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身感受白河县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第15期)
2012年2月22日
2月22日,赴陕西调查组专程驱车300多公里,深入大山深处的安康市白河县,调查学习白河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经验,切身感受信息化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白河县地处陕南东部,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日晒三天地冒烟,雨过三天光石板”是对白河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全县29.5万亩耕地被分散为20多万块,“薄、陡、瘦、碎”是白河耕地的典型特征。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千家万户的农业技术需求常常逼得农技服务人员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为此,县农业部门以2007年开始实施的全省“信息入村”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服务与应用,2009年被列为陕西省农业信息综合应用示范县,为全省如何提高农业信息综合应用探索路径。白河按照服务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多网合一的思路,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套农业信息综合应用的典型经验,可简要概括为:以“县+镇+村”三级农业信息站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为载体,以“农业110”服务为标志,以农业信息综合运用为目的,兼容卫生、民政、文化、教育、广电、统计、户籍等各方面信息,建立县级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调查组深入茅坪镇枣树村、金花村,与正在接受信息服务的农民进行了交谈,并走访了县农业综合信息中心、县医院远程网络诊疗中心,体验了信息化给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枣树村综合服务中心,村医杨登宝正在通过网络视频与县医院专家通话,旁边坐着一位中年妇女,她前些天得了扁桃体肿大,已经用过药但效果不好,这次赶过来通过村医向县医院专家咨询后续治疗。在枣树村支书办公室,墙上挂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的锦旗,60岁的洪登意书记正在上网寻找劳务输出信息。他说,全村600多亩土地,人均3分地,农民增收要靠外出打工,这几年通过网络联络了不少劳务输出。
在金花村综合服务中心,一位农民正在通过互联网向县农业专家服务团的技术人员咨询黄姜种植问题。站在旁边的大学生村官吴彬告诉我们,这位农民承包了30亩地,第一次种黄姜,经常来通过网络视频面对面向农技员求教。吴彬今年28岁,在村里干信息员已经三年了。农民有生产生活方面的事情过来寻求帮助时,他先了解清楚农民需求,然后帮助农民接通不同的QQ群,让农民与专家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他告诉我们,农民很愿意到这里来,不仅能寻求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帮助,而且可以通过网络与在外地打工的亲人视频聊天,生病时还能咨询县医院的专家。去年,他还通过县里的农业信息网帮助农民卖了三千多斤自酿的甘蔗酒。另外,村里自从有了信息站,农民打印身份证等就不用跑到镇里了。吴彬说:“能为农民做点事感到很充实,就是办一件小事也高兴”。
在白河县人民医院网络医疗中心,我们看到视频里金花村的陈村医正在向江辉聪院长询问两个病例,一个是小儿呕吐,江院长不到三分钟就解决问题;另一个是肝硬化患者,前年得的,江院长经过详细询问后给出服药建议,并对病人反复强调4点注意事项:不能喝酒,不能吃硬的东西,多注意休息,定期化验,如果蛋白有问题一定到医院检查,最后,江院长还给病人留了手机号,用时接近10分钟。在病例咨询结束后,江院长又叮嘱陈村医重点关注肝病患者,并把注意事项认真讲解一遍,同时提醒春季是流行病易发期,对当地的疫情要及时收集上报,做到早发现,早应对。在这个过程中,旁边的医生已经将两个病例登记备案,以便病情跟踪。视频里,患肝病的那位农民对着摄像头不停地鞠躬,真情流露。我们了解到,县医院的网络医疗中心制定了《网络医疗会诊服务流程》、《网络会诊工作制度》、《网络会诊中心值班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每天安排两位医生值班,通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时解答农民的医疗咨询,并视情况联系专科医生进行网络诊疗。县医院开通网络医疗服务以来,开展网络会诊60人次,网络咨询150人次,健康讲座3期,培训村级信息员、卫生员2期160人次。
在县“农业110”指挥中心办公室,3位种植、畜牧及综合类方面的农技人员告诉我们,今天在网上总共接待了16位农民的咨询,有种养技术方面的,也有市场供需方面的。由于现在天气冷,属于种养殖淡季,来问的人少,再过段时间咨询各种技术的农民会多起了。除了网上即时解答外,县农业综合信息中心将收集的信息资料整理后,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农业110”服务车赴现场开展服务。
调查组认为,白河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政府主导,二是一站多能,三是服务农民。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的核心,是发掘并服务于农民真正的需求。通过调查,我们切身感受到,在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公共基础设施差的现实状况下,白河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让农民能够看得见、用得上,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所需,相关经验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