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 调研报告

全国重点城市都市现代农业调研报告(2012) 连载六

日期: 2013-04-01 15:53 作者: 来源: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实验室 【字体: 打印本页

  (三)农产品种类档次丰富多样,但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市场竞争、资本参与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促成了都市农产品市场极度活跃,农产品种类和档次丰富多样,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需求,可以讲,吃饱吃好已经不是问题,而且随着竞争的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农产品市场只会变得更加丰富。但现阶段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破解办法。

  1)有机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信任。最近几年各地都市农业中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不使用农化物,安全性高,但产量较低,价格很高。客观的讲,对于我们这样的土地资源稀缺的人口大国,有机农业不会是主要方向,从技术上讲,农化物的使用并不一定危害质量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并且有机农产品的营养和品质并不一定就比使用了农化物的产品高。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追捧,唯一的解释就是对非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也突出表现在人们对国外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偏好,这可以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隐患。

  2)监管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理解存在较大偏差。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主管部门极高的抽检合格率和消费者普遍对安全担心的强烈反差。从主管部门角度讲,质量安全主要在于安全标准和抽检合格率,尤其是对于地方监管系统,质量安全唯一重要的就是抽检合格率。但消费者对安全标准和抽检合格率的理解与主管部门的是完全不同的。关于安全标准,消费者会怀疑安全标准是否过于宽松,基于检测能力和社会压力,安全标准的制定者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关注短期安全和单项安全(单纯某一项危险因子短期不会对人体生命健康造成可观察的危害),而消费者除此之外,还更关注长期安全和综合安全。关于安全抽检,消费者会怀疑抽检的科学性和漏洞。由于消费者对产品安全质量的知识非常少,这会大大加强消费者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即只要出现一次问题,消费者就会放大问题,如果多出现几次问题,消费者就会认为全部都有问题,但主管部门仍然认为这是个别问题,即使真的是个别问题。99%的合格率,对主管部门来讲是非常高的,但对消费者来讲,就认为很不安全,因此99%意味着100件产品中有1件有安全问题,如果基数放大,安全问题就会隔三差五出现,消费者如何看待就可想而知了。另外,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理解也存在严重的偏差。撇开质量不安全的情况,即使生产者能够保证质量安全,消费者也不一定认可。根据逆向选择问题特点,消费者需要的是没有漏洞的安全保障体系,而不仅仅是生产者自己认为的安全。一旦某个产品出现安全问题,消费者并不会认为只是个别问题,而会认为安全保障体系有漏洞,从而会放大问题。

  3)农产品质量的隐蔽性和经营者不稳定性是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多以分子水平存在,一般不会通过农产品的表面性状表现出来,同时又缺乏快速、全面、低成本的检测手段,农产品的真实质量与消费者以为的质量往往是不一致的。农业产业链上的生产资料经营者、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产后经营者的行为都可能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正是由于农产品质量的隐蔽性,为产业链的经营主体采取不安全行为提供了机会。农资经营者(主要是指农业化学投入物和食品化学添加物的经营者)的经济利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生产资料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主要取决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对其产品的敏感度。一般来讲农化投入物和食化添加物对产品数量和表面质量有正的效果,对产品安全质量有负的效果,这将刺激农资经营者生产那些表面上对农业经营者有利,实际上会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资。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认可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者经济利益就越大。有害农资的使用,成本提高,产量得到提高,但质量和安全性下降。如果这些农化物的使用,消费者未能识别,尽管投入增加,但产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一般能抵消掉增加的成本,从而利润一般都会提升,这就为农业生产者使用这些农资的提供了足够的刺激。而产后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来自于其最终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原料的购买成本之间的差距。由于农产品质量及其加工产品质量的隐藏性,农产品的真实质量与产后经营者以为的质量,以及产品的真实质量与消费者以为的产品质量往往是不一致的。由于产后经营者的专业性强,技术先进,农业生产者欺骗产后经营者的可能性要远远小于产业化经营者欺骗消费者。对于产后经营者来讲,农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产后经营者的产品价格主要是由消费者认可的质量决定的,而消费者认可的质量又是由农产品的真实质量、产后经营者的质量提升能力和产后经营者的质量伪装能力决定的。农产品的真实质量,一般来讲与产品的收购价格呈反向相关。因此,只要质量提升成本或质量伪装成本小于采购更低质量农产品而节约的支付,产后经营者愿意购买质量更低的农产品。

  4)信息追溯体系是保障质量安全的基础,但并不一定有效。信息追溯体系是通过过程监控和信息透明来激励经营者确保质量安全。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为故意行为引起的和非故意行为引起的,信息追溯体系对非故意的不安全行为几乎没有效果,即便对于故意行为的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表3-3从是否属于故意行为和产业链各经营者两个维度解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

表3-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

  

 

农资经营者

农业生产者

产后经营者

故意

为牟利而故意

为牟利而故意

为牟利而故意

非故意

缺乏信息

内部管理漏洞

被农资经营者欺骗

内部管理漏洞;

被农业生产者欺骗

缺乏知识

缺乏安全知识的非故意

被农资经营者误导;

被产后经营者误导;

非误导的缺乏知识

被农业生产者误导;

受害于农资经营者误导;

非误导的缺乏知识

  故意行为是引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意行为的治理也要远远难于非故意行为的治理,因为故意行为有着强劲牟利动机的驱使,是经营者与消费者、监管者的博弈。尽管信息追溯体系是应对故意行为的最佳措施,但这一技术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见表3-4)。

表3-4:信息追溯体系有效性的基本条件与阻碍因素

  

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阻碍有效性的因素

能够发现安全问题

隐蔽的、缓慢影响的安全问题不易被发现

能够准确界定责任

多因素安全问题责任难以界定

能够找到责任人

责任压力能够促使经营者放弃不安全行为

风险小、惩罚力度小致使经营者不畏惧追责

  在信息追溯体系有效性的四个基本条件中,唯一容易满足的是“能够找到责任人”,但这一条件要发挥作用还必须同时满足另外三个条件,而这三个条件在实践中因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而很难满足。其中“不惧追责”中的惩罚力度小原因可以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来解决,风险小主要因为安全问题不易发现和责任不易明确,责任不易明确可以通过完善责任制度和检测手段来实现,而最难的就是安全问题不易发现,甚至可以说经营者与消费者、监管者的核心博弈就是表面安全和实际不安全的博弈,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农产品产业链上三种经营者的盈利模式清楚地了解。

  (四)生产条件有较大幅度改善,但核心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政府的大力投入和社会资本的进入,都市农业的生产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包括生产的基础设施、机械化、智能化装备、以及大量生物技术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都市农业的传统面貌。但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这些依靠现代技术和大量资本投入的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强,主要表现在经营者技术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经营者产业链控制能力弱阻碍竞争力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严重,看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大量投入,为了获得国家的支持,仅仅在表面上从事农业经营,实际上存在其他目的,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垂涎。第二,短期获利的目的,无意长期植根于农业,影响对农业的关键环节诸如种业、环境和技术研发的投入,这些环节都需要长期投入,才能有所收获。第三,过分依赖国家投入,缺乏对成本的有效控制,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竞争,一旦国家投入减少,马上就经营困难。

  (五)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农民利益有待增长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都市农业的资本化和组织化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农区农业,完全由农民个体经营的农业比重大大下降,土地流转多的达到60%,低的也有40%左右,从现代化的角度讲是好事,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并不少见,主要表现在有些土地流转并不是完全自愿的,有些流转的租金很低。都市农业发展中农民作为相对弱势群体,其利益主要受到丧失土地和市场排挤两方面的威胁。极速的社会和制度变革,将都市农民推向非农市场,从短期来讲,农民能够从要素的流转中获得一定的收益,但从长期来讲,由于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相对弱小,农民被抛向市场可能为成为未来城市贫困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另外,即使在农民经营的农业中,农民的获利也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收益被控制了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和营销的企业拿走。

  上述问题能否有效破解,将决定我国都市农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能否在大农业中发挥更重要的角色,也将对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健康推进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