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 示范引领

江苏“红色头雁”:奋斗滚烫 当“燃”不让

日期:2025-07-01 17:02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是什么力量,让荒芜田野变身致富沃土?又是什么身影,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挺立潮头?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江苏大地那些被誉为“红色头雁”的党员学员身上。 

  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江苏“头雁”党员学员勇立潮头。他们振翅高飞,拨开发展迷雾;他们躬身耕耘,播撒希望种子;他们在基层育新苗,在现场育新人;他们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是基层治理的“排头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几位江苏的“红色头雁”,听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人物微档案: 

  【姓名】冯顾城 

  【身份】2022年度江苏“头雁”学员、南京市溧水区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 

  【党龄】五年 

  以前,局限于蔬菜种植的传统模式,冯顾城从没意识到蔬菜还能卖出水果价。如今,他已尝试和其他平台合作开发一种名为水果玉米的新产品。这种思维模式的拓宽,得益于他参加了2022年度江苏省的“头雁”项目。 

  “敢想敢为,终有所成”,这句话用在冯顾城身上再合适不过。平时就爱动脑筋、多尝试的他,在“头雁”培育中和伙伴们取经讨教,开发出了新的业务板块。 

  “现场考察时,我们走访了省内的淮安等地学习,并考察了海南的家庭农场项目,汲取他们的先进经验,如今我们也施行了合作社加农户的联动模式。”参观中冯顾城看到,许多当地企业负责人、村支书都带着百姓干在一线、攻坚克难,多地通过与商超或大型单位合作供货,让农户担心的销售问题迎刃而解。亲眼见证了这种模式的先进性,冯顾城带领团队碰撞出“玉米深加工”的新路径。在他看来,此前尝试把玉米蒸煮后包装的处理方式相对局限。 

  通过积极对接,他与厦门微玉公司协作发展订单式生产,不仅由专业公司升级了加工流程,更拓展一批稳定的销售渠道。如此一来,江苏农户负责种植,厦门公司对玉米收购后进行集中加工,包括挑选、分级、去外衣、去头去尾、蒸煮及真空包装,并统一经销。随着经济效益逐步显现,更多周边百姓也选择跟着合作社一起干。 

  党员带头种,专人负责收。如今,冯顾城所在的乌飞塘社区,计划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从0亩到如今的1000亩,我们党员团队带领大伙坚持不懈奋斗了两年。”原本闲置的土地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冯顾城算了笔账,农户们如果种两茬玉米,一亩地净利润可以达到3000元。  

 
 

  人物微档案: 

  【姓名】吴舒涵 

  【身份】2023年度江苏“头雁”学员、江苏惜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盐城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党委副书记、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党龄】八年 

  风风火火的吴舒涵,每天的时间表都排地满当当。在她看来,当下正值干事创业好时间,一定要分秒必争。作为已有八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吴舒涵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以自己的力量带领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头雁’项目的新闻报道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个群体的力量。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我身边就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吴舒涵表示,自己结束“头雁”集中学习返乡后,当地“苏北堤西”品牌一位负责人的孩子正值大学毕业,夫妻俩辗转联系到吴舒涵,希望可以让他们身在城市的孩子返乡看看,了解如今的农业一样大有可为。 

  吴舒涵对此感同身受,她说“我自己也是从浙江转行来到江苏农村创业,特别理解年轻人对这个领域行业的不确定和迷茫。”回乡之初,她也不知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但当她看到农村一波波年轻人相继选择离开,作为党员,她认为自己应该真真实实为农村的发展做点什么。 

  果不其然,在交流中她发现,孩子也有着与自己相似的想法与担忧。“00后”个性鲜明,迫切需要在职业中找寻存在感,从大城市来到农村生活工作,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这些情况都可以理解。“经过我和他父母的劝解,以及我自己经历的分享,如今孩子慢慢接受了农村,逐渐爱上了农村,已成长为一名新时代的乡村产业弄潮儿。” 

  在吴舒涵看来,第一年来到农村充满了困惑与迷茫。通过之后的学习与自我提升,她的心渐渐沉下来。“感谢‘头雁’培育,让我看到了乡村产业的前景和希望,未来发展目标也变得清晰。”从吃透政策到精于专业,从思想上的转变到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从迷茫无助到清晰坚毅,吴舒涵的经历,让身边更多的年轻人,勇于投入乡村这片热土,成为扎根田野、创造未来的时代新农人。 

  这就是江苏“头雁”党员学员们的缩影。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赛道上奋力奔跑。在这群“红色头雁”引领下,江苏乡村振兴必将迎来繁花似锦的明天,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也将一步步照进现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