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调研组:农事不能“想当然”扑下身子“抓活鱼”
桑蚕种养是广东省罗定市连州镇万车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可为每户村民每年“贡献”三四万元的现金收入。农业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第九调研组发现,村里桑树品种较差、桑叶产量不高。从蚕茧收购站老板口中,调研组也得知,受蚕脓病影响,今年产量下滑明显。能不能通过嫁接等方式给桑树换种,同时找些专家为万车村的蚕桑病害开出药方——相同的念头很快闪现在调研组成员脑海中。
“蚕桑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1/3,如果把产量、品质搞上去了,农民收入也会有大幅增加。”调研组组长徐学万说,他们联系了中国农科院蚕业所专家,甚至设想在专家和农民间建立QQ群,实现远程指导和在线交流。然而,调研组成员的热情很快被结结实实地浇上了一盆冷水。原来,嫁接换种、改善品质的思路当地之前也尝试过,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村中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剩下的留守老人和妇女没有办法满足蚕桑产量提高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而对于病虫害问题,当地农技人员给出的答案是,关键在防不在治,只要前期环境消毒做好就行。“解决农村问题决不能想当然。”调研组成员感叹道。
虽然蚕桑产业提升方案目前只能停留在蓝图中,但“公司+乡贤理事会+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却是让调研组成员兴奋不已的一条“活鱼”。乡贤理事会是当地由宗族长老、经济能人、外出乡贤、村干部等具有一定声望的人组成、以亲情和乡情为纽带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在罗定所在的云浮市,已有4521个乡贤理事会落地生根。
9月9日下午,万车村大户村小组办公楼里人声鼎沸。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会在大户村乡贤理事会与调研组之间展开。“乡贤理事会管用吗?怎么用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徐学万抛出了他的疑问。“当然管用了,老板来投资,一大片地中间有一小块村民不愿意流转,政府和村委会怎么说都不管用,又不能强制,由乡贤理事会出面很快就能解决。”一位万车村干部说。不过,在另一位村民眼中,乡贤理事的说服和协调固然重要,但更打动她的是土地流转后收益提高的实在账。“每亩蚕桑地每年租金2500元,加上公司返聘的劳务收入,能有上万元。”这位村民还“拜托”调研组成员多介绍些老板来,“最好把我家里的土地都流转出去。”“公司牵头带动、理事会沟通协调、农户按标准生产的模式已经成为罗定现代农业做强做大的特殊密码。”一旁的罗定市农业局官员接过了话茬。
“乡贤理事会唤醒了当地固有的乡绅力量,是化解基层治理矛盾的‘润滑剂’,更是推动农业要素资源有效整合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发动机’。”例行总结会上,上述观点得到了调研组成员的一致认同。而接下来,他们还将深入农户、企业,继续好好解剖这条“活鱼”。
相关新闻
- 广东省平远县报告发生一起疑似因违规调运输入的非洲猪瘟疫情 2021-01-21
- 百团游 捉鱼王 划龙舟 广东庆祝丰收节活动精彩纷呈 2020-09-24
- 丰收啦!广东早稻生产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实现“三增” 2020-09-23
- 4000万广东农民尽享丰收喜悦 2020-09-23
- 广东早稻总产量增6.2%,超全国早稻平均增幅 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