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百乡万户调查——陕西组 > 工作简报

一个村支书的六个建议(第11期)

日期: 2012-03-28 14:21 作者: 来源: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2012年2月17日

  2月17日下午,调查组来到城固县三合镇余观村,在入户前的座谈会上,村支部书记苏开卿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的六个建议。

  一是切实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的一个大部署,农村发展也受到了重视。但目前城乡差别依然很大,农村和城镇在道路建设、用水用电等方面待遇不一样。例如道路建设,城市的国家全出,农村的国家只给一部分,其余的要一事一议,推进难度大。这些方面长期得不到改善的话,城乡差别难以缩小。建议国家在这方面加强投资力度,使农村也能享受“国民待遇”。

  二是重视并解决村干部的待遇问题。现在村干部的误工补贴每月只有600—900元,很多村干部为村里的事情辛苦了几十年,退下来后只能领百十来元的生活补贴,这让他们很心寒,同样都在为国家服务,村干部与其它干部的待遇相差咋就这么大?希望国家对村干部“三险”能按城镇职工的标准办理,使他们老有所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补力度。种地效益低,种粮效益更低,土地养活不了农民。要保证粮食生产,国家必须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补力度。这些年国家出台了许多强农惠农政策,去年,每亩粮食的各种补贴总额达58元,但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稀释了政策的效果。因此,建议在加大直补力度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和哄抬农资价格的行为。

  四是加大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现在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或年久失修问题很普遍。随着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机耕道路的修建越来越迫切和重要,这些问题靠村级和农户是解决不了的。平均算下来,农村的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10万元的项目,村里要配套3-5万,目前主要靠“一事一议”解决,经济状况好的村还能解决一些事情,差一些的村则需要借债完成。希望国家对主要排灌渠系和机耕路的建设力度。

  五是加大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城固给每个村每年只有2.6万元的财政拨款。其中5千多元党报党刊订阅费和1千多元的村级年报费被直接扣留后,村里能拿到的不足2万元,而村里去年的正常开支达6.5万元,这些开支包括村支书、正副村主任、妇女主任、护林员的误工补贴,每人每月600—800元,退职支书和村主任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50元,及少量的办公和接待费用。与此同时,村里承担了新农合、养老保险能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职能,作为1100人的村子,每年需经费1.2-1.5万元,用于笔墨纸张、复印打印和工作人员补贴。由于村里基本没有收入来源,这些支出只能靠向上面要钱,入不敷出时,村主要干部只能对自己的误工补贴“打白条”。

  六是化解村级债务。余观村现有债务18万元,这笔债务是前两年村里为修建水泥路产生的。当时,上面同意支持该村25万元修路,要求修1.5公里,按当时的工程预算,最少要投资43万元,村里只好举债18万完成了这个工程,目前还欠着施工方的工程款。有了这个教训,村里这两年都不敢再主动争取项目了。建议给村里安排项目时不要再要求配套资金,避免村级产生新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