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的农业如何才能成气候
自从8月26日抵达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下欧村至今,农业部机关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第七小组的队员们就一直蹲点在驻点村。日前,记者前往下欧村,与调研组一同下农户、察村情,了解下欧村村民的喜和忧。
由于现在正处于农闲时期,平日里除了实地勘察,调研组成员们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入户访问,和村民们唠唠家常,了解村民们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况。“这次调研我们是带着问题来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下欧村又处于河源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辖域内,我们希望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当地是一个怎样的发展状况。”调研组组长杜伟说。
调研组在调查中发现,下欧村是个典型的空心村,年轻劳动力大多在外打工,在村里务农的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里户均只有1.2亩地,基本上都是种植水稻作为家庭的口粮,靠务农挣钱的人很少。”调研组成员说道。因为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手段,也没有成气候的农业产业,下欧村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几乎是空白的——没有任何合作社、成规模的种养大户,更遑论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
欧伟南是下欧村一名普通村民,他承包了3亩水稻,然而种水稻的收入连支付小孩在县城读书的生活费都不够,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妻子在镇上打工。“种水稻挣不了太多钱,但是不种看着土地抛荒心里也不舒服。”
欧伟南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的村民。在入户访问中,调研组了解到下欧村农业分散种植的原因。“留在村中的老人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种植情结,不愿土地撂荒。虽然知道成规模种植才能致富,但是他们也怕土地流转之后拿不回来了。”杜伟说。
“村民们不愿流转土地,主要还是因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确权工作仍不够完善。”杜伟表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让他们安全放心地用好手中的地,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相关新闻
- 山东调查组:花生地里“读”农事 2014-10-11
- 云南调查组:建新村,钱从哪里来 2014-10-10
- 河北调查组:培训课要对农民的“胃口” 2014-10-09
- 农业部2014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启动 2014-08-28
- “两脚泥的干部,我们欢迎!”——农业部2013年机关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纪实 201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