禽养殖发展格局初具雏形。现代旱作高效农业迅猛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不仅改写了旱作农业区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而且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高原夏菜驰名全国,产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河北、河南、陕西等各大市场。目前,安定区初步形成了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循环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增长。

  3、科技优势

  安定区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了区乡农业、畜牧、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兽医和农机服务。2009年,安定区被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2010年,全区在19个乡镇设立了职能涵盖农技、植保、农业、土肥、农产品质量检测、农机等方面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保留3个中心区域站)。目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在岗人员523人,专业技术人员397人,具有十分雄厚的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和经验。

  “十一五”期间,安定区每年引进示范30个以上新品种、30余项新技术,推广应用15个以上新品种和20项以上新技术。建成爱兰薯业、凯凯公司等马铃薯脱毒种薯企业4家。在实施的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中,全国马铃薯高产创建田最高亩单产有2次出现在安定区高峰乡,2009年全省旱作农业地膜玉米高产创建最高亩单产在安定区内官镇,成为全国高产创建的成功典型。在全国首创黑色地膜全覆盖,集成配套新品种、新技术的马铃薯标准化高效种植技术,成为全国旱作农业区马铃薯种植的突破性重大科技创新,极具推广价值,受到农业部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农民培训方面,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达到5万人次,培训种养加能手1万人,农村经营能人3000人以上,能工巧匠3000人。农村劳动力输转前技能培训农民2.5万人。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名,辐射带动农户2万多户,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4、政策优势

  近些年来,中央和省市对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七年聚集“三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政策覆盖面更宽,资金支持力度更大,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2008年,《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将安定区列入马铃薯优势区域重点县名单中,为安定区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提供良好的政策指引。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定西市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支持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扶持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贮藏库建设”,另外将定西作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甘肃成为国家确定的唯一循环经济试验省份,在循环经济试点方案中,马铃薯产业被确定为16个产业链之一。国家政策的重点关注为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定西市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构想,作为“中国薯都”核心区,这些发展定位和相关特殊扶持政策将安定区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安定有着比以往更多、更有利的发展机遇。

  三、指导思想、建设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遵循“打基础、建基地,抓项目、兴产业,扶龙头、树品牌”的总体思路,以创新机制、体制为动力,重点发展“马铃薯、玉米、高原夏菜、畜草”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育种、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培育壮大一批种薯繁育、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一批名优品牌,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把安定区建成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为“三西”地区扶贫开发提供产业支撑。

  (二)建设定位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打造 “中国薯都”核心区,服务于建设“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区、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的安定经济建设蓝图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战略需求,提出如下建设定位。

  1、建成“中国薯都”核心区

  培育亮点,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把握关键,即大力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业,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区)级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夯实基础,即着力发展多种马铃薯种植,实现高产增产,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种薯繁育基地。通过5年努力,把安定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县(区)级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商品薯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四大基地和全国有影响力的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集散、技术研发、产品宣传展示五大中心,打造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示范区,建成“中国薯都”核心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达到80%以上。

  2、建成旱作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

  抓住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本实力强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产品物流基地,拉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信息化、设施化、机械化,使安定成为西北旱作农业的示范基地与样板区、产业扶贫开发的典型。推进高原夏菜的设施化和精品化,推动玉米种植的高效化,成为甘肃高原夏菜扩展区。

  3、畜草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围绕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肉羊大县(区)”建设要求,推动养殖良种化、规模化与标准化,建成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畜禽产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并推动草业饲料基地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废旧农膜、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蔬菜残体等资源,发展规模化沼气工程、基质利用与有机肥制造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4、“园区化、基地化、清洁化、生态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引领基地

  推进农业生产的“园区化、基地化、清洁化、生态化”。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实现产业布局园区化;二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强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实现生产基地化;三是走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大力推广节水、节地、废弃物回收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四是从源头到产品实施农业安全生产,减少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生态化。

  (三)建设原则

  —— 园区带动、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农业发展要素的聚集、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农业生产、生活、流通与科技示范等一条龙式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新要素,形成集聚效应。综合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因素,促进适度规模化,推动现代种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与物流业等产业经营链条的耦合。

  —— 市场主导、项目带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鼓励和调动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整合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和招商力度,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现代农业发展活力,突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 政府引导、搭建平台。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支农作用,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农村产业发展和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筹集管理的新机制,把各级部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人、财、物整合起来,统筹安排,确保每年重点扶持几个关键性项目。

  —— 产业创新、保护环境。贯彻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拓展农业空间、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和谐统一。

  —— 尊重群众意愿、政策创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把政府行为和农民愿望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用信息和技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规模化生产。尊重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核心区建成马铃薯“种薯研发—鲜薯种植—精深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循环发展的高端平台,构建马铃薯产业集群;重点产业示范带打造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与示范推广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实现安定区现代农业的“园区化、基地化、清洁化和生态化”的“四化”。通过核心区和重点示范带的辐射带动,使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进展,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到2015年,形成4个在国内外市场上有明显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打造6个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5%,商品率达到80%,加工转化率达到50%,品牌占有率达到80%,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民组织程度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千元。农田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机械化率达到 70% 以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30万吨以上;每年建立良种扩繁、优质鲜销商品薯和精深加工薯标准化基地90万亩以上,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5亿粒,原种扩繁基地3万亩、一级种扩繁基地30万亩,占到种植面积的1/3以上,走种薯、商品薯销售并重的路子,实现由种薯大区向强区转变;以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休闲食品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产品达到40万吨,产值达到17.5亿元;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交易量达到60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的获得收入达到3800元以上,实现翻番。马铃薯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打响安定“中国薯都”核心区名片。

  到2015年,建成6个旱作农业全膜玉米核心示范区,总示范面积达到30万亩,全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玉米单产提高到550公斤以上。建成两个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试验区,新技术实验顺利开展。建成三个抗旱高产对比实验区,找到2种适合本地大面积采用的高产品种,及与之相配套的种植密度、施肥技术等。建成了1个5000亩节水灌溉科技示范中心,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

  到2015年,“高原夏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2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区域内农民人均从蔬菜产业获得收入1800元以上,使我区“高原夏菜”走俏南方市场,“内官”牌品牌蔬菜响誉全国,并走向国际市场。

  按照每年新建日光温室200座120亩、塑料大棚2000座580亩的建设速度,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7759亩,其中日光温室2636亩、塑料大棚5123亩。建立5500亩设施蔬菜示范区,西南川区高原夏菜生产基地50000亩,北部川区设施西甜瓜生产基地500亩,1000亩食用菌示范区。设施农业平均亩产值达到1.2万元,总产值8000万元。形成设施蔬菜、食用菌、瓜果等鲜活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

  畜草产业以“打造全省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肉羊、肉牛养殖大县(区)”为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设一批品种优良、养殖科学、管理规范、产品安全的标准化养殖小区,每年提升、建设以牛羊为主的养殖小区40个。扶持发展一批适度规模的养殖户,使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培育和畜牧扶持龙头企业达100家,打造2-3个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到“十二五”末,畜草产业规模实现“七个倍增”和“三个过三分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过三分之一,畜草产业产值增加到5.9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过三分之一,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增加到1000元;肉类总产量增加到4.09万吨;畜禽饲养量增加到501万头(只),草食畜饲养量占畜禽饲养量的比重过三分之一,达到163万头(只)。其中,肉牛16万头,奶牛1万头,肉羊122万只,猪50万头,鸡284万只;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增加到62万吨;培育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50个;规模养殖户增加到5000户。

  (5)农产品物流

  到2015年,力争将安定区建成马铃薯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成为 “中国薯都”的物流集散中心。立足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求,积极拓展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仓储、运输、商务中介等相关产业,完善分选包装、加工处理、仓储运输、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增强集散调运能力和冷藏保鲜能力,促进马铃薯季节性均衡供应,实现马铃薯物流现代化,形成“中国薯都”的马铃薯物流集散地。加快建设以内官、巉口、鲁家沟、西巩、李家堡、宁远等重点乡镇为物流集散地,以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龙头,扶持发展产地批发市场8个,将原有的74个初级市场整合成48个有经济实力的规范化市场,年交易量达到60万吨,实现马铃薯年交易和城市配送额达50亿元以上。

  (6)农业循环经济

  ——农膜回收利用。到2015年,扶持建立4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企业,建立年处理废旧地膜1500吨的生产规模,最终形成年加工生产塑料颗粒1200吨,力争实现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提高塑料回收利用效率。建设前处理生产线,以提高回收加工能力,确保生产原料供应,形成年回收及预处理废旧地膜5000吨生产能力。

  ——秸秆转化利用。到2015年,建设玉米秸秆颗粒青饲料生产线一条、玉米秸秆处理加工厂一个,建成100立方米青贮池3000座;新建秸秆固化成型90处;新建秸秆气化炉7.9万台,改造省柴节煤灶7.9万户,推广高效节能炕7.9万户。秸秆固化成型达到556处。

  ——沼气建设。到2015年底,全区户用沼气达到3.1万户,入户普及率达到35%以上。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5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到2020年,全区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4.1万户,村级后续服务网点200处,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达到55处,农村户用沼气年产气量达到3420万立方米。

  ——尾菜田间处理利用。按照分类指导和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区蔬菜主要产区,针对农户、蔬菜集散市场、蔬菜仓储及购销加工企业,选择经济实用的尾菜处理利用方式和技术,使尾菜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尾菜造成的污染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治理。

  (7)休闲农业

  结合安定区建设“中国薯都”产业集群、玉米产业、高原夏菜与畜草的四大产业基地,深挖主导产业的生活、生态服务功能,加大农业休闲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题明确、内涵丰富的休闲农业项目,走一条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集农家观光、休闲娱乐、养生、田园采摘、节假日农家夏令营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为游客提供特色产业观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家乐等休闲服务。

  到2015年,全区要建立起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和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经营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乡土风情的理想场所,做到景点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休闲农业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协调,硬件设施建设与软功能提升相一致。计划全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200家,营业收入达到1.2亿元。

  四、总体布局与重点产业

  以发展马铃薯、高效玉米、高原夏菜、畜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为重点,突出抓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扶持以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以基地带特色,以加工促特色,以项目扶特色,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到2015年力争建成“一园三区一带四产”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即:

  (一)总体布局

  1、 “一园”: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

  以西川种薯繁育区、巉口精深加工区和南川农副产品物流区为核心区,以19个乡镇为示范区,以周边市、县为辐射区的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走“优良种薯繁育—马铃薯种植—马铃薯加工—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路子,实现产业链条循环发展。

  2、 “三区”:西川种薯繁育区、巉口精深加工区和南川现代物流区

  依托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将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以马铃薯良种脱毒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为主的良种选育与脱毒种薯扩繁区;依托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公司和甘肃省马铃薯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将巉口工业开发区建成以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为主的马铃薯系列产品加工区;以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依托,将定西南川经济开发区建成立足定西、服务西北、辐射全国的“中国薯都”物流集散地。

  3、 “一带”:引洮工程灌区重点产业示范带

  重点建设6大示范基地:

  —— 马铃薯原种扩繁示范基地。在高峰建立高山隔离原种扩繁示范基地,在香泉建立机械化原种扩繁示范基地。

  ——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在巉口、鲁家沟镇建立全膜玉米核心示范区,在凤翔、李家堡镇建立黑色全膜马铃薯核心示范区。

  —— 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在内官镇建立设施农业核心示范区,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

  —— 设施养殖示范基地。建立以城郊为重点的奶牛养殖核心示范区,以香泉镇为重点的肉牛育肥核心示范区,以北部乡镇为重点的肉羊育肥核心示范区。

  —— 节水灌溉示范基地。结合引洮工程和重点产业,在内官、符川、香泉、凤翔、团结、巉口、鲁家沟7乡镇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农业。

  —— 机械化作业核心示范基地。抓好保护性耕作、农机农艺融合,围绕马铃薯、玉米、设施农业、畜牧业,创建高标准农机化示范基地。

  4、 “四产”

  重点为马铃薯、玉米产业、高原夏菜、畜草产业,推导出农产品物流、农业循环经济与休闲农业三个延伸产业。

  (二)重点产业

  1、马铃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定西市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支持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扶持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贮藏库建设”,并将定西作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定西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构想,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以创建“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为目标,做出了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的决策部署,为马铃薯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重要动力。

  以建设甘肃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突破口,以“种薯繁育、高产创建、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为抓手,壮大马铃薯产业集群,全面推进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建设。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做大、做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与扩种,力争将安定区打造为“中国薯都”核心区,服务于定西建设“中国薯都”的战略需要;实施马铃薯高产创建行动,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大力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建设马铃薯现代物流园区,发挥“五大中心”功能,着力提升马铃薯产业经营水平。

  马铃薯产业发展重点为“一园三区+六基地”。“三区”包括:西川种薯繁育区,布局在安定区定临公路4公里处,部分用地属原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巉口精深加工区,布局在巉口镇;南川现代物流区,区域北端紧邻安定城区,南至景家店货运站。

  “六基地”:马铃薯原种扩繁示范基地,分布在高峰乡高山隔离原种扩繁示范基地3500亩,香泉机械化原种扩繁示范基地1500亩,杏园网棚扩繁示范基地1500亩,符川日光温室大棚示范基地500亩;马铃薯黑色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布局在除高峰乡外的18个乡镇;马铃薯商品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布局在除高峰乡外的18个乡镇,每个乡镇示范基地面积达2万亩以上;马铃薯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基地,布局在高峰、香泉、团结、内官四乡镇;马铃薯农机作业核心示范基地,布局在凤翔、李家堡、鲁家沟、巉口、团结、香泉、内官、符川9个镇;马铃薯仓储基地,到2015年全区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

  2、玉米产业

  经过多年艰辛探索,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旱作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正在全区农业生产中引发一场新的革命。2007年至2010年,累计种植地膜玉米78.1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42万亩,增产粮食8262.8万公斤,不仅改写了旱作农业区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目前,旱作高效农业技术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良种培育、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清洁生产等配套技术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尚未发挥最大生产能力。全区每年都在安排实验进行方案优化,技术更新速度快,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为有效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其顺利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有必要建设一批集实验成果示范、培训、推广为一体的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区旱作高效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旱作农业全膜玉米示范区,重点围绕“六二三一”的发展思路,“六”即在东河流域、西巩河流域、关川河流域等三大流域及引洮路、马塬路、葛西路三条公路沿线各建1个面积为5万亩的旱作高效农业核心示范区;“二”是指在巉口镇、鲁家沟镇分别建设一个面积为5万亩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试验区,重点进行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改进实验及配套技术协调功能完善。“三”指在内官镇、香泉镇、团结镇各建一个面积为1万亩的抗旱高产对比实验区,重点进行良种测产、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实验,以筛选出适宜本地采用的优良品种及与之配套的种植密度、施肥方式。“一”即在鲁家沟镇建设1个5000亩的节水灌溉示范中心,重点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验及示范,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

  3、高原夏菜

  抓住“引洮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按照“设施配套、连片开发、形成规模、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以沿川灌区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地域资源、经济条件、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布局规模化、产品结构合理、供需季节均衡和市场供求互补的要求,重点扶持高原夏菜、精细菜、西甜瓜等特色蔬菜生产,发展特色精品、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蔬菜。创建蔬菜产业标准园,大力发展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现代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种植范围和生产规模。推广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精、细、特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设施蔬菜整体效益。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检测,积极申报设施农产品地理标识,培育和打造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按照“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 处理商品化、经营产业化和销售品牌化”的思路, 重点建设2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和2个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内官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区,以内官为核心,辐射符川、凤翔和香泉。西南川区温室蔬菜生产基地,依托内官蔬菜产地批发市场的载体优势,建设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北部川区设施西甜瓜生产基地,在北部川区以巉口和鲁家沟镇为核心,建设设施瓜果面积1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设施西甜瓜发展。

  4、畜草产业

  全面开展“倍增”计划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按照草畜并举的发展思路,实施退耕还草,发展草畜养殖业,以基础母畜扩群、秸秆加工利用、规模养殖、品种改良、畜产品安全为建设重点,通过组织领导、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技术服务等手段,进一步健全完善畜牧生产、加工、营销、保障四大体系,转变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

  按照养殖规模化、 场区标准化、畜禽良种化、饲草料资源化、 加工精深化、产品安全化的要求,推进“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企业),加快养殖专业村建设,全面推进畜牧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培育和壮大畜草加工企业,打造品牌战略。完善畜草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良种畜禽繁育场,加大改良点建设力度,组织优良畜种引进和调剂。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

  形成以白碌、鲁家沟、巉口、石峡湾、葛家岔、称钩、新集、西巩等北部8个乡(镇)为主的北部肉羊生产带;以香泉为中心,团结、内官、宁远、符川等乡(镇)为重点的南部肉牛生产带。建成以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内官镇内官、锦屏、先锋村为核心的一个10万头生猪生产区;以城效为重点,陇源、伊兰纯、民祥等现有企业为依托的一个草、畜产品加工区;以城郊为中心,辐射内官、巉口等乡(镇)的三个鲜奶生产区;以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鲁家沟镇太平村、宁远镇宁远村为核心的三个10万只蛋鸡生产区,以巉口镇康家庄村为核心的一个20万套肉鸡生产区。

  五、建设任务

  (一)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创响“中国薯都”核心区名片

  按照马铃薯产业发展重点,以“一园三区”为核心,全力推进“六大基地”建设,推进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良种扩繁、精深加工、鲜薯贮藏、市场营销、产业文化等产业要素高度集成,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以基地建设为重要推手,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将科技应用与农机推广落到实处,提升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1、马铃薯种薯繁育园区建设

  依托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进入园的科研院所、种薯企业提供马铃薯新品种选育、试验研究和脱毒种薯繁育的工作场所,充分发挥其科技引领作用。

  一是园区内新建7家以上种薯企业,并对现有8家种薯企业进行改扩建,包括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建设PC中空板组培室、高标准日光温室网室、育种网棚、种薯贮藏窖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技术装备用以提高种薯组培室和病毒检测室水平,实现园区内种薯企业现代化。同时园区内配备建设市政基础设施。

  二是依托凯凯薯业、爱兰薯业、甘肃森茂生态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推进西川设施种薯示范园区建设,至2015年面积达3000亩以上,在改扩建中继续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日光温室建设科学性,进一步加强种薯栽培的蛭石的厚度、温室温湿度、施肥比例、田间管理等研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在已有马铃薯研发中心大楼基础上,继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中心大楼内设置脱毒种薯快繁中心、质量监测监管中心、配套栽培技术中心、培训中心,积极组建马铃薯良种生产繁育协会。实现种薯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专业化、检测制度化。

  —— 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加大种质资源(专用品种、高代材料和基础材料)的引进和培育,建设种薯高标准组培实验室及配套设备设施,建设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并配备内外遮阳系统、防虫网等设施;同时建立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 质量检测监管中心。建立病毒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检测实验室及配套设备设施,建立健全检测标准与监管规范,推广快速检测技术,对脱毒种薯和商品薯质量日常检测,并定期发布检测结果;成立质量检测监管办公室,对脱毒种薯和商品薯质量进行严格管理

  —— 配套栽培技术中心。建设技术设计实验室及配套设备设施,对种薯和商品薯栽培、收种新技术开展研究,同时进一步完善脱毒种苗工厂化无土栽培技术、覆膜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 技术培训中心。建设培训教室,开展种薯企业技术(尤其是茎尖脱毒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开展马铃薯生产全过程(包括脱毒马铃薯露地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技术培训。

  三是依区托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建立和完善四级(原原种、原种、一级种、二级种)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即新品种引进与筛选→茎尖剥离脱毒组织培养→脱毒试管苗或脱毒试管薯→脱毒苗剪切扦插或脱毒试管薯并生产微型薯→原种场种植脱毒微型薯生产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一级种→生产二级种→示范推广。原原种的生产培育应由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和具有一定的技术与设备条件的种薯公司繁育生产,原种、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由种薯公司或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选择和委派有合适生产的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繁殖。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和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茎尖脱毒、组织培养生产原原种和原种技术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并对大田种薯种植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原原种、原种纯度均达到100%,原原种退化株率为0,原种退化株率达1%以下,一级种在自然隔离条件下生产,品种纯度达98%以上;至2015年全区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5亿粒,建成500立方米以上的原原种恒温库和2000吨以上的标准化原种贮藏库10个。

  四是强化园区的农业科学试验研究和生产功能,积极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接,吸引省内外马铃薯专家和科研机构进入园区,确保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总投资2.17亿元。

  2、马铃薯精深加工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园区内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公司和甘肃省马铃薯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成集研发、精深加工、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标准马铃薯加工示范园区。

  一是进一步完善加工区综合实验办公大楼及配套设施建设,将其打造成集科技研发、行政办公、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马铃薯产品研发中心。中心内配建马铃薯加工工程实验室、变性淀研发中心,以及配套设备设施,用以开展马铃薯加工产品研发,同时在对马铃薯营养、组分、加工性能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改良和技术改造,加强马铃薯加工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配建行政办公室,成立安定区淀粉加工协会,指导企业协作、联盟。

  二是根据原料供应和水电供应状况,整合小型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并实现生产规模化,到2015年,全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家,省级11家,市级8家,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对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技术改造的重点是引进先进的锉磨机和滤网设备,以解决淀粉提取率低和废水产生量高等问题。

  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实施,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休闲食品产品。推进包括年产5000吨复合薯片项目、马铃薯膨化食品系列产品加工项目、马铃薯系列食品加工项目、年产3000吨马铃薯方便粉丝项目、年产4000吨马铃薯方便面项目、马铃薯饮料生产项目、年产2万吨休闲食品开发生产项目等在内的马铃薯休闲食品项目。

  建设与投资:巉口镇区以南,规划占地6261亩。总投资5.8亿元。

  3、马铃薯原种扩繁示范基地建设

  立足现有工作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原原种和原种扩繁示范基地,并逐步推进一级种薯扩繁模式。以高峰乡高山隔离原种扩繁示范基地3500亩、香泉镇水川区网棚原种扩繁示范基地1500亩、杏园网棚原种扩繁示范基地1500亩、符川日光温室原种扩繁示范基地500亩建设为重点,示范区内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管理,提高生产率,附低种植风险;进行病毒跟踪检测,明确示范基地种薯生产环境条件,为建立种薯繁育体系提供可靠依据。分级负责种薯扩繁基地建设与管理,形成区主抓原原种和原种扩繁、乡镇主抓一级种扩繁格局。到2015年,力争达到微型薯供应全国市场,原种供应省内市场、一级种供应市内及周边各县的格局,实现由种薯大区向种薯强区转变。

  建设投资:高峰乡3500亩高山隔离原种扩繁示范基地,香泉镇1500亩网棚原种扩繁示范基地,杏园1500亩网棚原种扩繁示范基地,符川500亩日光温室原种扩繁示范基地。总投资7580万元

  4、马铃薯黑色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全区每年建立马铃薯黑色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80万亩,布局在除高峰乡外的18个乡镇,其中核心示范基地达40万亩以上。示范基地主推“黑色全膜+良种+种薯处理+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耕作”的综合抗旱栽培技术模式。依靠实施地膜补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和机械化深松耕整地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促进马铃薯黑色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全区18个乡镇的应用。同时,积极开展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巉口、葛家岔、内官、团结、宁远等5乡镇各建设1个病虫监测点;研究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气象以素质间的关系,建立测报数学模型;每年示范面积130万亩以上,建立10支专业化防治队伍,统防统治面积70万亩。在内官、香泉、团结、凤翔、巉口、鲁家沟、西巩等地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注水补灌、喷灌、机械深松、旋耕等,开展抗旱技术试验等相关试验5项;建立土壤墒情及肥力监测点5个,配备相应仪器和机械设备;建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建设马铃薯种薯、加工业协会,规范、建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马铃薯农民专业协会,开展马铃薯黑色全膜覆盖栽培相关技术培训。此外,还应加强商品薯生产布局规划管理,在南部乡镇建立以陇薯3号、大白花等为主的高淀粉加工薯生产基地,在北部乡镇建立以新大坪为主的菜用型鲜销薯基地,在内官、香泉等水川区建立以新大坪、大西洋、夏波蒂等为主的加工专用薯种植基地。

  总投资1.26亿元。

  5、马铃薯商品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建立商品薯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合理进行区域化布局,形成优质、稳定、可控的产业带和产业片,提高区域集中度,创造规模优势。

  一是大力推进马铃薯高标准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按“高标准农田”要求进一步平整土地,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在实现黑色全膜马铃薯种植80万亩的基础上,平均每个乡镇建立2万亩以上高标准商品薯生产基地,全区达到40万亩以上。基地在黑色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基础上,深入开展马铃薯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全面推广“揭膜-旋耕-抢墒覆膜-机械作业(机械覆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的机械化抗旱技术;旱作农业区突出全膜机械化技术示范与推广,包括机械化全膜种植、机械化残膜回收等;西南部水川区突出半膜垄作白膜种植模式;同时在基地内全面推广专业化病虫害防控技术。

  二是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种植体系,通过精选种薯、种薯处理,实现品种标准化;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耕种模式,实现马铃薯种植规范化;通过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施肥定量化,施肥原则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按照马铃薯生产发阶段,实行田间管理指标化,实现管理科学化;根据马铃薯不同品种、不同用途采用标准的现代化统一收获方式,实现收获适时化。

  三是大力推进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创建与推广,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马铃薯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加强生产设施装备,支持农户和企业购置马铃薯深松、播种和收获等机械,改善马铃薯种植的装备结构,提高集约化水平,在示范区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旋耕整地、机械覆膜、机械收获等机械耕作。

  总投资7300万元。

  6、马铃薯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基地建设

  在高峰、香泉、团结、内官每年建立5个马铃薯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按照“百亩核心攻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辐射带动”的模式,在每个万亩示范片分别建立1个千亩核心示范点和百亩高产核心攻关田,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鲜薯3000公斤以上,千亩核心示范点平均亩产鲜薯3500公斤以上,百亩高产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鲜薯4000公斤以上;项目区脱毒种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应用率达到100%;每个万亩示范片由10名技术员联系200户科技示范户或种植大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带动10-20户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使项目区每户农户至少有1名技术能手;开展马铃薯高产创建试验,筛选适宜品种、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等,完善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建设投资: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7、马铃薯农机作业核心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马铃薯农机作业核心示范基地,通过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具,实施农机补贴,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淘汰落后农机,解决了马铃薯种植和收获难的问题,实现马铃薯种植高效、节本、高产。推广机械中耕、施肥、喷药、刹秧、收获等机械化作业,为园区内的作物提供了优良、优质、高效、高产的条件,通过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使示范区内的马铃薯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重点突破机械化中耕和机械化收获两个环节,其中机耕达到100%,机收达到95%。园区逐步实现种植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达到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投入产出率、高收入效益目标,并辐射带动全区提高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在凤翔、李家堡、鲁家沟、巉口、团结、香泉、内官、符川9个镇,选择条件好的区域各建1000亩农机作业核心示范基地,每个投资200万元,总投资为1800万元。

  8、马铃薯仓储基地建设

  按照种薯、原料薯、商品薯分级、分类贮藏的要求,改进和创新贮藏技术,加强大型贮藏设施、千家万户贮藏窖(窑)建设。一是增加仓储规模,动员种薯企业、马铃薯农户、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马铃薯种薯贮藏建设,包括建设原原种恒温贮藏库共15000平方米,年贮藏能力达5亿粒;原种贮藏库10万平方米,年贮藏能力达6万吨,一级种贮藏库60万平方米,年贮藏能力达60万吨。在凤翔、李家堡、香泉、内官、巉口和鲁家沟等6乡镇新建6座1000平方米以上的马铃薯贮藏窖;组织广大农户每年新建贮藏能力10吨以上的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5000眼,增加农民收入。至2015年,实现全区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二是加强仓储技术,改造落后仓储设施,改善薯窑建造结构,增加自然通风换气设施,鼓励有条件的薯窑使用强制通风设备;大型薯窑要建有风机、主风道、分风道、并配备垛机、输送机等基础设备,逐步建成现代化贮藏窑。三是加大仓储管理力度,实行管理专业化,提升仓储物业的管理水平。

  仓储基地总投资1.71亿元。

  (二)积极发展玉米产业,提高旱作高效农业水平

  立足本地抗旱生产实际,建设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区,集研究、示范、推广为一体,改进、集成玉米生产过程中全膜双垄沟播、良种应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清洁生产等技术,以辐射带动全区旱作高效农业发展为目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重点建设内容如下:

  1、六个旱作农业核心示范区

  在东河流域、西巩河流域、关川河流域等三大流域及引洮路、马塬路、葛西路三条公路沿线各建设1个面积为5万亩的旱作农业核心示范区。注重对黑膜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良种应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机械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清洁生产等技术的集成,建设高产、高技术、高效益的综合性示范区。

  示范区应选址在交通方便、产业集聚明显区域。每个示范区建设一个综合服务区,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该示范区的日常管理、技术指导、培训交流、技术推广等工作。完善服务区内各项设施,以便更好地服务示范区技术集成示范、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的实现。按照集中连片的建设思路对示范区做统一的前瞻性规划,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示范区内路、渠、水、电等设施满足生产要求。对农田进行统一修整,修建便于机械操作的机耕道。加强良种选用和统购工作,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及相关配套技术,大面积采用经本地单产测试产量较高的良种及与其相适宜的种植密度、施肥方式、配比、用量。采用科学适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及除草技术,降低对环境影响强度,提高玉米品质。引入清洁生产理念,注重废旧地膜回收、科学施肥、按需用药,体现绿色生产理念。

  投资概算:每个综合服务区建设按100万计算,每亩示范田按500元标准进行整理,共需投资1.56亿元。

  2、二个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试验区

  在巉口镇、鲁家沟镇分别建设一个面积为5万亩的全膜双垄沟播试验示范区。旨在对该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尤其是与各配套技术的协同关联机制探索,挖掘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生产潜力;同时,对研究进展及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为全区范围内的技术更新提供源动力。

  立足实验区功能定位,划定综合服务区、主体试验区、技术展示区;注重农田加固及平整工作,确保起垄机、铺膜机、播种器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应建设更高标准农田以确保技术性实验的需要;修建高规格的水利设施,确保试验区水资源稳定供给,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和精确测量技术,为精准化实验提供支持;加强试验区内道路建设,规划好大型机械工作路线,有目的的进行道路加固,确保大型机械顺利移动,设置专门参观路线,重点展示新的技术成果。

  投资概算:每亩试验田按800元标准进行建设,每个示范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按100万计算,道路按200万计算,综合服务区按100万计算,共需投资8800万元。

  3、三个抗旱高产实验区

  在内官镇、香泉镇、团结镇各建一个面积为1万亩的抗旱高产对比实验区,主要进行一下实验:(1)对不同品种进行对比生产实验,对新引进品种进行产量测试,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玉米新品种;(2)对各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密度试验,探索最佳种植密度;(3)进行追肥试验,选出最佳追肥的方法、配方施肥用量。

  所选实验区应具有广泛代表性,能够体现本地一般性生产情况,对实验区的道路、水电、农田进行统一整理。每个实验区划为三个功能块,分别进行上述三种对比实验,各功能块间进行科学分割,确保各实验不相互影响。设置服务区及测产场地,引进先进测产、测肥、测水设备,提高实验精度。

  投资概算:每亩试验田按500元标准进行建设,服务区及测产场地费用按120万计算,水利、道路、水电设施按500万计算,精密仪器按50万计算,共需投资3510万元。

  4、一个节水灌溉示范中心

  在鲁家沟镇建设1个5000亩的节水灌溉示范中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重点改造传统农田,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节水技术集成,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现代节水灌溉示范中心。示范区内全部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统一铺设滴管灌溉管道,重点展示节水灌溉技术原理、优越性、实用性及技术规程,提高各环节的可观赏性。在示范区核心区沿主体管道建设一条宽2米观光通道,以便于展示从源头到终点各环节的运行情况。设立临时休息区,周围种植树木,建一个面积约1000平米的遮阳棚,设立简易停车场。

  投资概算:按照每亩投资1500元计算,临时休闲区建设按200万计算,停车场按10万计算,共需投资960万元。

  (三)加快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打造西北地区高原夏菜基地

  充分利用区内独特的气候等资源优势,实行基地化种植、无害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广高效日光温室、钢拱架塑料大棚设施种植,创建标准化蔬菜产业园,把安定区建成甘肃乃至我国西北设施蔬菜的科技示范与供应基地。

  1、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建设

  以内官为核心,涉及符川、凤翔和香泉等乡镇,重点发展精细菜、特色菜,建设5500亩设施蔬菜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道路、沟渠、抗旱排涝机埠,完善核心示范区内水、电、路、灌溉等基础建设,并购置相关设备。在示范区加快推广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引进和示范推广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高效设施栽技术,健全设施蔬菜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设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和相关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清洁化种植。不断更新和丰富示范区种植品种,提升种植档次,推动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新建日光温室1500亩,塑料大棚4000亩,计划总投资3200万元。通过设施蔬菜种植核心示范区建设,预计年生产蔬菜能力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

  2、西南川区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以甘蓝、大白菜、芹菜、辣椒等高原夏菜主要品种,建设西南川区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0亩,完善生产基地配套基础设施,推广工厂化育苗、高密度栽培、遮阳网覆盖栽培、防雾滴棚膜、膜下滴灌、高温闷棚、粮菜间作套种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及高产栽培种植技术。通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现 “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年产收菜30万吨,产值达5亿元。投资3900万元。

  3、高原夏菜设施标准园建设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要求,建设高原夏菜“一村一品”15个,设施标准园15个,重点示范甘蓝、芹菜、大白菜等蔬菜专用新品种,推广优质种苗繁育、病虫害综合管理、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和适期采收等高品质栽培核心技术。通过标准园建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格局。每亩生产节本增效600元以上,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年产值可达3400万元。投资1120万元。

  4、设施西瓜甜瓜生产基地建设

  以巉口和鲁家沟镇为核心,建设北部川区设施西甜瓜生产基地500亩。加快钢架大棚、竹木大棚、硬质沟渠、建排灌站以及水、电等等设施建设。推广日光节能温室育苗、嫁接栽培技术和宽体棚多层覆盖技术,实现早春和秋延后生产,培育、栽培大棚精品西瓜甜瓜。引进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生物菌肥应用、甜瓜套袋、节水灌溉等新清洁种植技术,实现西甜瓜绿色无公害规模化生产。新建日光温室200亩,塑料大棚300亩,计划投资800万元。通过设施西瓜甜瓜生产基地建设,预计年产值150万公斤,总收入达3000万元。

  5、蔬菜恒温保鲜库建设

  建设蔬菜恒温保鲜库420间及附属工程,引进先进的蔬菜保鲜加工、分割处理包装技术,购置安装制冷设备、蔬菜加工设备和其他配套设备,日均贮藏能力达到1.26万吨。保鲜规模达17000吨,贮藏保鲜能力达到38万吨。通过蔬菜恒温保鲜库建成,为果农、菜农及部分经营者提供贮藏和交易场所。在丰产季节对各类水果、蔬菜进行收购、存储,在反季节销售保鲜果蔬,使蔬菜产业实现增值。总投资9800万元。

  6、蔬菜脱水加工基地建设

  建设冷干果蔬生产线3条,占地面积25亩,建成由原料加工至成品包装的生产车间、办公楼、停车场等,购置相关配套脱水蔬菜加工生产设备。年生产脱水蔬菜1700吨,年销售收入为6800万元,利润850万元。通过蔬菜脱水加工建设,使蔬菜不改变蔬菜原有鲜度、营养及风味,又便于运输贮藏,方便使用,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提升蔬菜增值空间。投资 1800万元。

  (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草产业,推进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

  把项目建设作为完成目标规划的有力支撑,力争用3年时间,主要实施涉及饲草料保障基地、良种繁育体系、草食畜养殖基地、特色畜草产品加工体系、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重大畜牧项目。加强牧草基地建设,加大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力度,为草食畜牧业发展夯实饲草料基础。

  1、草食畜养殖基地建设

  ——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每个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化圈舍3000平方米,配套建设排污设施设备,引进基础母猪100头以上、产奶牛100头以上、蛋鸡1万只。投入资金3000万元。

  ——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每个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化圈舍1000平方米,配套建设排污设施设备。引进基础母羊200只以上、基础母牛100头以上、基础母猪100头以上、蛋鸡1万只。建成后全区可实现年出栏肉羊2.5万只,肉牛2000头。投入资金2200万元。

  ——养殖小区新建。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全区范围内新建养殖小区60个,其中,新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50个,新建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总计投入资金2900万元。

  ——养殖专业村场建设。建设250个养殖专业村,新建以草食畜为主,以基础母畜扩群为重点,配套圈舍、青贮窖、加工机械。每个专业村引进基础母羊200只或引进基础母牛50头以上。建成后每年可增加存栏羊15000只以上,增加存栏牛2000头以上。投入资金1500万元。

  ——设施养殖示范基地。以城郊为重点,建立1个奶牛养殖核心示范区,饲养奶牛8000头以上,以香泉镇为重点,建立1个肉牛育肥核心示范区,年出栏育肥牛5万头以上,以北部乡镇为重点,建立1个肉羊育肥核心示范区,年出栏肉羊20万只以上。投入资金3200万元。

  2、饲草料保障基地建设

  ——紫花苜蓿种植。建设紫花苜蓿种植80万亩,其中,新种植40万亩、改造提升40万亩。每年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10万亩,其中饲料玉米5万亩、禾本科牧草5万亩。投资1800万元。

  ——人工草地改造。在全区19个乡镇改造产草量较低量的草地15万亩,通过对草地进行深翻、耙耱、当年种植一年生牧草,第二年进行多年生牧草种植,提高产草量。建成后年可增加产草量20万吨。投资3000万元。

  ——玉米秸秆高效利用。在全区19个乡镇新建100立方米青贮池3000座。投资3000万元,建成玉米秸秆处理加工厂一座,年加工能力20万吨。在西巩、青岚两乡镇,投资1000万元,建设秸秆转化生物饲料生产基地,年转化秸秆4万吨。投资3000万元。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奶牛繁育场舍建设。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建设2个千头良种奶牛繁育场,建设牛舍20000平方米,挤奶厅面积500平方米,2座污水处理池,设置设备39台(套),引进良种奶牛750头,投入资金3200万元。

  ——仔猪繁育场舍建设。在内官、巉口等乡镇范围内,新建1个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场,建设母猪舍2000平方米,产仔舍600平方米,保育舍800平方米,育肥舍5000平方米,配套防疫及排污设施设备。引进良种母猪500头,公猪18头,投入资金3000万元。

  ——肉羊繁育场舍建设。在内官、香泉等乡镇境内,新建2个千只良种肉羊繁育场,建设标准化羊舍1800平方米,办公用房及库房200平方米,配套建设排污设施设备。引进纯种小尾寒羊500只,特克塞尔、无角道赛特、萨福克专用肉羊150只。投入资金1800万元。

  ——肉牛繁育场舍建设。在西川园区、香泉等乡镇范围内,新建2个千头良种肉牛繁育场,建设牛舍20000平方米,污水处理池2座,设置设备39台(套),引进良种肉牛950头。投入资金2100万元。

  ——肉鸡场舍建设。在巉口、凤翔、鲁家沟、西巩、宁远等乡镇境内,新建肉用种鸡2万套,建设肉鸡舍15栋50000平方米。投入资金2300万元。

  在全区范围内,引进能繁母畜,基础母牛5000头,基础母羊30000只,能繁母猪5000头,奶牛2500头,共计引进基础母畜42500头。通过良种繁育场舍建设,全区可实现年产鲜奶1.2万吨,母犊牛500头,奶牛胚胎5000枚;年出栏良种仔猪1万头,肉用种羊1000只,肉用种牛500头,年孵化种雏鸡10万只。总共投入资金2100万元。

  4、特色畜草产品加工能力建设

  ——畜禽屠宰加工场建设。建设肉鸡、肉牛、肉羊、肉猪定点屠宰加工场各1个,总占地面积400亩,建有屠宰加工车间及附属设施设备,投入资金4200万元。

  ——乳品加工建设。在西川园区,建设5个鲜奶收购点,1个乳品加工厂,总占地100亩,投入资金5300万元。

  ——肉品加工建设。新建猪肉制品加工生产线1条,占地面积100亩,年加工1万吨,投入资金3500万元。

  ——草品加工建设。在巉口、西川园区、内官、香泉等乡镇境内,建设2条草产品加工生产线,年生产配送草产品5万吨,投入资金5600万元。

  5、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建设占地3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的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实验楼1栋,设立病理解剖室、寄生虫室、血清学室、毒物分析室、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室等,购置配套仪器设备及动物防控采样车。投入资金1500万元。

  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所建设:建设292个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所,加强基层动物防疫能力的管理和提升。每个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所都建有办公室、防检室、物资贮备室,配套冰箱、冰柜、显微镜等设备。投入资金876万元。

  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在城区建成占地2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1处,储备消毒药、重大动物疫病疫苗、防护服、喷雾器、一次性针头、乳胶手套、口罩等设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投入资金2510万元。

  ——动物及其产品检疫体系建设

  加强养殖小区、养殖企业、规模养殖场(户)和专业养殖村社等重点区域的产地检疫,使产地检疫村覆盖率达100%;加强市场检疫和定点屠宰检疫工作,使检疫率达100%,确保各类畜禽流通的安全性和上市畜产品的安全性。

  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建设:建设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监测综合楼各1栋,配套设施设备,占地面积10亩,投入资金2500万元。

  产地检疫报检点建设:建设300个产地检疫报检点,购置检疫箱、摩托车、消毒器具等交通和检疫设备,投入资金900万元。

  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建成317个动物疫病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点,购置移动智能识读器、计算机、业务票据打印机、散养卡及其他溯源设备,投入资金200万元。

  ——无公害畜产品保障体系建设

  畜禽隔离场建设:在市区、内官、香泉等范围内,建设1个占地面积10亩畜禽隔离场,畜禽舍10栋2000平方米,建成包括病畜隔离舍、兽医室和无害化处理区的病畜隔离治疗区,配套防疫、消毒等设施设备,建设防疫隔离林带或防护林。投资500万元。

  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建成1个占地面积50亩的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办公室、病尸动物焚烧车间、病尸动物化制间,配备专用运输车,配套病尸动物焚烧炉、化制炉,投资600万元。

  畜禽粪便发酵处理场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建设占地10亩的畜禽粪便发酵处理场5个,每场建设生物发酵处理塔一座,投资1500万元。

  (五)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服务于“中国薯都”的战略布局

  以现有定西马铃薯交易中心及甘肃中部农资化肥配送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经营性物流、服务性物流和配套性物流,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进行一体化运作,促进物流商贸大繁荣,建成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努力将安定区打造成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农产品物流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和中转基地。

  1、马铃薯专业市场建设

  —— 国家级马铃薯专业市场。规划用地面积1428亩,市场规划分为市场批发交易区、物流仓储区、行政办公区、配套居住区等4个大功能区。其中,批发市场交易区规划占地869亩,主要设有马铃薯、马铃薯种薯、综合农产品交易区、农资交易区等,市场内规划摊位2780个,市场内还配设检验检疫、电子结算、垃圾压缩处理、加油站、大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该区主要以马铃薯、种薯批发交易,兼顾当地季节性农产品与食品的现货批发、冷链、交易与展示直销为主,对内为城市配送区提供资源支持。物流、仓储区占地166亩,主要设置30万吨大型储藏库、和市场配送中心,该区主要为农产品与食品的物流企业提供经营场所,是批发市场仓储、汽车运输功能集中区。行政区占地141亩,主要设置期货、拍卖、马铃薯展览馆、行政办公、酒店等设施,室外设置大型集会广场、满足马铃薯大会等公共活动的需要。住宅配套区占地132亩,配置1700余户公寓式住宅。

  建设地点: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景家口,项目总投资约5.5亿元 ,建成后可实现年马铃薯批发交易额达20 亿元。

  —— 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分四期进行,一期、二期占地158亩,设计年交易能力50万吨。三期、四期占地1509亩,交易量310万吨。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元。

  —— 中国定西马铃薯价格发布中心。建设马铃薯价格信息中心综合楼1万平方米,建立马铃薯价格信息平台及网络销售中心,布置终端市场价格监测点、营销点和配送中心各30个。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

  —— 原产地马铃薯品牌保障工程。严格控制原产地品牌的使用,建立统一的定西马铃薯生产标准和包装电码防伪系统,加入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建立产品生产档案和“定西马铃薯身份证”,进一步提高定西马铃薯原产地品牌的知名度和信任度。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

  2、禽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 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市场内建设办公室4间200平方米、检疫监督室2间100平方米、消毒室3间150平方米、畜产品交易台3000平方米,购置检疫监督设施设备50台套。日交易畜产品5吨。项目总投资400万元。

  —— 禽及禽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建设畜禽交易大棚80个,配套消毒检疫等设施设备。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

  —— 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在全区19个基层畜牧兽医站购置小型冷库1座;购置普通显微镜、冷藏包、无菌工作间等仪器设备135台(套)。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

  3、 其它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 农贸市场建设。建设定西中药材批发市场、定西南川百货批发市场、东关日用百货市场、定西新城区蔬菜市场、安定区香泉镇牲畜交易市场、定西市商业街、南关步行街、凤安路商贸城、敬东商贸城、定西国际大酒店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

  ——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6800万元。

  (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家园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以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发展节约型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强化对废旧地膜、农田秸秆、尾菜、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的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体系,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种养加互补、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深入开展尾菜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尾菜田间处理利用,将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与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 “清洁田园”、“清洁家园”。

  1、废旧农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

  ——建设一批废旧农膜回收网点。新建8个废旧地膜收购站点。主要分布在凤翔点(凤翔镇、青岚乡),西巩点(西巩驿镇、石泉乡),宁远点(宁远镇、杏园乡、李家堡镇),葛家岔点(葛家岔镇、新集乡、石峡湾乡),鲁家沟点(鲁家沟镇、白碌乡),巉口点(巉口镇、秤钩镇),内官点(内官镇、符川镇、高峰乡),团结点(团结镇、香泉镇)。每个网点占地10亩,收购点配置100公斤电子称1台,打包机、标志牌及消防等设备各一套。估算总投资为334万元,其中每个站点投资42万元。

  ——建设一批前处理加工厂。计划每个回收点建设前处理加工厂1个,设计规模为年处理500吨以上的废旧地膜。废旧地膜回收前处理工厂每座计划投资70万元。建设资金620万元。

  ——建设废旧膜塑料再生加工厂2座。一是成立宁远镇红土村前川坡塑料再生加工厂,建成生产车间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配套再生塑料颗粒生产线一条,建设地膜清洗流送槽两条及辅助设施。年回收废旧农用地膜480吨,生产再生塑料颗粒384吨。二是成立安定工业园巉口北片塑料再生加工厂,建成生产车间一座,面积2500平方米;库房一座,面积1200 平方米;配套再生塑料颗粒生产线两条,建设地膜清洗流送槽四条及辅助设施。年回收废旧农用地膜1020吨,生产再生塑料颗粒816吨。投入资金600万元。

  —— 废旧农膜残留监测及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区建设。建设15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监测点,2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区。总投资40万元。

  2、农田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饲料化项目。一是建设玉米秸秆颗粒青饲料生产线一条,储藏库2000平方米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年生产50万吨玉米秸秆青饲颗粒。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利润612万元,利税468万元。二是青贮饲草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年加工能力20万吨的玉米秸秆处理加工厂一座,建设青贮池45座3万立方米,裹包青贮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贮草棚8300平方米,原料堆放场1万平方米,库房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三是秸秆转化生物饲料生产基地。在西巩、青岚两乡镇,利用酶制剂、有益活菌群、激活剂等优化秸秆饲料营养成分,生产优质秸秆生物饲料,年转化秸秆4万吨,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秸秆肥料化和燃料化项目。一是秸秆固化成型建设项目。2011-2015年建设秸秆固化成型工程556处,规划实施后,每个秸秆固化成型工程年产秸秆燃气365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按照0.4元计算,每个秸秆固化成型工程年可产生效益128万元。估算总投资5500万元。二是“三沼”的综合利用。建设“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400户,建设“三沼”综合利用示范村(户用型)200户,“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工程型)2处,沼肥加工配送中心(服务型)1个,沼液、沼渣速效复合肥料(马铃薯专用肥)加工基地2处,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7586户,建设养殖场沼气5处。估算总投资为2000万元。三是玉米秸秆高效利用项目。在全区19个乡镇新建100立方米青贮池3000座,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

  3、高原夏菜的尾菜处理

  ——建设小型堆肥池。在田间地头,将废弃菜叶、土、碳铵分层堆积发酵后,变为有机肥料。采用厌氧好氧相结合的发酵处理法,待春茬蔬菜收获后,在夏季就近铲平一块约3-4平方米的空闲地,用同等面积大小的塑料膜铺于地面,将蔬菜废弃物和土按3∶1的比例分层建堆并压实,建堆时喷洒生物菌肥稀释液2-3次,直至堆完废弃物为止,上面均匀盖土,然后用塑料膜包严,进行密闭发酵。经过7-10天的高温堆闷,进行1次机械或人工翻堆,再次用塑料膜密闭发酵7-10天,晒干耙细便得到很好的有机肥。

  ——就地开挖沤肥池。采用厌氧发酵处理法。一般挖长约2米、宽1.5-2.0米、深0.5-1.0米的土坑,如果是建设永久性的,可用水泥粉刷。春茬蔬菜收获后,除去具有商品性、可食用以外的剩余部分,集中收集起来,菜叶和土按3∶1的比例分层填入池内。每填入一层,撒施秸秆腐熟剂或生物菌,直至堆满为止,然后踏实,尤其要保证边缘踏实,最后用塑料膜包严发酵,提升池内腐化物的温度,杀灭有害生物,提高肥效。

  ——尾菜直接还田。通过菜叶还田技术,将地头收集的新鲜菜叶用微型旋耕机结合深耕翻地埋入地下,并按一定比例配施碳酸氢铵,达到尾菜清理、养分还田的目的。秋茬蔬菜收获后,将蔬菜废弃物均匀撒于地面,并撒施秸秆腐熟剂或生物菌,或撒施碳酸氢铵(每亩用量为50公斤),用微型旋耕机深耕埋入(无旋耕机要先切断菜叶),最后耙平。有灌水条件的,应浇透耕层,便于腐熟分解。

  4、农村清洁能源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一是秸秆沼气(生物气化)项目。2011-2015年在全区1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建设农村户用秸秆沼气(生物气化)9235户,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35处,估算总投资1500万元。二是户用秸杆气化炉建设项目。2011-2015年建设户用秸秆气化炉18800户,每个户用秸秆气化炉投资400元,估算总投资752万元。三是沼气后续服务建设项目。新增区级服务站1个,建设区域服务中心5处,村级服务网点204个。估算总投资为1200万元。

  ——公司企业规模化沼气建设项目。一是公司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由定西市陇源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西泰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育强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定西市伊兰纯牛业有限责任公司这四家公司争取实施,其建设内容为建设厌氧塔1000立方米,贮气柜400立方米,预处理集液池200立方米,沼液池2000立方米,固液分离池150立方米,原料处理间150平方米,沼肥加工室200平方米等设施的大型沼气池1座,并配套80千瓦沼气发电机组装置及管网系统。二是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2011-2015年建设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55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实施后,每处年产生沼气20万立方米,沼气按每立方米1.5元计算,每年沼气产生效益21.2万元。沼液沼渣可代替部分化肥用于农业有机肥。本项目每年产生沼渣413吨,销售价格按每吨200元计算,年肥料收益8.3万元。估算总投资1500万元。三是大型沼气池建设。在已建成的10个畜禽养殖场实施大型沼气池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为1000万元。

  (七)发展休闲农业,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按照市委、市政府努力把安定区建设成“五宜”城市的目标定位,结合建设“中国薯都”核心区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与干旱与半干旱区农业景观,将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有机结合,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一批特色休闲农业项目,创造区域新的增长点,促进农业、农民增收、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改善。

  1、现代农业体验区

  现代农业体验区依托西川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畜禽养殖”两大现代农业体验区,旨在传播现代农业理念、展示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可观赏性、扩充农业休闲功能,最终建成一个集科普、示范、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集结地。

  现代马铃薯种薯繁育体验区:以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按生产流程对园区进行科学布局,建立健全产品检疫检验中心、服务中心,安排专业讲解员,提高繁育过程的可观赏性,新建100平米的游客体验区。在进行原原种生产的日光温室内,扩建宽约1米的环形参观走廊。建成集现代农业观光、实用农业技术展示、前沿农业知识推广为一体的现代马铃薯种薯繁育体验区。

  现代畜牧养殖体验区:以入围农业部首批畜牧标准化示范场的定西育强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场为建设平台,完善供水供电系统及道路系统,道路两旁种植绿化树木,规划好参观路线,购置专用的观光车。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消毒中心、兽医室、客户中心。改善乳牛养殖区的设施条件,提高控温保湿能力。扩大奶牛运动场规模,种植畜草,在奶牛进食区配备自动上料、饮水设施,改善饲养圈内环境条件,提高奶牛生活舒适度。对青贮场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标准化储藏库、青贮窖,提高青贮过程各指标的可控性,进行精细化青贮。建成集规模化养殖、绿色生产体验、循环经济示范为一体的现代畜牧养殖体验区。

  投资概算:现代马铃薯种薯繁育体验区基础设施完善费用按1000万计算,游客体验区建设按200万计算,现代畜禽养殖体验区基础设施完善按500万计算、青贮场升级按200万计算,投资总额为1900万元。

  2、田园农庄休闲区

  田园农庄休闲区以巉口镇的陇上黄土风情和生态园为主,旨在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劳动体验等服务,让游客体验梯田景观的魅力和田园生活的恬静。梯田是黄土高坡人智慧的结晶,梯田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在建设田园农庄时应充分发挥梯田的魅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田园风光的可观赏性,力争把部分梯田变成观光型梯田。

  选择典型区域,在梯田上部选一处较为平坦的区域做休闲区主场地,建设集餐饮、住宿、购物为一体的主体工程,体现万亩梯田休闲观点景观。开辟一定数量的宽约2米左右的专门通道,直通往梯田底部,以便游客近距离欣赏梯田。设置休闲场地,配备长椅、木桌、遮阳伞、垃圾桶等设备,每隔100米建设一个小型购物点,以便游客购买水、食物及其它生活用品。开辟“马铃薯花开之旅”观光线路,让游客尽情享受万亩花海的壮观,去感受黄土高坡的生命力。在马铃薯收获季节,划定一片区域为马铃薯自由采摘区,让游客去感受收获的喜悦,并体验劳动的乐趣。

  投资概算:万亩梯田休闲区主体工程建设按1000万计算,道路、护栏、临时休息区、商店建设按500万计算,自由采摘区建设200万计算,投资总额为1700万元。

  3、民族风情休闲区

  民族风情休闲区主要分布在香泉镇,该镇交通便利,回族约占总人口的42%。建设民族风情休闲区时应围绕“打民族牌、走团结路、谋发展策”的思路,深入挖掘民俗魅力,加大投入力度,为游客提供了解回族文化,感受异族风情魅力休闲区。

  在定渭公路两侧划定专门的民族风情休闲区,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发展10家回族特色的农家饭庄、农家大院,为游客提供正宗的手抓羊肉、兰州拉面及其他民族特色饮食。建成一条主打回族文化的商贸街,让游客能就近买到民族民间艺术品。建设一个文化广场,集中展示民俗艺术,提供简单娱乐项目。建成一个集民族生活体验、民族艺术展示、民族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民族风情休闲区。

  投资概算:发展10家回族特色农家饭庄按100万计算,建设回族文化商贸街按1000万计算,建设文化广场按500万计算,投资总额为1600万元。

  4、黄土绿洲体验区

  黄土绿洲体验区主要依托九华沟流域和朱家山万亩员工林,融入休闲农业理念,做到将景点开发、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将自然风景与田园风光相结合。旨在展示黄土高原生机与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努力与决心。

  九华沟流域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的典范,具有重大旅游价值、科普教育意义,在九华沟流域核心区开辟长2公里,宽5米的步行通道,沿途配备小商店,设置临时休息区,让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水土保持工程的浩大和显著成果。

  朱家山万亩员工林作为我国企事业单位支援西部大开发、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典范,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教育意义,也具有较强可观赏性。开发的过程可以选择万亩林核心区的制高点,设置观赏区,让游客感受黄土高原的生命力。开辟一片面积500亩的爱心林种植区,配备铁锹、水、树苗,引导、鼓励游客亲自动手种下爱心树,为黄土高坡生态环境的改善献出一份力量,也让游客的万亩林之旅印记在黄土高坡。

  投资概算:步行通道按200万计算,周围商店、临时休息区按500万计算,爱心林种植区基础设施完善及树苗、铁锹配置按1000万计算,投资总额为1700万元。

  5、梯田公园休闲区

  选择以梯田为背景建立起来的近郊公园-南山公园为发展平台,完善服务设施,打造主题旅游,旨在为游客提供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梯田公园休闲服务。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两项主题旅游项目,一是夏季郁郁葱葱、梯田层层景观游,让游客感受清新湿润空气,倾听群鸟啼鸣,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二是冬季白雪皑皑、万里清空景观游,让游客登高望远,欣赏绵绵白雪装饰成的壮丽景色,感受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以服务主题旅游项目为出发点,加大公园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护栏、阶梯、亭台,合理搭配小桥流水风景线。并注重对周围梯田的加固保护,做周期性安全检查。投资概算:护栏、阶梯、亭台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园绿化费用按600万计算,梯田加固、绿化工程按500万计算,项目投资总额为1100万元。

  (八)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1、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集中整治”的原则,采取整形与治土相结合,农艺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国家级马铃薯高产创建设和省级地膜玉米高产创建上,对全区农田地进行统一规划整治。“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完成马铃薯高产创建田10万亩以上,地膜玉米高产创建田5万亩以上。

  按照最新出台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积极开展农用土地整治工作。切实做好全区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紧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路、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实现“梯田化达标区”和“梯田标准化”;积极实施“旱作高效农业”,加强保障作物需水生长、增加土壤肥力和植物保护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和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地力、土壤墒情、水肥效应和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的动态监测力度,及时开展评价,以制定合理的土壤培肥和优化土壤环境工作方案。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全区建成标准农田129万亩,标准化率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全区新修梯田30万亩,新建水保淤地坝104座,新增流域治理面积474平方公里,发展灌溉面积12.3万亩。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为契机,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抓住引洮一期及配套工程即将建成通水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加紧对内官、香泉一线的井灌区进一步完善井位布局,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禁乱开乱采。与引洮工程相配套,重点在内官、符川、香泉、凤翔、团结、巉口、鲁家沟7个乡镇重点产业示范带完成渠道衬砌5.61万亩、管灌5.24万亩、喷灌0.2万亩、微灌1.2万亩,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25万亩,提高示范区高标准农田的比重。在全区范围内全面配套节水措施,建立井灌区节水、节能样板。挖潜改扩建原有自流灌区,实施定额配水,经济灌水。抓好农业综合开发、节水型社会示范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成10万眼集雨水窖,以有效缓解以白碌、新集为主的北部干旱山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发展旱作农业。同时,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加快完成关川河、东西河等干支流和重点防洪区河道治理以及泉子岔、李家河、许家河、青年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抗旱与防洪减灾能力。

  3、推动农业机械发展

  加强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政府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以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保持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实现每年投放马铃薯、玉米、高原夏菜和牛羊养殖等农业机械4000台。紧紧围绕旱作节水农业、马铃薯、草食畜牧业、现代设施农业等申报一批重点项目,培育农机化发展主体,完善农机市场,解决制约农机化发展的机具、技术问题,确保种植业、养殖业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机械化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马铃薯、玉米等主导作物,加快种收环节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突破种收瓶颈,提高大宗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以牧草加工机械和设施养殖机械为主,加快推进畜牧业机械化进程;引进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和技术依托农机化科技示范推广,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强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农机化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农机化人才,不断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安定区农业长期发展劳动力后劲不足问题。

  4、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借助《西部意见》关于“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区,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退耕还林任务”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6%。稳步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坝系工程、坡改梯等重点项目。加快青(岚)石(泉)项目区建设,争取实施西巩河项目区、东河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及郭沟川小流域坝系、东河项目区小流域坝系等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全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严格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遏止水土流失趋势。力争到“十二五”末,水保治理程度达到86.2%,林草覆盖度由36.6%提高到42.5%以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加紧农膜和尾菜回收基础设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积极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努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投资概算

  依据项目规划的各项工程量及其建设任务,按方案分别计算各项建设工程量和设备配置数量,本项目主要依据农业部发布的《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实用手册》其它与本示范区有关的基础资料进行估算。

  示范区总投资初步概算为38.3亿元。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地方配套、企业自筹及农户等其它投资。其中,中央专项财政资金6.1亿元,申请甘肃省、定西市配套资金6.1亿元,相关企业自筹15.7亿元,农户及农村合作组织等投入10.6亿元。

表6.1 主要项目投资估算表 单位: 万元

  

项目

总投资

资金来源

中央专项

地方配套

企业自筹

其它

马铃薯

127080

19062

19062

50832

38124

玉米

28870

4331

4331

5774

14435

高原夏菜

20620

3093

3093

6186

8248

畜草产业

62686

9403

9403

18806

25074

农产品物流

99300

12000

12000

66000

9300

农业循环经济

21646

6494

6494

5412

3247

休闲农业

8000

1200

1200

1333

4267

农业基础设施

15000

5000

5000

2500

2500

合计

383202

60582

60582

156842

105195

  七、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成立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全县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保证多部门能够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保障建设规划顺利实施。成立由区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局、畜牧局、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粮食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领导小组全程负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的审定、实施、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考核,整合配置各方资源,解决资金筹措和协调建设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建设规划的实施进展。同时聘请相关专家,成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开展建设项目的咨询论证、评估、审定和技术指导工作。

  (二)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户参与的联动机制

  政府部门创新机制,加强政策指导和财政投入,促进企业和农户联动,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扶持和贷款贴息的激励,促进龙头企业壮大做强、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通和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家庭生产经营收入。

  制定和完善金融、税收、土地等各类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公司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大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和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农民积极自筹,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立足县内,辐射周边

  发挥安定区特色产业优势,立足县内,面向全省,把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把优势产地建设成高效的农产品输出基地。通过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示范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国家级马铃薯种业基地等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能力,推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的合资合作、联营联合,尽快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现代电子商务活动,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网上交易,带动发展现代农业的物流产业和服务业,活跃和服务地区经济。以市场信息为导向,开展与周边市县合作共建,进一步扩大安定区现代农业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凸显在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引领示范作用。

  (四)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搭建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新平台。按照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建设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推动种养加结合,采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走“小农户、大基地”和“小规模、大产业”的发展路子。把壮大龙头企业与打造知名品牌紧密结合起来,引入利益共同体机制,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优势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龙头、基地、农户三者之间互相带动,互相补充,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到2015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20家以上,8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八、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撑

  坚决落实好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政策扶持。针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出台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融资、科技创新、产业转移和人才管理等7个方面的扶持政策,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性,不断提升示范区建设发展能力。

  (一)土地政策创新

  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认真搞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培育土地流转主体,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全区土地流转规范化典型和乡级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信息平台试点建设,健全土地流转信息的采集、发布、评估制度。按照依法自愿、等价有偿、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全面建立县级仲裁机构,深入做好仲裁工作规范化试点建设,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有机结合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

  坚定不移地对基本农田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内容,签订责任书;建立乡(镇)、村、组、户四级耕保责任体系,层层分解保护责任,明确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耕地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进一步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有计划地开展土地的复垦与开发,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运作机制,切实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二)加大投入力度

  依托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项目争取和投入力度,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围绕主导产业,政府出台涉农资金整合计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形成全力。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投入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格局。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的投入。

  区财政设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户、企业参与示范区建设。加大支农惠农资金向特色优势产业的倾斜力度,重点扶持马铃薯产业、旱作农业、优势畜草产业、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工程等建设任务,同时加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良种生产基地、马铃薯仓储基地、种植和养殖示范园区等优势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努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成立安定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融资用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金融介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形成农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农业补贴制度,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巩固完善农民收入补贴政策,加大技术应用补贴和生产性服务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在安定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范围。

  (三)深化金融服务改革

  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宽领域、多层次、广覆盖,实现“三化同步”。开展金融促进要素集聚试验工作,推动农村生产要素规模流转、集聚和集中,农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粮食种植、畜禽养殖和牧草产业;通过金融扶持,培育新型的农村市场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建立金融支农的激励机制和农业贷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粮食生产的微型金融服务,对种粮大户、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提高对粮食生产的金融支持水平。创建“安定区贫困农户经济发展互助金”,实现扶贫资金、信贷资金、保险、担保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积极性。

  进一步加大金融保险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和完善粮食保险体制,稳步扩大保险规模和试点范围,研究建立粮食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支持、合作组织经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保险保障体系;完善和发挥“三农金融服务室”功能,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四)加强科技支撑

  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抓好种植业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位置,把提高土地产出率、水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粮食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努力实现示范区粮食增产与资源集约并重,良种选育与农技创新互相配套。通过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力度,在新品种、新栽培模式等关键性、实用性技术上有新的突破。积极发展现代种业,依托已有的种业资源,加紧培育出一批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的要求,以建设国家级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为推手,依托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15家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企业,积极开发和选育马铃薯优质专用高产品种,努力实现马铃薯在脱毒种薯繁育的技术创新。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主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和机械耕作等关键性生产技术;重点推广“黑色全膜+良种+种薯处理+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耕作”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脱毒种薯应用技术、马铃薯“揭膜-旋耕-抢墒覆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的机械化抗旱技术、全膜玉米双垄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日光温室应用技术等七大综合抗旱技术,实现每年完成配方施肥100万亩以上,引进推广马铃薯、玉米、蔬菜新品种20个以上,新肥料、新农药15个以上。

  建好区级畜、禽、草良种繁育中心,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培育更多适合的优良畜、禽、草品种。大力发展牛羊舍饲技术及饲养标准配套的管理技术、短期育肥用配合饲料和配套的蛋白浓缩料添加剂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着力推广“一池三改”技术和现代化青贮池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明确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政策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在全区19个乡镇设立涵盖农技、植保、农业、土肥、农产品质量检测、农机等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3年内使其达到“五有”,即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

  (五)加快人才培养与培训

  积极实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工程,依托国家实施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中英项目”等各种工程,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大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认真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兴农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农技人员生活待遇,并建立严格激励约束机制。

  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农业技术大培训活动范围,着重对全体农户传授实用技术、政策法规、致富信息和现代生活文明知识。通过组织专家直接到村屯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使农民较快地适应市场变化,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力争用5年时间对全区青壮年农民轮训1次,培训一批职业农民。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生物农药,以农药、种子、肥料等投入品为重点,通过强化市场准入、检测检验、督导检查、指导服务等综合措施,推进生产过程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加强安定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点带面,夯实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基础。进一步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环节,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建立与完善相应的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