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察民情 当一回村民 认一群亲戚
五点闹铃一响,驻点在泰州市姜堰区沈高村的农业部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江苏调研组成员们纷纷起床,伴着清凉先到地里去帮村民摘豇豆。
近一个月来,他们基本每天如此,早晨五六点钟起床干活,八点吃早饭,上午整理资料,下午走访农户,或跟基层服务人员交流,再晚点儿,去地里帮忙除草、摘丝瓜。晚饭后大家要交流、总结一天的情况。
沈高村村委会主任张春花告诉记者:“村里来了国家部委的干部,开始都不知道怎么安排,接触两天后,发现他们完全没架子,我就一周给他们布置一次任务,大家都认真对待,现在我是他们的领导,他们是我们的村民。”
调研组组长强少杰被村民亲切地称呼为“强哥”,不是因为强少杰年龄大,而是因为调研组帮村民解决了很多问题。这天早上螃蟹养殖大户沈华东还特意打来感谢电话。原来沈华东因养殖技术不到位,60亩的池塘,每天螃蟹死亡达500只,调研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联系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和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其开出“药方”,经过几天的整治,现在螃蟹死亡数量降低到100只左右。
调研组不仅帮村民解决问题,更倾听到了基层心声:基层农技人员经费不足,收入低,人才青黄不接,从业人员自身业务水平有待提升;村里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年纪轻的也有五六十岁了,年轻一代宁可坐在办公室,拿着两三千元的工资,也不愿意回村里干苦活累活;农民土地情结较深,规模经营存在一定困难,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缺乏。
组员刘伟说,“部委机关的年轻干部大多是出了校门进单位,没有基层经验,将来很有可能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借着这次机会深入到群众中,当一回村民,认了一群农村亲戚。”
沈高村党总支书记丁松华认为,调研组成员都是70、80后,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只有接地气,才能长出好果实。
为期一个月的接地气实践锻炼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调研组一行5人一直吃住在丁克勤大爷家。他们要走了,丁大爷最是不舍,叮嘱道:一定要记得“回家”看看。“新”村民们赶紧抑制住情绪:“欢迎老爷子来北京走亲戚!”
相关新闻
- 『这种感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农业部二0一四年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综述 2014-10-15
- 千余亩地八人种“合作农场”出效益 2014-09-22
- 汇聚农民群众诉求 提升服务“三农”水平——农业部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日... 2013-10-15
- 接地气 察民情 “看似容易,做起来还真难” 2012-08-13
- 深入实践增“底气” 201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