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百乡万户调查——陕西组 > 工作简报

以畜促果 科学发展――洛川县果畜结合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第27期)

日期: 2012-03-28 14:47 作者: 来源: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2012年3月5日

  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符合苹果生产七项气候指标要求的优生区,总面积1804平方公里,总人口22.06万,其中农业人口16.1万,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苹果面积50万亩。作为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和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近年来,洛川立足苹果产业健康长远发展,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走“果畜结合、科学发展”的路子,在丰富产业结构的同时,促进了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2011年实现苹果总产量74.5万吨,总收入26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7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978元的95%。

  一、发展养殖产业,是苹果产业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苹果自1947年引种洛川以来,已有65年的发展历史,苹果面积达50万亩,农民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苹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了一批高标准、专业化的生产示范基地,构建了储运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体系,初步形成了产、储、加、销产业化发展格局,苹果成为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但从发展上看,苹果种植面积已达耕地面积的79%,数量上的扩张空间已非常有限,只能走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路子。而土壤的长期高负荷,有机肥投入不足,以化肥为主的投入模式,造成生产成本加大,苹果品质下降,树体寿命缩短,病虫害频发,恶化了苹果生产环境。在大力发展养殖业前,经测定多数果园的土壤有机肥含量不足1%,而国外主要苹果生产国家的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在3%以上,日本、新西兰果园有机质含量更高达4%-8%。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苹果品质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改善土质、增强地力,发展绿色有机苹果,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据对洛川238户果农的调查,平均每亩使用有机肥2500公斤以上与未施用有机肥的果园相比较,亩产高出591公斤,优果率高出12%,平均售价每公斤售价高出1.1元,每亩节省化肥、农药等投入150-300元,亩综合增效在1500-2000元。因此,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有机肥加工业,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成为果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和必然选择,也是洛川县委县政府几年前就确定的发展方向。

  二、创新果畜结合模式,推动苹果产业深化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洛川县已建成600头商品代种猪场35个、万头生猪示范村(养殖小区)52个、3000头发酵床养猪场1个;组建养猪专业合作社41个。发展年出栏2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1863户,生猪、羊、牛、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47%、63%和72%。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全县生猪饲养量由18万头增加到91万头,增长了5倍,产值达16.5亿元,纯利润1.6亿元。累计为果园提供有机肥约230万吨(节约化肥投入约7000万元),为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保证养殖与苹果发展的真正融合,洛川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提高牲畜粪便的转化效率和施用效果,为果园提供最为优质的有机肥源,促进果畜产业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到2011年底,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27664口,入户率达72.8%,成为西北地区第一沼气大县,推进以“专业投料、专业维护、专业抽渣、专业施用”为核心的沼气服务社会化,提高沼气设施利用率。强化沼气的综合利用,所产沼气通过集中供气系统,用于发电及向养猪场职工和周边农户提供生活用能。充分发挥沼渣施肥、沼液喷施在增强树势、防治病虫害方面的积极作用,发酵后的上清液,通过沼液还田管网向苹果园提供优质有机沼肥;发酵后的沼渣与前处理分离的猪粪渣一起,通过高温好氧堆肥发酵及营养调配,生产生物有机肥和苹果专用多元营养有机肥。重视果园生草、秸秆覆盖等措施,进一步增强果园有机肥力的发挥。

  洛川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六种果畜结合的具体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以本香集团、华都、中菲和正大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把养殖生猪产生的大量有机肥无偿提供给周围的果农,带动了周边果园有机肥的投入量。二是庭院模式。百益街王刚刚、王养锋等30户果农,把猪舍建在房前屋后的庭院模式,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基本满足了自己果园的有机肥投入量。三是“畜—沼—果”生态循环模式。杨舒昌慧、菩堤明景、凤栖康达等养猪场,在600头商品代种猪场基础上配套建设型育肥场,并建立大型沼气工程,使猪场与果园通过沼气工程连为一体。四是“以粪订果”模式。百益富百养猪场、凤栖金桥牧业有限公司等,建立自繁自育养猪场,把猪场的粪便通过不同形式无偿供给周边果农,将这些果园作为自己的有机苹果基地,与果农建立紧密的果畜结合关系。五是合同代养模式。凤栖桥西村育肥场与正大公司签定代养合同,正大公司承担技术、饲料及育肥猪的回收,养殖户负责圈舍和设施配套建设,产生的猪粪由农户自行投入果园生产。六是“田园模式”。黄章乡荆杨礼、段继忠,把猪舍修在果园地头,边务果边养猪,猪粪就地生产利用,既节省了劳力,又减少了果园投入。

  通过模式的创新,盘活了生猪生产,推进了果畜结合,调动了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业的积极性。目前带动发展农村户用沼气2.6万口,节支增收2600万元。同时,极大地改善了洛川苹果生产的肥料投入构成,使苹果的生产条件和质量品质得到有效改观,先后取得英超联盟、加拿大、南非等七国出口认证。全县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生产基地37万亩,其中出口示范基地5万亩,出口注册果园3万亩,通过认证的有机果品基地达到3.53万亩。苹果产量提高了5%以上,优果率达到80%以上,果业增收约1.8亿元。

  三、持续深化果畜结合的几个关键点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洛川在推行果畜结合发展模式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下一步,洛川将继续坚持“果畜结合、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力推进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把50万亩果园与100万头生猪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动有机果业发展。一是坚持企业化运作。重点推广以“整进整出、专业育肥”为特征的正大模式和以“自繁自育、适度规模”为特征的本香模式等企业带农户的生猪养殖模式;支持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在果区建立规模化种猪繁育场和专业育肥场;支持有专业基础的民营企业进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政府应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把产业发展的模式由过去的政府推动农民变为企业带动农民,加速果畜产业结合步伐。二是坚持规模化养殖。立足实际需要,推动以规模仔猪繁育场为龙头,以规模养殖大户为支撑、以村为单位的万头生猪自繁自育养殖模式。具体是村建一个存栏基础母猪600头、年出栏商品仔猪10000头的商品代仔猪繁育场,配套发展50-100个存栏规模50-100头、年出栏100-200头育肥猪的规模养殖户。这样既可保证面积在3000亩左右的果业专业村基本实现一亩苹果3头猪的有机肥源建设标准,可避免分散养猪给农民带来的管理技术、疫病控制等兼业经营风险,实现专业化经营,创造最大效益。三是大力推广沼气建设。充分认识沼气是实现果畜两大产业结合的重要连接,既可解决养殖业源污染问题,提高了牲畜粪便的转化效率和施用效果,为果园提供最为优质的有机肥源,又可让农户享受上清洁的沼气能源。四是推进有机肥深加工。加大自主研发生产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建厂,力争到2015年猪粪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生产生物有机肥和苹果专用多元素有机肥10万吨;沼液及液体有机肥通过管道直接进入果园2万亩。进一步提升养殖产业的产值,又为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肥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