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城市都市现代农业调研报告(2012)连载一
前 言
2012年1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2〕4号)提出,到2015年,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部署,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深化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认识,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4月26-27日,农业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这是农业部第一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专门面向大中城市召开的一次现场交流会。韩长赋部长在会上强调,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城郊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求大中城市农业部门要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充分认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并明确指出“十二五”总体目标是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颁布和全国都市现代农业上海现场交流会的召开标志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都市农业就已经受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重视,上海市在九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都市农业是上海农业发展的方向,北京市朝阳区将都市农业列为“九五”经济发展六大工程之首,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厦门等地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但都市农业作为一个外来概念,因国内外发展背景的巨大差异,关于什么是都市农业、如何发展都市农业,在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存在诸多争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缺乏清晰的思路。当前,国际上最著名的都市农业援助机构--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RAUF)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国际都市农业促进小组是在联合国人居署、国际粮农组织、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农业顾问团,以及英国和荷兰等多国政府的支持下,于1996年在荷兰成立。其宗旨是促进各国都市农业发展,以减少城市贫困、保障城市食品安全、改善城市环境管理。2002年,RUAF与中科院地理所合作,成立了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区域中心,并将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作为试点示范城市。但其对国内都市农业的发展影响比较有限,这大概因其所推动的都市农业与我国国情不符。RUAF所指的都市农业是针对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人口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问题,而在城内和城郊的私人或公共空间发展的一种主要由城市贫困家庭自产自销的家庭农业。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是在农村土地私有制的背景下,大量农民因无地或失地而涌入城市推动的,新增城市人口很多成为城市贫民,某些国家新增城市人口贫困率甚至高达50%以上。这显然与我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城市新增人口不是因农村无法生存,而是因城市更高收入的吸引而进城;另一方面,公有制属性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使农民不会因无地或失地被驱赶到城市,两方面原因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新增城市人口成为贫困人口,从而RAUF所推动的都市农业在我国缺少发展的土壤。另外,国内部分学者从都市农业一定是新发展起来的农业的表面认识出发,而仅将近些年在都市地区发展起来的,在传统农业中比较少见的休闲农业视为都市农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都市农业的地位。
上海现场交流会上关于将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的功能和目标定位不仅凸显了我国都市农业的特殊性及其国家战略地位,也明确了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依据我国特殊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我国的都市农业就是指大城市郊区的农业,其范围要远远大于国际上所指的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地区的农业,其经济和社会功能也远远大于国际上所指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营养问题。从语言表达上讲,较为准确的不是如何发展都市农业,而是都市地区的农业如何发展的问题。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大背景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持续转变,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如何利用特殊区位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富裕城郊农民和引领农区农业,是其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国城市化的完成还需要30-40年时间,快速推进还将维持10-15年。在整个城市化推进期,我国都市农业都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的环境下发展演变。这一时期都市农业发展的任务不仅要动态的发挥好上述三大作用,更需要使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社会经济系统,为城市化完成后的城市奠定多功能服务框架。后发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口众多和特殊的农地制度决定了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所走的是一条缺少国际经验借鉴的发展道路。
都市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的一个特殊板块,既面临有与农区农业相同的共性问题,也面临有与农区农业不同的特殊问题。都市农业的专门研究,应侧重对都市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特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根据特殊的发展环境和功能定位,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六大议题。第一,都市地区的粮食生产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都市地区的粮食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稀缺和单位面积收益低的严峻形势。如何稳定粮食生产,分担国家的粮食安全责任,是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一大困境。第二,都市农业在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中的地位问题。因生产周期和储运方面的特点,“菜篮子”产品与粮食的供给保障需求完全不同,都市农业在“菜篮子”产品供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城市“菜篮子”产品全部由都市农业提供,既不现实,也不符合资源优化配置要求。都市农业在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中到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与农区农业进行分工协作以保障城市“菜篮子”产品的供给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第三,都市农业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问题。农业作为全方位融入自然的生命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贡献,因产业和人口高度聚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难度要远远高于农村地区。都市农业面临更紧的资源约束和更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使城市居民能够生活在更优美的环境中是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第四,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开发问题。因生态环境问题、远离自然,以及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开发需求最为强烈。但多功能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在生产供给保障的基础上,有效发挥都市农业的生态维护功能和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文化、教育等多元需求,同时促进经营者获得更多的收益,以保障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五,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大城市郊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稳定的非农就业,但其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化仍然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保护他们源自于农业和农业资源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可以更顺利的促进他们的市民化。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农业生产中,还是农业土地流转中农民都容易受到资本的排挤。如何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以充分保障和增加农民的利益是保障都市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第六,都市农业如何引领农区农业的问题。特殊的区位使都市农业更容易获得资本、人才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从而能够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也就赋予了都市农业引领农区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这是都市农业能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都市农业通过何种方式能够更好更快的引领农区农业实现现代化也就成了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全面了解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现状、总结各地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探索都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路径,搭建基于政产学研用合作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平台,创新都市现代农业工作推进机制,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联合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实验室(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都市型农业生产结构与种养殖模式研究” (由上海交通大学承担)课题组共50余人分为7个小组于2012年7月31日至8月10日对上海、杭州、南昌、合肥、武汉、广州、南宁、成都、昆明、西安、银川、济南、烟台等十三个大中城市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调研。整个调研过程得到了各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都市农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为了持续掌握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动态情况,调研组计划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撰写年度调研报告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本调研报告根据此次调研访谈、考察和收集的资料对调研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经验、突出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关新闻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天津召开 2018-05-03
- 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在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6-05-12
- 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市召开 2016-04-29
- 领跑现代农业新征程——“十二五”以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综述 2016-04-25
- 重庆市渝北区大力发展临空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明显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