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种养特色 促进农民增收 ——基于城固县两镇四村的调查(第24期)
2012年3月1日
一、城固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汉中市城固县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3.8万,全县耕地57.7万亩,基本农田54.2万亩。从面上情况看: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9元,收入水平高于全市5283元的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3752元,占60.5%;家庭经营收入2106元,占34%,其中农业性收入1759元,占28.4%,非农收入348元,占5.6%;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342元,占5.5%。从点上情况看:农村特色种养业发展好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原公镇郑家坡村是生猪养殖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5898元,农业经营性收入占67.1%,外出务工收入占30.8%;西原村由于2007-2008年柑橘主导产业损失惨重,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在5895元的人均收入中,农业经营性收入仅占29.4%,外出务工收入占62.3%。三河镇由于设施蔬菜、大鲵养殖、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较好,全镇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110元提高到2011年的6181元,家庭经营性收入达75.4%,外出务工收入占21.5%。
二、农业增收:发展特色产业,挖掘增收潜力
城固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耕条件较好,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的条件更好,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盛产柑橘、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传统的粮油种植在解决好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早已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县农业局统计,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4.91亿元,其中猪果菜药茶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因此,要促进农民增收,就要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特色种养业的增收潜力,让特色种养业成为农民持续增长的收入来源。
此次“百乡万户调查”重点走访的四个村立足本村传统和资源优势,种养业特色明显,如郑家坡村的生猪、西原村的柑橘、陈丁村的大棚蔬菜,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下面以郑家坡村和西原村为例,探讨如何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农民增收。
原公镇郑家坡村近70%农户养猪,大部分养1-2头能繁母猪,存栏量达500多头,养殖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以上。这种分散化、小规模养殖模式之所以受欢迎且保持生命力,农民反映了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村里有养猪的传统,以前主要养肥猪,现在主要养母猪,虽然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妇女老人,但养猪技术优势仍在;二是服务。县里、镇里的公共防疫服务到位,养母猪的自然风险小了,就算一旦生病,兽医站的技术员也能尽快上门服务,治疗起来很方便;三是信息。由于有集群效应,家家户户关于疫病、饲料、兽药、仔猪销售等信息能快速共享,加上合作社的带动,销售不是问题;四是政策。利用县里的“沼气池建设生猪养殖示范村”项目支持,实现了猪粪的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五是效益。母猪养殖效益明显好于育肥猪,尤其是去年以来仔猪行情一直不错,每头母猪一年产两窝仔猪,一窝10头,每头卖700多元,扣除1000多元的饲料成本,能净赚1万多元。
城固县号称“张骞故里,神奇橘乡”,柑橘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公镇西原村2007年以前,全村2000多亩耕地几乎全部种的是柑橘,家家户户靠柑橘创收,五口之家年收入两三万,外出打工的很少;而目前有效益的柑橘面积仅仅剩下三四百亩,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工收入占了农民总收入的60%。短短几年时间,西原村的柑橘产业由盛而衰,村支书老尚给我们讲述了村里柑橘产业发展历史,分析了柑橘产业衰败的两大原因:一是由于柑橘种植效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较好,农民为追求单产,增加收入,不仅密植程度过高,而且把不利于排湿的水田也终成了柑橘树,导致柑橘树的病虫害日益严重,抵抗能力减弱,2007年冬天不期而至的低温天气让柑橘树遭受重创,冻死冻伤过半。镇果业站站长章彦丽说,城固是我国柑橘种植最北端的地区,柑橘生长很容易受到冬季低温天气的影响,只有抵抗力强的橘树才能够安全越冬,在适宜柑橘生长的山坡地,2007年的冻害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二是2008年四川广元的大食蝇事件造成当年及第二年柑橘严重滞销,没有客商敢来收购,几分钱一斤都没人要,农民信心进一步受到严重打击,不愿再增加投入,柑橘面积、产量、收益继续下降。虽然去年农民种植柑橘收益有所改善,但在实地走访时,大部分农户对柑橘基本都抱着能收多少是多少的心态,疏于管理,柑橘产业难现曾经的辉煌。另外,由于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枯死橘树的根有一部分还留在地里。县农业局周社成局长谈起2008年的大食蝇事件时仍有些激动。他说,本来城固的柑橘品质优良,远销中亚多个国家,根本不愁销路,但部分媒体对广元大食蝇事件不负责任的报道让城固的柑橘也深受连累,并且连续好几年都缓不过来劲,媒体为吸引眼球不顾农民死活。
郑家坡村、西原村两个例子,一正一反,让我们既认识到了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收的空间,也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发挥特色种养业潜力,促进农民增收,政府要做的:一是要因势利导,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二是要积极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稳定市场预期,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要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尤其是通过针对小农户的技术支持,尽可能降低灾害性天气、疫病导致的大范围损失。
三、非农增收:加强服务,创造增收环境
(一)务工增收需引导
农业容纳劳动力的空间毕竟有限,发展特色种养业既需要较大的投入,而且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城镇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外出务工收入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全县情况看,外出务工收入所占比例过半。在进村入户调研时,除了蔬菜专业村陈丁村外,其他村难得见到年轻人,大部分都是妇女、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孩子。尤其是在西原村,全村劳动力数1440人,2011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1100人,走访的大多数农户都反映,由于柑橘这两年不行了,种地收入连看病、人情都不够,对种地没啥热情,收入主要是靠子女外出打工。
在农民外出打工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以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为主,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分散,包括建筑、厂矿、餐饮、劳务输出等。郑家坡村罗少杰今年45岁,去年在汉中干泥瓦匠,每天200元,总共挣了近3万元,他说今年打算到新疆去打工,因为那里挣钱更多一些。县农业局反映,现在农民外出务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动性增强;二是先培训后转移的观念深入人心;三是日趋技能型和年轻化;四是选择就业更加理性现实。针对这些特点,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就业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利益保障等方式,引导、服务农民外出务工,打造劳务品牌(如“城固技工”、“秦巴茶艺”等),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二)创业增收要扶持
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留守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在增加,返乡创业的农民也在增加。例如郑家坡村的郑振强是生猪屠宰户,帮着农民屠宰生猪,或者直接从肉联厂批发白条猪,然后到镇上的集市销售,每年收入5-6万元,家里的两层小楼装修得很现代;西原村15村民小组组长韩济民因为爱人身体不好无法外出打工,在村里从事玉米、药材收购,一年能赚3万多元;西原村的小王利用从山东打工带回来的资金和经验,在村里建了100亩的蔬菜大棚,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设施蔬菜;陈丁村的老吴承包了一个挖沙厂,盖了三层楼,还买起了越野车。这些创业型农民,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增收,而且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近务工。
调查中发现,创业农民在市场需求把握方面存在不足,在小额贷款方面缺少扶持,在项目信息方面缺乏交流,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水平竞争(如农资店盲目投资低价竞争的问题)。对这些创业的农村“能人”,应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创业技能培训、创业信息交流和发布、小额贷款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力度,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