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进一步提升效率和增进效果——基于城固县两镇四村的调查(第21期)
2012年2月27日
在城固县实地调查过程中,谈及近年来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时,无论基层农业干部,还是普通的农民朋友,都赞不绝口。城固农民朋友评价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时,最喜欢朴实地来一句话“好得很”。作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直接受益者,基层农业干部和农民朋友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也分别畅谈了自己的所思所盼。总的看,大家希望强农惠农补贴水平在持续提高的同时,政策落实要更加注重提升效率、增进效果。
一、补贴政策要加强宣传
在进村入户走访时,发现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都能很好地落实,农民都能通过一卡通足额按时领到补偿,但由于银行在通过一卡通发放补贴时没有明示细项,大多数农户只有总额的概念,而不能区分各项补贴内容。这使得农户无法弄清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补贴的来由,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成为对农民的一种收入性津贴,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方面的引导作用弱化。例如,农民如果不知晓农资综合补贴随着农资价格上涨而增加,就更容易强化“种粮不赚钱”的认识,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降低。良种补贴由于补贴标准偏低加之缺乏宣传,对推广良种并没有明显作用。在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上,个别农户因为不了解政策,买了没法享受购置补贴的农机具。在三合镇余观村调研时,村支书老苏还提出,由于种粮补贴效果对促进生产效果不明显,不如把补贴集中起来搞村里的农田水利建设。因此,在持续提高补贴标准的同时,应加强各项强农惠农补贴的政策宣传,让农民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心里明白,让政策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补贴发放要“五统一”
在走访基层农业干部时,他们都不同程度反映强农惠农补贴次数多、数额小、工作量大,希望能够通过整合,一次性发给农户。城固县原公镇郑家坡村老书记罗德俊给以发放良种补贴为例,给我们算了个账:目前村里每年要分5次分别统计发放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生猪5项良种补贴,每次都需要走统计、制表、复印、张贴几个程序,工作繁重,每次成本要400元,合计要2000元。如果能变5次为一次,既可以降低发放成本,减轻村级财务负担,又可以让农民去一次镇上就可以领取所有补贴。三合镇刘俊杰镇长说,惠农补贴名目繁多,建议按照实际播种面积一次性发放,简化程序。镇里财政所反映惠农补贴发放要提高科学性,应按照实际播种面积来补,但水稻、玉米和小麦、油菜播种季节不同,按当年面积核算难度大。城固县农业局的尚仁杰副局长长期从事惠农补贴发放的组织管理工作,他说,惠农补贴发放可以在坚持“一卡通”政策的前提下,将各类补贴“归一化”,即村里一次统计、镇上一次审核、县农业局一次确认、财政局一次发放、农民用一卡通一次领取,而补贴标准依据上一年的实际播种面积确定,这可以大幅提高补贴发放效率,降低政策实施成本。
三、村级公共服务工作经费要配套
目前各行政村承担着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工作,相应的工作经费支出加重了村级财政负担,基层干部们都希望能给村级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积极性,确保政策落实效果。三合镇余观村支书老苏说,大家对新农合、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保政策很欢迎,村委会完全有热情、有信心把政策落实的工作做好,但挨家挨户统计、收费等工作经费要村里自己解决。作为1100人的村子,每年社保政策的落实需经费1.2-1.5万元,用于笔墨纸张、复印打印和工作人员误工补贴。由于村里基本没有收入来源,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只有2.6万元,连村干部的工资都不够,去年修路还欠着外债,承担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重了村里的负担,村里主要干部只能对自己的误工补贴“打白条”。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
在调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村干部和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机耕路这两项的需求最为迫切,希望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西原村支部书记尚文成说,村里的主要水利设施都是大集体时修的,现在虽然有补贴,但力度太小,尤其是田间渠系渠道建设滞后,虽然县里的规划做到了全覆盖,但争取项目要花时间,去年村里就没争取上。郑家坡村支部书记老罗说,去年争取县里的项目,村里出人工,修了3公里的U型渠,通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现在还差7公里,另外,还有3公里的机耕路要修。“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工作组离开后,罗书记多次给我们打电话,恳请我们一定要帮助多呼吁呼吁。在陈丁村调查时,菜农陈祥骏正在他家的蔬菜大棚里忙着浇水,他说,这两年种菜收益还不错,很感谢国家的政策,如果还要提要求的话,就是希望能把田间的机耕路硬化一下,秋季这里下连阴雨,地里的西红柿运不出来太难了。
五、农民负担要清理彻底
“农民种地都不交税了,怎么还要交水费?”这是在城固县两镇四村入户调查时,农民关于负担问题唯一的疑虑。西原村尚书记给我们解释说,村里是湑惠渠灌区,以前种稻谷多,按900亩的面积收取水费,这些年种水田只剩150亩了,但仍按照900亩来收,农户想不通,有情绪,不愿意出,收不回来的费用就转嫁到集体经济上了。尚书记还说,每年收水费的工作都让干群关系紧张。带着这个问题,调查组找到了汉中市湑惠渠管理局,了解水费征收有关情况。没想到管理局方面也是一肚子委屈,说管理局在职人员加上退休人员,市财政只拨付了134万,职工的工资大部分要靠水费,水费应收360万,实际上只能收到260万,在职人员只能发基本工资。每年收水费都很伤脑筋,收缴难度大,农民意见多。管理局建议,把农田灌溉用水定位成公益性,由国家财政补贴,并迫切希望免征农业水费,对灌区实行预算管理,执行财政供养体系,进一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这36.5元的水费问题,虽然数目不大,但是对农民的心理影响很大,影响了强农惠农政策的整体效果。因此,要尽快找到症结,理顺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彻底清理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