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 头雁风采

“头雁”我来讲#莫丽贤:“头雁”培育与农文旅融合的奇妙碰撞

日期:2025-03-12 11:09 作者:莫丽贤 来源: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我是来自华南农业大学2022年广东“头雁”莫丽贤,广州增城能记家庭农场的创始人,同时是广州市增城区龙新村的乡村CEO。我是在2021年的时候顶着全家人的反对声音返乡创业的,我自投身于乡村振兴队列以来,主要从事基于增城丝苗米特色产业基础,探索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东稻主认种行动专心种好荣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会金奖的优质丝苗米,以及挖潜稻田四季风光与农耕文化新融合,开发以丝苗米为IP的精品农文旅走廊和农耕课堂。我们用“稻田+”的模式,例如是引入了稻田小火车,在稻田金黄时节引来超过5万人次的打卡消费;通过结合水稻的生长周期,打磨了“一粒米的奇幻旅程”特色研学课程,让田园变课堂,村民变讲师。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从一名农业小白,成长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广州市增城区政协委员,并先后被评为2022年广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优秀班干部、广州市羊城“乡村振兴”女能手、广州市增城区政协2022年度、2023年度优秀委员。在头雁培育项目的持续跟踪、辅导以及广东省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的孵化下。在去年,我有幸通过广东省的遴选,参加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技能大赛,并荣获农业经理人一等奖荣誉。

  返乡创业之初,和父母提出要贷款100万打造精而美的农场时,父母是极力反对的。在我看来,农业除了精耕细作还要有一些可以打卡、休憩的文旅设施,还要通过直播、团建、研学等等的活动来吸引人流。但老一辈人却笃信:踏踏实实做农业需要“看天吃饭”,在农业上嫁接其他板块,不仅有风险而且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就这个发展方向我们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争吵。直到我参加了2022年“头雁”培育,聆听到了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老师关于乡村振兴--如何找到合适的产业方向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不同品类农产品营销模式、《创业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设计》等精品课程后,我把有关的做法整理成案例,并就项目周边的经济群体、交通优势认真做了分析,向父母讲案例、摆数据,才最终获得他们的同意,共同专注种植增城丝苗米的同时,以“稻田+农村电商+产学研”模式,重点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产研结合等全业态项目。

  一是“农业+电商”,把田野间变成直播间。通过发挥新媒体作用,把家乡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好产品被更多人看见,让乡村资源得到更好转化,让村民的农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目前已帮助超过300名农户的农产品“出村进城”。

  二是“农业+教育”,把乡村变成学堂。我们会根据农时农事安排,设计丰富的节气农耕体验、劳动教育或主题团建活动,把人流吸引到乡村。围绕水稻的生长过程,农场打磨出极具特色和细致的“一粒米的奇幻旅程”课程,详细讲述一粒米从稻谷到餐桌的全过程,并带领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农场主生活的一天。目前已吸引超过100多所中小学、大学的学生到农场开展农耕文化体验和劳动教育实践。

  三是“农业+观光”,把稻田变公园。通过设计网红油桶小火车吸引人流;活化百年榕树打造稻田田园客厅,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丝苗米文化、品尝丝苗米美食和享受稻田上的慢时光;并通过“政府造景+农场造势”的方式,结合“稻稻菜”(水稻+水稻+油菜花)轮作带来的三次稻田黄金期,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吸引市民纷纷前往打卡、体验。最新的农旅数据是,上个周末,油菜花盛开时,前往我们乡村打卡的日人流量超过2万人,我们300米长的机耕路上新增了42档流动摊贩,大大改善了周边村民的结构性收入。

  而让我同样感动的一点是,我们的“头雁”项目并不只是扶上马,更是送上程。在第一年的集中授课结束后,导师们依然非常关心我们项目的发展,每年都会带队来到我们现场指导,为我们带来前沿技术,就在2024年的时候,华南农业大学就为我们带来了科技特派员项目,将藻肥应用土壤改良的技术带到来农场,赋能优质丝苗米种植。同时每年也会带来“头雁”师弟师妹们来考察交流,每一次我都能在这些交流中开拓视野,学习到其他优秀学员的经验做法,并不断对自己项目自己乡村做修正调整。我们也是在这个不断学习打磨提升过程中,形成了“一三产联动,筑梦新稻路”的商业计划书,并以此作为路演获得了农业经理人一等奖荣誉。现在在我们的乡村,不仅有稻田诗与远方的向往,还配套围炉煮茶、稻田家宴、采摘园、萌宠乐园、各类农产品销售等,形成一个多选择多层次的消费场景,既吸引得人来,也留得下经济,我自己在乡村运营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作者:莫丽贤,华南农业大学2022年广东“头雁”学员,广州增城能记家庭农场创始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