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丰收新希望
安徽农垦所属各农场近年来每年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购买秸秆还田机械和补贴家庭农场实施秸秆还田再利用,到目前全系统已全部实现了作物秸秆还田。图为龙亢农场正在组织机械对小麦秸秆进行二次作业粉碎还田。 鲍广云 李峰 摄
清晨,麦收后的第一场雨如期而至。安徽省阜阳市种粮大户葛浩新一出门,就眯起眼对着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深吸了几下。
看着自己承包的1.36万亩小麦全部颗粒归仓,连日来没怎么睡过囫囵觉的老葛,此刻终于卸下了一大半的紧张和压力:“麦收圆满结束,大伙都高兴得不行。不过夏粮只占全年收益的‘半壁江山’,接下来也不能掉以轻心。现在墒情不错,还得抓紧时间把夏种和夏管搞好。”
田野里机械欢腾,一片忙碌景象。在去往承包地的路上,老葛像“指挥官”一样,给承包地中各个基地的负责人打电话反复叮嘱:“播得晚,出苗就差。趁天好,要抢种。”此时老葛家的播种机正在各个基地上加紧作业,“每台播种机上有3个人,一个机手,一个负责添种子,另一个负责看播种深度、播种机出种是否正常。再加上运种子、化肥等农资的,参与夏种的大概80人左右,比麦收时几百人的‘大队伍’少多了。”
说话间,老葛来到了颍泉区张郢村一块705亩的承包地,这里正在进行试播种。去年开始,儿子葛翔就在这片地里试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两行玉米,两行大豆,循环排列,一亩地能获得两亩收益。不一会儿,安徽农大、四川农大、河南农大的几位专家和学生如约赶到地里,跟老葛一起试验他们特地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设计的新机器。
抢种在紧锣密鼓进行。“早6点开种,晚8点收工,保证一天不少于12小时作业时间,不出6天就能播完。”老葛说,玉米、大豆全部播完后,就到了夏管期。“一年到头没什么闲着的时候,不过每次收获完,又播下新种子,再看着小苗一天天长大,就觉得到处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马路旁,小葛从车上抱下来一挂16米长的鞭炮,和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从路的西边一直摆到田中央。这是民间习俗,有“祭天”之意。“这鞭炮一放,对丰收的期盼就又开始了。”
相关新闻
- 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750.75亿斤! 2020-07-17
- 今年我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增产24.2亿斤 2020-07-16
- 夏粮大规模收获基本结束 收购全面展开 2020-06-29
- 全国夏粮播种已过八成 力促稳产提质 2020-06-22
- 我国夏粮再获丰收 保供给定民心 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