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丁村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之路(第10期)
2012年2月16日
城固县三合镇陈丁村紧邻县城,316国道和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沙质土壤肥沃,蔬菜种植条件十分优越。九十年代以来,全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特别是2009年之后,紧抓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机遇,积极推进大棚蔬菜产业,建成设施蔬菜大棚2600多个,18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4.8%,年产值12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85.71%),有效促进了村民收入的增加。他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激发村民种植热情。陈丁村2006年以前没有蔬菜大棚,农民种菜收益低下。为了发展大棚蔬菜,村委会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到山东寿光、陕西杨陵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增强了建棚的信心。村里还设立设施蔬菜种植大户奖励制度,对大棚面积5亩以上的大户,年终一次性奖励现金500元。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依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大棚生产优势,以“春提前,秋延后”为策略,大力推行“早春洋芋-夏西瓜-秋延西红柿(辣椒)”、“洋芋-生姜”及大棚油桃、椿芽等新型高效种植模式,抢占西北地区早春和晚秋市场缺菜空档,使年平均每亩效益达15000元以上,比普通栽培增收8000多元。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级农业、交通、水利部门的支持,硬化道路2.5公里,建成机井6眼;蔬菜批发市场项目获得了批准,已经完成了4000平米的场地硬化,着力改善蔬菜生产和销售硬件条件。
四是积极发挥合作社作用。2009年成立了“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服务。合作社理事秦成林介绍说,产前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统一购买蔬菜良种,社员一时经济困难时,由合作社垫付种子资金,在收成后适当加价返还;产中遇到技术问题,积极与有关专家和县农技部门人员取得联系,到村里进行现场培训解决;产后,积极开拓市场,组织销售,与兰州、西安、乌鲁木齐、重庆等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直销关系,促进了产品顺畅销售。
当然,陈丁村在发展蔬菜生产中也遇到了很大困难。首先是市场风险。去年受全国蔬菜市场价格下降影响,当地蔬菜价格也比2010年大幅下降,土豆每斤从2元-2.55元下降到0.8-1.6元,西红柿从1.5元下降到0.7元,辣椒从2.4-2.5元下降到1.8元,茄子从1.4元下降到0.7元,菜花从1元下降到0.3-0.5元。第二是自然风险。该村紧临汉江和湑水河,2011年9月,汉江和湑水河水面上涨,形成倒灌,积水无法排出,受淹面积600-700亩,造成经济损失约35万元。由于上述两方面损失,2011年秦成林家年纯收入比上年减少了3万元。
秦成林提出了发展蔬菜生产的三点期盼:一是希望帮助建一个排灌站,在遇到大的涝灾时能保收成;二是帮助完成菜地里还剩下约2公里机耕路的硬化,方便蔬菜成熟时能不受天气影响,顺利运出销售;三是帮助在菜地间接通电源,加高固定水泵,铺设熟料水管到每块地和大棚,方便浇灌,减小劳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