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扶贫 精准脱贫 > 调查研究

红原县:瞄准群众需求 特色产业脱贫

日期: 2018-06-14 15:42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 【字体: 打印本页

  514-18日,农机化司调研组先后前往红原县邛溪镇热多村、麦洼乡滚塘村(贫困村)、色地镇让里村(贫困村)、瓦切镇曲登塘社区、安曲镇哈拉玛村等5个乡镇5个村(社区),实地考察农业产业基地、走访农户和合作社、与县乡村干部座谈等,深入了解当地农牧业发展、合作社和集体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情况,掌握扶贫联系点基本状况,总结其产业扶贫措施及成效,发现其优势潜力和发展需求,研究帮扶措施。

  一、优势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初见成效

  红原县产业相对集中,主导产业是草原畜牧业。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发展适度规模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进一步打造区域优势品牌,带动农牧民脱贫增收奔小康。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帮扶机制。该县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依靠全省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和深度贫困县规划,坚持以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为主导、生态绿色工业为主攻、特色旅游业为支撑,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形成了符合高寒牧区实际,具有红原特色,可复制推广的“五联”(龙头企业联带、集体经济联营、发展基金联扶、社会力量联合、金融保险联动)脱贫攻坚模式,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扶贫产业逐步壮大,仅2017年就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计11021万元,实施住房建设、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7个大项52个小项,贫困村、贫困户与基层组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金融保险利益链接机制逐步完善,有效助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创造就业岗位,做好培训服务。依托草原生态奖补、湿地保护区建设,加大草原生态恢复力度。针对贫困户设置公益岗位,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转产从事草原及湿地管护,由放牧人变为守护人,实现了产业结构和牧民收入结构优化,草原资源消耗向草原资源保护的转变。支持贫困户以产业扶持基金从事养殖、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或入股企业、合作社等,惠及142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720元。注重对牧民在经营管理、旅游服务、手工制作、唐卡绘画、餐饮烹调等方面的培训,拓展转产创业技能。依托贫困村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及特色村寨,助推13个贫困村和5056名群众增收致富。

  (三)注重风险防控,提升保障能力。在疫病防控、牧业保险、屠宰销售、无害处理等方面,探索完善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现代草原畜牧业风险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启动政策性牦牛养殖保险、冬春草场火灾保险,全县牧户由2013年试点参保的18万头适龄母牦牛提高到2016年的45万余头适龄牦牛参保,累计赔付金额达1.2亿元,其中为贫困户赔付1000余万元。首创牦牛目标价格指数保险试点,2017年为28家参加活畜目标价格保险牧户理赔113万元,减少牧民的经济损失,构建起具有红原特色和牧区特质的“防返贫”风险防控机制。

  (四)培育集体经济,促进“抱团”发展。建成新型家庭示范牧场324个,联牧规模经营区4个、草产业经营大户8户、健康养殖基地9个,完善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2个。成立红原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总社,力促合作总社发展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相互衔接,初步搭建现代畜牧业智慧管控信息化平台,通过生产标准、市场营销、区域品牌塑造、产品质量追溯的统一,统筹涉农企业、分散合作社、健康养殖基地、家庭牧场,带动全县牧户“抱团”发展,通过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总社实现贫困群众年底收益分红190/人。

  二、推进产业扶贫亟需解决的问题

  调研中,地方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向我们反映了许多困难和需求,其重点是解决牦牛吃住和产品控治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基础设施、扶持政策、技术培训、品牌营销。

  (一)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冬天气温低、草料来源少,牦牛饥寒交迫,死亡率较高,影响牧民收入。牲畜暖棚、家庭牧场、牲畜防疫巷道圈、草原消防通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最迫切的基础条件。而全县牲畜暖棚覆盖率不足40%、家庭牧场覆盖率不足8、牲畜防疫巷道圈覆盖率不足36、草原消防通道覆盖率不足62%,尤其是远牧点更加不能覆盖,建议加大对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

  (二)政策项目支持力度不够。草原奖补标准低,未将村集体纳入,建议参照临近省份标准,将现有草原生态奖补禁牧由7.5/亩提高到20/亩,草畜平衡由2.5/亩提高到15/亩。缺乏病死牦牛、藏绵羊无害化处理政策,建议国家、省借鉴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的财政补贴政策,出台病死牦牛、藏绵羊无害化处理财政补助政策。对病死牦牛、藏绵羊进行无害化处理分别给予财政150/头、80/头的补贴。政策性保险缺少财政支持,建议国家、省对冬春草场火灾保险、牛羊目标价格保险、农牧民家庭主营收入保险进行政策性补贴,并提高国家和省级补贴比例。农机补贴品目较少,补贴标准低,建议将牧区实用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如自动播种机械、自动地膜覆盖机、背负式割草机以及牧区实用的小型挤奶机、挤奶桶、运奶桶等。

  (三)技术培训指导缺乏。产品单一,需要深挖潜力。急需养殖、防疫、种草等方面的培训,合作社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需要支持和指导。同时,希望提供新型经营主体、电子商务等方面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开阔眼界,提高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经验。

  (四)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各村集体生产管理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标准,区域性品牌创新力度不够,缺乏竞争力。基础资金较少,希望制定出台藏区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牦牛选育标准、牦牛肉制品标准、牦牛奶标准等,指导创建高原特色畜牧和牧草品牌。发展信息化,加大品牌创建和推广力度,解决产销对接难题。

  三、因地制宜谋划下一步帮扶工作建议

  根据红原县产业发展现状和当地发展的需求,结合四川省农业厅以及县、乡、村扶贫规划或方案,提出如下帮扶建议。

  一是发挥行业优势,加强指导服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优势资源,请相关行业专家、岗位体系专家、企业代表对该地区提供畜牧业相关技术指导与支持。学习内蒙古、新疆等发展较好地区的先进经验,充分对接饲草机械等相关企业,介绍引进先进可靠、性能稳定的短缺机具,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特色产业脱贫”。

  二是加强人才培训,加快培育脱贫攻坚主力军。结合国家的扶贫扶智计划,有针对性培养当地职业农民、农机手,系统学习农机化机务管理,加强操作技能,使农牧业生产更加高效、科学,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当地整体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组织当地乡村镇代表参与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贫困村干部带头人培训班等活动,系统了解最新农业相关技术及运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脱贫的思想和意识,从而扩宽视野、转变思路,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充分利用补贴政策,研究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措施。一是协调省农业厅综合考虑三区三州特点农机化发展需要,将当地急需的自动地膜覆盖机、背负式割草机以及牧区实用的小型挤奶设备等纳入补贴。二是参照西藏和新疆南疆地区等做法,实施差别化农机购置补贴。

  四是广泛利用行业资源,积极助力产品营销。红原的牦牛乳制品、肉制品等产品均采用纯天然、绿色环保的养殖方式和加工方式,限于地理位置、平台搭建等原因销路不广,可协调当地企业或合作社参加全国或区域性展示产销活动,如:农高会、农机展、畜牧展等大型活动,展示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助其打开销路,带动产业发展。

  五是建立完善“农村书屋”,强化理念培养志向。积极探索在帮扶地区建立完善“农村书屋”。利用相关平台,收集、捐赠农业农村相关的藏语书籍,不断丰富“农村书屋”,积极培养“爱读书、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为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