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 调研体会

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空间

日期: 2012-12-18 17:07 作者: 刘春燕 来源: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实验室 【字体: 打印本页

  上海,人口2300多万,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北京、广州的三分之一,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0.65%。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对城市要不要农业、城市如何搞农业的问题,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

  都市现代农业如何布局?上海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城镇建设、村庄整治、农田保护、产业聚集和生态涵养,将农地作穿插式布局,形成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格局。稻田、池塘养殖水面成为城市人工湿地,生态林、果林、菜地构筑城市绿肺,都市现代农业的产业分布既融入城市空间形态,又叠合城市生态屏障。

  都市现代农业如何构建产业体系?无疑首先要满足保障生鲜农产品供给,特别是保障出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供给。上海实施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确保必要的自给率。其90%的绿叶菜自给率,使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得到有效遏制。既要保障供给,又要保护环境,都市畜牧业陷入尴尬境地。上海不仅保留都市畜牧业,还通过推进种养结合和循环农业,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畜牧业成为消减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功臣。新型农业业态在上海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尤为耀眼,服务乡野游憩休闲的景观生态型农业和服务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近年在沪上风生水起。

  都市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上海的回答是注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新型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正逐步成为上海农业的主力军。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2011年实现销售1.6亿元,崇明芦笋种植专业合作联社2011年亩产值约1.1万元。上海现已建成一大批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和标准化养殖场,设施农业覆盖率达到60%。大力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的农业机械,粮食主要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72%。上海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