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扶贫 精准脱贫 > 扶贫模式

四川蓬安:现代农业产业园脱贫致富的奔康路

日期: 2017-03-31 09:45 作者: 来源:四川省农业厅 【字体: 打印本页

  2016年,四川省蓬安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紧紧围绕助农增收这一核心,坚持以系统规划为引领,以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为载体,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千方百计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效增收、致富奔康,有力促进55个贫困村成功退出、1.73万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64%,如期摘掉贫困县帽子,实现了脱贫攻坚的首战首胜。

  一、精准编制三大专项规划,厘清目标、靶向发力

  坚持规划先行,从县、村、户三个层面画好了增收“路线图”。一是立足长远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深入调查贫困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结合农业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精心编制产业扶贫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确立了以“三百工程”为主要路径的发展举措。即:加快建设100平方公里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全力打造全长100公里的优质柑桔、绿色粮油、经济林木、畜禽养殖4条产业带,连线成片、整体开发,带动100余个贫困村脱贫奔康。二是立足实际编制园区建设规划。选准选好贫困村支柱产业,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大产业类别,分类分村编制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规划,逐月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业主招引、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形象进度,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三是立足精准编制到户扶持规划。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充分发挥脱贫奔康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分户规划落实果蔬种植、畜禽养殖和劳务经济“三大增收计划”,并把技能技术培训、公益岗位兜底等项目列入扶持规划,实现了“户有当家产业、人有一技之长”。

  二、努力探索三大建园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按照“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实现大脱贫”的思路,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带动、专合组织领办、贫困群众入股“三方联动”机制,分年度、分步骤规划建设水果、畜禽、水产等脱贫奔康产业园100余个,目前已建成59个。一是“单村兴建”模式。以单个贫困村为单位,通过支持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鼓励农业企业建设产业基地、引导村集体成立专合组织、招引乡友回乡创业等方式,推进产业园建设。二是“跨村联建”模式。通过同一产业,由同乡镇的多个贫困村联合建园,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共同发展、携手奔康。同时,每个贫困村委派1名村“三职干部”,组成园区管理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促进产业园健康发展、持续壮大。三是“连乡成片”模式。依托大型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主体,整合多个乡镇资源,打造“产销加”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园。我县依托南充市唯一的农村改革暨精准脱贫试验示范区建成的脱贫奔康产业园,核心区达50平方公里,通过连片产业辐射4个乡镇、17个贫困村,带动2890人脱贫,形成了产业与扶贫的“双重亮点”。

  三、着力创新三大增收机制,稳定收入、防止返贫

  坚持以务实管用为目的,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动员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手”贫困村,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财政资金变股金、贫困群众变股东。2016年,共带动12133名贫困人口入园发展,人均增收2900元。一是“三股分红”促增收。采取“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转股”的方式,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免费增股三条途径,吸纳贫困群众参与规模化产业发展。二是“反租倒包”促增收。产业园集中流转农户和村集体的土地、林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后,再由贫困户按照“一保、二包、三统一”的模式进行承包经营,即:贫困户收入保底,产业园包生产物资和设备、贫困户包基本产量,产业园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定岗务工”促增收。积极搭建“家门口打工”平台,在每个产业园开发保洁、管护、防病等固定工作岗位,定期不定期发布临时用工信息,引导有劳动能力、有技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入园务工,帮助其不离乡、不离土,赚钱顾家两不误。

  四、全域开展三大农技行动,强化支撑、提升质效

  始终注重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和农业技术服务,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能力,打牢产业园发展底子。一是开展农技员全覆盖帮扶行动。对全县171个贫困村逐村落实1名农技员,实行“一对一”技术帮扶,大力推行“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模式。依托70所农民技(夜)校,采取“集中学习、流动培训、上门助学”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63期,2万人通过培训实现稳定就业。二是开展专家团巡回指导行动。组建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设立种植业、养殖业、农机、科教四支小分队,采取“农忙时节常驻村、农民需求常到村、产业发展常联村”的方式,在全县巡回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三是开展校地合作深化行动。持续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柑研所等高等院所的校地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已利用种养结合循环技术,建成“玉—豆—草—畜”产业示范带2万亩。

  五、多方开辟三大筹资渠道,加大投入、有效保障

  采取“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业主自筹”的方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筹措产业扶贫资金3亿元。一是有效整合财政资金。在精准使用上级专项资金2.3亿元的同时,县财政安排产业扶贫资金7000万元,并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按照“规划引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原则,以扶贫规划为平台,大力整合交通、水务、农业等涉农项目资金2.3亿元。二是用好用活金融政策。采取金融与扶贫资金合作,通过政府贴息,开发“小额信贷”金融产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助力产业发展。2016年,驻县金融机构共发放低息、贴息贷款1.9亿元,受益贫困户7389户。三是引导业主加大投入。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招引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新发展专合组织479个,投入资金1.3亿元。(稿件由四川省农业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