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 > 2013年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

手上磨出泡 心里农情深

日期: 2013-09-10 14:13 作者: 金慧英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天津市武清区劳动时,农民称一种铁锹为“筒锨”,一锹挖下去会留下深深的半圆立面,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利器。农业部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第一组的到来,犹如“筒锨”一般,不仅接地气,还深入挖掘基层现实中的情况问题和深层矛盾,体民情、深调研、解难题,给武清区农口带来不小的反响,并在所到之处的农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当记者来到武清区梅厂镇灰锅口村驻村点时,农业部实践锻炼活动第一组一行5人刚从菜地里劳动回来。组长罗东的裤子上满是泥土,姜小若的衣服上还粘着喂牲口的草屑,他们5人早晨6点就到菜地里干活了。姜小若说:“原来只知道当农民不容易,真正干起来才体会更深。昨天我们5个人足足干了3个小时,才开垦出8平方米的菜地。我们更了解了农民,更深刻地理解了我们所从事的‘三农’事业。”年轻的董明伸出手来,一周多的生产劳动已经让他的手上磨出了水泡,罗东手臂上有拔草留下的划痕,姜小若的手上脚上被叮了几处大包。董晓丽说:“我是来自部机关服务局的,以前接触农业生产少,通过活动了解了很多,感受到了发展农业产业的不易,我们以后要更加服务好服务‘三农’事业的人们,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干好工作!”

  9月5日早晨六点半,天还下着小雨,大家就来到了灰锅口村金锅生态园劳动。大家冒着雨,不顾玉米秸秆的湿漉,抱起来就往秸秆粉碎机上送。村民王顺利对记者说,“他们刚到时,我们以为上面的领导来看看就走了。没想到每天早晨、晚上都来干活,下雨也干。锄草、喂牲口、开荒、种菜,不怕脏、不怕累,农业部的人干活真是一点都不含糊。”

  一周以来,该小组通过参加支农劳动、驻村调研、听取意见,全面了解灰锅口村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构成、基层组织建设等情况,分析该村从昔日“穷得叮当响”的“灰锅”小村,发展成为生产总值超2亿元、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的“金锅”强村的历程,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有效做法,为推动周边更多村实现共同富裕建言献策。

  实践锻炼活动小组以灰锅口村为阵地,解剖麻雀,结合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开展典型调查,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在全区范围内发放200余份调查问卷。同时,他们深入其他乡村,围绕武清区农业实际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需求,陆续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农业金融政策创新及保险服务等调研活动。

  活动期间,活动组与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民群众、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农业企业等进行深入交流,广泛听取对农业部系统“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建议,确定组内每个成员要结交到一两位农民朋友,联系一名基层干部。罗东说,从目前初步调研的情况看,基层对推动农业生产的实用新技术需求非常迫切,传统的农技推广服务难以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受到土地资源等因素制约,养殖户希望将一些新型实用的疫苗纳入国家补贴范围。就灰锅口村葡萄、蔬菜两个主导产业发展来看,葡萄急需解决品种更新换代、栽培新技术应用、土壤肥料改良、温室保温性能提升等问题;设施蔬菜需要发展全年种植采摘和提升葡萄藤间种植效益。活动组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科研单位对接的机制,由组长罗东牵头联系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郑州果树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所,并提前将有关问题通过电子信函与专家进行沟通,专家们将在下周二到村里来“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