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吴仁宝:“天下第一村”的领路人

日期:2006-01-13 15:49 作者:李丽颖 来源:农民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这里,村民家家有存款,资产最少的人家有一百万,最多的有一千万;村民家家住别墅,面积最小的人家有四百平方米,最多的有六百多平方米;村民家家有轿车,最少的人家有一辆,最多的人家有三辆。这里,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中国最富裕的村庄,位于江苏省江阴市。

  在毛泽东心目中,华西村是希望之地。

  在邓小平心目中,华西村是共富之地。

  在江泽民心目中,华西村是幸福之地。

  在胡锦涛心目中,华西村是不简单之地。

  这个“天下第一村”的“设计师”和领路人,正是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他以50多年的努力践行着一个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责任。

  艰苦奋斗当模范50多年前的华西村,和中国土地上的任何普通村庄一样贫穷落后,吴仁宝和其他穷苦人一样,在土改中分了2.4亩地。像千千万万的翻身农民一样,吴仁宝崇拜土地,更崇拜给了他土地的共产党。吴仁宝从心底就萌发出一种强烈的愿望:不能让成为土地主人的农民再经受贫穷,要让村上的穷兄弟们都富起来!

  1958年,吴仁宝带领群众努力改革耕作技术,使粮食亩产一下子跳到700多斤,比解放前翻了一番。1959年,吴仁宝刚过而立之年。他带领华西人再创佳绩,夺取了农业大丰收。

  1965年,他发动村民订了个发展生产,改变华西面貌的规划,到1972年,全村200户农民全部住进了新盖的瓦房。

  1977年,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吴仁宝思维的聚焦点已定格在“现代化”。1978年,华西工业产值达到69万元。

  1980年,吴仁宝用赚的钱扩大再生产。1981年净赚160万元,1982年净赚180万元……华西人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连战皆捷。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等一座座工厂在华西大地上拔地而起……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人掀去了“七十年代造田”的一页历史,揭开了“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的序幕,开始了由温饱到小康,以至现代化的跨越。

  历史回放到1985年8月19日,南京雨花台前,一位年近花甲的农民,面向纪念碑,缓缓有力地举起右手,拳头直指苍天,誓词声震九霄:

  “苍天在上,大地作证,我华西村的100多名农民代表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决心苦战3年,目标一亿。谁若三心二意,老天不容,百姓不容……”领誓的吴仁宝激动得哭了,他身后的100多位兄弟也泪流满面。当100多位农民兄弟铁拳直指苍穹向先烈盟誓,表明把贫穷还给历史,向富裕进军的心迹时,一场雷阵雨倾落在纪念碑前。

  1988年,吴仁宝率领的这支“农民军”如期完成亿元村的创建目标。华西人又乘胜提出了建成“三亿村”、“五亿村”、“十亿村”、“十五亿村”、“二十亿村”、“三十亿村”、“三十五亿村”等奋斗目标。特别是近几年来,吴仁宝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大手笔发展、规划新华西。吴仁宝认为“真发展是硬道理,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2005年底华西村又传来好消息:全村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与时俱进是先锋

  凡知道吴仁宝和华西村的人,无不惊叹他带领华西人创造的一派辉煌,在荆棘坎坷中开创的中国农民的未来之路———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但在惊叹之余,往往又发出这样的疑问:华西村能不能一直红旗不倒、更红,红得鲜艳有加?也许谜底就在吴仁宝能比别的农村基层干部棋高一筹、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吴仁宝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在挫折中奋起,更敢于在困惑中磨砺自己的思想之剑,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

  吴仁宝认为,华西村要发展就必须吃透国家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吴仁宝说:“不吃透上头,工作没准头;不吃透下头,工作没势头。”为把握好国家的政策,吴仁宝学习了50年,每天都坚持听新闻,读报纸,早晨是听广播,晚上看新闻联播,从不间断,他说对政策的把握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每天工作加上学习的时间达到十二三个小时,而且从没有休息日,50年的时间他干了100年的活。

  吴仁宝用实际行动来证实他的韬略,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让老百姓致富的举措。上世纪90年代,老书记用“华西村”三个字的无形资产,与国内知名企业搞品牌合作,创造了“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的发展奇迹;当不少人对股份合作制这一新生事物议论纷纷,把它看成是对集体经济的冲击时,吴仁宝已经在华西实行了多年的股份合作制。当别人还在争论姓“社”姓“资”时,吴仁宝已经果断地决定,华西可以搞“一村两制”,结果既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又鼓励、支持、引导了个私企业,华西农民的生活又上了一个台阶。进入21世纪,吴仁宝又独创了“一分五统”模式,将周边16个村纳入“大华西”版图。

  和吴仁宝坐在一起,他虽然已是78岁,然而却思维敏捷,理念先进,实在让人赞叹。吴仁宝说:人老观念不能老,追求开拓创新是华西之魂。

  共同富裕树典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在全国率先成为“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别墅村”;90年代,成为中国“第一轿车村”;21世纪第一年又成为中国“第一电脑村”。千百年来,城乡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已被农民吴仁宝用双手填平。这个秀美的村庄,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农民生活的幸福乐园。

  共同富裕,是吴仁宝矢志不渝的追求。作为华西村象征的华西金塔,南大门前竖着一块巨大的标语牌,上面写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只能吃三顿;房子豪华独占鳌头,一人只能占一个床位。”吴仁宝说标语的警示意义在于教育全村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解释说,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自2001年6月以来,华西村以“一分五统”的方式,即华西与新并村之间政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先后将周边的16个村“并”入了华西,目的就是在3年内带动大华西村民50%实现小康、30%实现“中康”、20%实现“大康”。“一分五统”成为大华西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种子”。

  华西村还在宁夏银川和黑龙江肇东建立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如今宁夏华西村已成为“亿元村”,但心底无私的吴仁宝,毅然把这两个村交给当地政府。吴仁宝认为,华西人既然把责任尽到了,就应该让当地人管理,这才是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吴仁宝认为,共同富裕还要“三位一体”:物质上共同富,精神上健康富,时间上长久富。面对富裕起来的华西村,吴仁宝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突出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教育活动,运用“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三个思想宣传教育载体,对全村干部群众开展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变迁史、村厂发展史”的“致富思源”系列教育活动。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而江阴人则说:“江阴的文明从华西开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华西同样辉煌灿烂。

  无私奉献作表率

  华西村398号是吴仁宝的家,三间的普通住宅很不起眼,与华西村华丽的别墅群形成了鲜明对比。来到老书记的房间,地板发出“吱呀”的声音,墙壁因为陈旧已经发黄,室内是最普通的日光灯和电风扇,惟一与众不同的是墙上挂满了吴仁宝与各级领导的合影。

  40年了,吴仁宝一家26口人,无一离开华西村。要求别人做到的,他一家先做到;没人愿做的事,他一家人要带头做。他曾经为了一瓶假酱油,罚儿子“靠边站”3个月。

  “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担任华西村书记40多年来,吴仁宝一直提倡和践行着这一格言。在华西,每天起得最早的是吴仁宝,睡得最晚的也是吴仁宝。上世纪90年代初为吴仁宝开过车的瞿全兴对吴仁宝旺盛的工作精力至今记忆犹新。他介绍说,老书记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就是企业生产现场。每天早上3点多,吴仁宝就要起床到各个企业巡视一遍。并且,老书记坚持为他人着想,考虑到年轻人早上要多睡一会儿,总是一个人悄悄地巡走,直到早上5点多才打电话给瞿全兴,让他开车来接。到了晚上,吴仁宝经常工作到深夜11点多。有了这种敬业精神,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多年来,华西村的所有企业没有一家亏损,现有的50多家企业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多年来,吴仁宝始终坚持做到“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熟悉老书记的村民告诉记者,吴仁宝每月的工资不到1000元,一日三餐尤喜青菜豆腐,上级奖励给他的奖金累计多达5000多万元,他都贡献给了集体。

  从华西村党支部书记退下来的吴仁宝,仍在忙碌。吴仁宝说,当官没有终身制,但是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我确立了一辈子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吴仁宝告诉记者,华西村计划从2006年开始,每年邀请10000名村支书到华西村交流。的确,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更多的像吴仁宝这样的带头人、领路人。

  望着吴仁宝终日匆忙的身影,不禁使人想起“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的古训。这不正是吴仁宝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吗?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