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2013三夏生产 > 三夏动态

头三脚要踢好

日期: 2013-06-05 10:51 作者: 李海涛 李琭璐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6月2日不到凌晨5点,安徽省阜阳市颖泉区种粮大户葛浩新就早早起床了,虽然头天夜里很晚才从麦收现场回到家里,只睡了四个多小时,但他依然像上紧了发条似的精神百倍:先到晒场检查一遍,再召集管理各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开会,确定当天的收割数量和收割机具体下放位置。七点一过,手机就开始接个不停,有时两部电话并用,说的全是和夏收有关的事。

  葛浩新今年50岁,种了1.36万亩地,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周围的人都叫他“老葛”。老葛脸庞黝黑,身材瘦削,笑容质朴,在“龙口夺粮”的当口,进进出出都是一路小跑,嗓子都说得“冒烟”嘶哑了,也不管不顾地依然保持着“高调门”。

  “我现在的时间都是用分秒来计算的。”老葛说,“昨天是大面积开割的第一天,可早上还下了半天雨,为了争取时间,我让机器在地边等着,雨一停,地稍微干干,就让履带式收割机开收。天气预报说7号还有雨,老天爷只给5天时间,所以要争分夺秒地干。”

  “夏收头三脚,一定要踢好。”天气炎热,赶往麦地的路上,老葛边擦汗边说,每年六月份是一年中压力最大的时候,也是最高兴的,如果颗粒归仓,自己将收获1500万斤粮。就这头几天的神经绷得最紧,等大头落地,这心也就踏实了。

  老葛没办法不急,他流转经营的土地分布于颍州区和颍泉区的十来个行政村,目前在地里、晒场和仓库忙活的有三百多号人。为了确保粮食、设备及人员都安全,各方面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他不得不在各个地点间来回奔波。

  在九龙镇叶寨村2600多亩的种植基地,记者见到了现代化的收割场面:七台大型收割机正在加紧作业,由于用的是收割打捆一体机,这边麦子一收,那边麦秸也同时规规矩矩地打好捆了。麦粒从收割机出来直接上传送带,通过传送带直接装车,实现了整个收割过程麦子“不沾土”、“不落地”。

  下午三点多,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在查看“抢收”进度时,来到了老葛的种植基地。在这个关键时期,“抢收抢种”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工作,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要当半个月的“农业书记”、“农业县长”,农口干部和农技人员全部下乡,其他部门也积极配合,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看着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手捧均匀饱满的麦粒,于勇高兴地对老葛说:“眼瞅着到手的庄稼一定要收到。把农业生产链条上最大的利益留给农民,关键在于发展现代农业。”

  阜阳市农业部门预计今年全市夏粮单产、总产有望再创新高,小麦单产每亩可增产至近900斤。而老葛的麦子预计单产可达1200斤,因为质量也好,他的麦子大部分都做种子来卖,每斤价格要比商品粮高出3毛钱。

  产量高售价高,让老葛想不赚钱都难。“种粮出效益,主要靠规模种植和技术支撑。”在老葛看来,扩大经营规模,也意味着可以减少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降本也就是提效。而科技可提升单产和品质,在播种质量、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做足文章,必然能夯实丰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