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城市都市现代农业调研报告(2012) 连载十
五、都市农业仍需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三化同步背景下的都市农业演变机制研究
尽管都市农业的提出和实践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从国家战略这一更为宏大和宽广视角来看,都市农业对我国来讲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现阶段,对都市农业的理解整体上来讲还比较表面,都市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现象需要有科学的理论解释,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有科学的解决办法。这些都依赖深入、扎实的基础性规律研究,而都市农业最重要的规律研究就是都市农业的内在演变机制研究。在都市农业发展环境演变的影响下,都市农业的内在演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生产组织和产销模式等生产经营内容和形式的自然演变。
(1)都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研究。产业结构是关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变化首先对位于城市郊区的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形成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关系到城市的需求、都市农业和农区农业的竞争,以及城郊农民和都市农业经营者的利益。产业结构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会自发的演变,这种演变是政府干预的基础和起点,科学确定政府干预的方向、力度需要对这种演变的内在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2)都市农业生产组织演变的内在机制研究。生产组织是关于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分工和协作问题。都市农业生产组织主要关系到都市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都市农业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市场竞争会从组织内部和外部对生产组织产生影响,对都市农业生产组织演变内在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对都市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的理解和干预。
(3)都市农业产销模式演变的内在机制研究。产销模式是关于产业链的组织方式。都市农业产销模式主要关系到都市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交易效率和供给保障效率。产销模式主要受到产业结构、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对都市农业产销模式演变内在机制的理解对提高都市农业交易效率,构建高效的都市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二)都市现代农业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指标研究
都市农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而其功能定位与农区农业存在显著差异,为此,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也应区别于农区农业,科学的规划和政策需要对现状的准确把握,准确的现状反映依赖科学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指标。现阶段,还没有系统的专门针对都市农业的监测指标体系,都市农业的监测仍然沿用普通农业的指标体系,这很难准确反映都市农业的发展情况,也很难制定出科学的规划和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未能凸显都市农业的特征。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沿用一般农业的评价模式,只是比较突出生态和现代化程度。实际上都市农业并不仅仅比农区型农业的现代化程度高,更重要的是它与都市的经济社会生态高度融合,如果不突出与城市的关系,很难准确的评价都市农业。
(三)基于服务大都市的都市农业体系构建研究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与农业相关的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农产品生产供给体系与城市农产品需求体系的矛盾,这一矛盾引发两大问题:价格体系不稳(即影响生产者又影响消费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消费者,威胁产业安全);第二,农业生产要素的结构性变化与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引发两大问题:农业生产体系不稳和农业企业经营波动。第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农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引发两大问题:农业投入的浪费问题和农民利益保障问题。针对这三大矛盾,主要需要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依据。
(2)基于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都市农业结构优化研究。
(3)基于风险类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4)基于生态维护的都市农业种养殖模式研究。
(5)都市农业多功能开发模式研究。
(四)资本进入都市农业与农民利益的保障研究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本的参与,社会资本的参与将为传统农业带来新的现代生产要素。这样似乎看来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百利而无一弊,实际上并非如此。现代农业主要在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但农业作为特殊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是唯一的目标,粮食安全、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很多时候显得更为重要,而这三者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有时甚至存在矛盾:一定面积的土地,如果农民数量减少,单位农民的产出一般会增加,即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不一定会增加,甚至可能下降,这样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下降;同时,农民数量的减少,尽管单个农民的收入可能增加,但总的农民收入会下降,或者说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获得收入下降了。
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能够大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但却可能损害农业其他更重要的目标。这就是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成为一个复杂问题的原因。实际上,因为农业是一个大概念,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可能存在弊端主要是发生在本身由农户经营的农业生产环节,以及需要占用农村土地资源的情况,而除此以外的农业产前产后,不占或少占土地的农业,以及农户无法经营的农业,则不存在任何弊端。有争议的主要就是需要大量占用土地的农业,这可能会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造成冲击。
都市农业将首先面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引起的各种矛盾,如何处理和协调好这些矛盾,不仅关系到都市农业本身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五)都市农业带动农区农业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未来的10到20年既是我国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特殊的区位优势,都市现代农业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关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都市农业带动农区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农业现代化因子的扩散过程。现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还侧重于如何服务城市,其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但从整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局来看,其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城市服务功能。整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有突破点和切实可行的推进抓手,都市现代农业将成为最好的突破点和抓手。都市农业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带动了农区农业实现现代化,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如何更为有效地引导和支持,需要深化认识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和带动机制,并根据示范和带动机制,创造性地发展适应不同环境和情况的多种带动模式。
(1)都市农业现代化因子的成长机制研究。都市农业现代化因子扩散的前提是这些现代化因子在都市农业中已经成长起来,从而对这些现代化因子的成长机制的研究成为必要。从总体上看,现代化因子的成长就是现代化的过程,但从因子的层面分析更有利于对每一种现代化因子的成长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现代化因子成长机制的分析主要包括现代化因子的来源、因子成长的动力和阻力等。
(2)都市农业资本化经营的扩散机制和机制研究。主要依赖农民自身的积累进行再生产投入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投入方式几乎不可能促成农业的现代化,从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成为必要。特殊区位决定了都市农业将率先实现资本化经营,而都市农业的资本化经营通过何种渠道、何种方式促进普通农区农业的资本化经营是这里的核心研究内容。
(3)都市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扩散机制和模式研究。现代化技术有效缓解需求增长、劳动力减少、土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等城市化因子对农业发展所形成压力的基本手段。都市农业的现代化技术通过何种渠道、何种方式扩散到农区农业构成研究都市农业带动功能的主体内容之一。
(4)都市农业现代化管理的扩散机制和模式研究。现代化管理是农业组织化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因子和市场竞争力的首要因素。都市农业现代化管理的扩散机制的研究重点在于扩散的渠道、方式,以及空间影响因素等。
相关新闻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天津召开 2018-05-03
- 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在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6-05-12
- 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市召开 2016-04-29
- 领跑现代农业新征程——“十二五”以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综述 2016-04-25
- 重庆市渝北区大力发展临空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明显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