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今年7月,黑龙江省稻田遭 受稻瘟病灾害,有的县市受灾面 积达90%,但该省富锦市的绝大部分稻田却安然无恙,避免直接 经济损失5000万元,这一切都源 于富锦有个麻老师;富锦的农民每晚6点钟,都雷打不动地坐到电视机前,看他们熟悉的麻老师 又有什么种田的新招儿教给他们;在富锦,只要是农民的事儿,麻老师没有不管的,种田找她,致富无门找她,连贷款、告状都找 她。市委书记黄福清说,富锦农民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市委书记,可是一提起麻老师,没有不知道的。麻晶莉是党的十六大代表, 全国先进工作者,现任黑龙江省 富锦市农委副主任、总农艺师、农 技推广中心主任。就是这个“麻老师”,18年来,用自己的热忱、忘我和永不懈怠的精神,带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也赢得了富锦42万人民的信赖。
自己种田,让农民服气。18年前,麻晶莉谢绝了母校的再三挽留,放弃了调到沈阳与丈夫团聚的机会,从八一农垦大学回到了家乡黑龙江省富锦市,成为一名农技推广员。从此,她 就一心扑在了这片黑土地上,把科技的种子播在富锦的沟沟坎坎。如今,尝到科技甜头的富锦农民早已摆脱了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成为懂科技、信科技的新式农民。
眼前的麻晶莉干练斯文,端庄得体,完全是一副知识分子的 样子,这让我们更加好奇,到底是 什么原因,让她放弃大学教师这 样一份体面的职业,放弃大城市 舒适的生活,回到了富锦这个小县城?面对记者的提问,麻晶莉动情地讲起了18年前的事情。
那是1987年,那时候的农民,祖祖辈辈种地收粮都是靠天吃饭的,一年下来仅够温饱。第一次走进农民的西 瓜地,麻晶莉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刨个坑,扔点肥,撒把籽,踢脚土,就算种完了。 眼前的情景给了麻晶莉很大的心理冲击力,她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了4年 农学,掌握了系统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可是她家乡 的父老乡亲,还沿用着落后的耕作方式,一代一代 没有任何变化;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力,他们可能 只需要指导一下,收成上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可是 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
这件事让麻晶莉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农技推 广工作,让农民尝到科学种地的甜头,让富锦几十 万农民从土地里收获更多。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技推广谈何容易。一 些老农望着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穿着整齐的城里人,眼睛里流露出不屑:“年年都这么种,有啥不行 的,种地还能种出花来?”
为了让农民亲眼看见新技术的好处,麻晶莉决定建立示范田,先种给农民看。可是当时没有一户农民愿意在自己的地里搞示范,眼看计划就要落 空,麻晶莉又想了一个办法,对农民作出两项承诺: 一是种植试验由农技推广员自己做;二是如果试验 不成功,一切损失由农技推广中心承担。这样,农民才勉强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他们。麻晶莉选用良种, 建立了第一块西瓜示范田。
这第一把火能不能烧起来,直接关系到农民对她的信心,所以,麻晶莉从一开始就倾注了全部精力。育苗大棚不到1米高,在里面只能蹲着,一蹲就 是一天,什么时候累了饿了,就出 来伸伸腰,啃几口凉馒头,喝口凉 水,又钻进去;夏天田里的大黑蚊 子,穿长袖长裤都能扎透,身上的 包都连成片了,肿得梆梆硬,有的 都感染化脓了,奇痒难耐;每天一 直干到天黑,实在看不见了,才舍 得走,不管刮大风下大雨,骑着车 在15公里的乡路上往返。那时,麻晶莉的爱人还在沈阳,3岁的女儿还在家等着妈妈回来做饭。
农民一开始都坐在旁边看热 闹,看这群没干过农活儿,还对他们“指手画脚”的科技员能闹 出什么笑话来。但是麻晶莉和同 事们的真心实意、吃苦耐劳打动了他们,慢慢地,善良的农民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到试验中来。一个农民诚恳地对麻晶莉 说:“麻老师,你这么干法,我们服了,放心吧,这块地交给你们了,就是试验不成功,我也不会管你要一分钱的。”
终于得到农民兄弟的信任,麻晶莉欣慰地笑了,同时也觉得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以更大的 热情投入到示范田中,白天蹲在 田里,晚上争分夺秒地看书学习。 在她的辛勤耕耘下,当年的 西瓜示范田取得了大丰收,农民 捧着滚圆的大西瓜乐得合不拢 嘴。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麻晶莉的威望一下子建立起来,科技人员成了你争我抢的“香饽饽”。
为了更方便群众,麻晶莉开始在电视上办讲座,从1994年开始,富锦电视台的“科技园地”、 “农业信息”这些栏目成了农民每 天必看的节目,一到晚上6点,农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坐到电 视机前听麻老师告诉他们大豆该打药了,水稻施肥不要过量⋯⋯教农民种田,时机不容错过18年来, 麻晶莉的心和农民紧紧连在了一起,喜之所 喜, 忧之所忧, 天旱和他们一 样盼下雨, 地涝和他们一样盼 晴天, 农民的事儿对麻晶莉来 说就是天大的事儿。
夏天农忙时天亮得早,农民 两三点钟就会下地干活儿,为了 让农民能及时找到她,1992年, 她家中装了电话,每次讲完课, 麻晶莉就会把号码写在黑板上, 留给农民,从此这个号码成为全 市农民的求助热线。
农民有问题常常先给麻老师 打个电话问一下,再下地干活儿, 所以,夏天经常天蒙蒙亮,就有电 话打进来,朴实的农民问候她: “麻老师,你吃过了没?” 那时候,麻晶莉的女儿即将中考,她爱人睡觉又容易惊醒, 为了不影响他们,麻晶莉拿沙发 垫把电话捂着,放在枕头边,自己睡觉也睡不踏实,一听见电话 响马上拿起话筒,最多的一个早晨,她接了18个电话。 对此,她也从来没有一句怨 言,还是一如既往地把农民放在了第一位。
2005年7月,我国东北发生大面积稻瘟病,佳木斯地区也受灾严重,有的地区甚至受灾面积达到90%,而富锦 上报受灾面积只有10%,连市里有关部门都不相 信,你们富锦是不是瞒报啊?
说起这些麻晶莉很自豪,她说,根据今年的农 业气象条件,富锦在春天已经向农民预测过稻瘟病 的发生,农民一般都有准备。7月份稻瘟病严重时 期,麻晶莉更是带着电视台的记者一个村一个村 跑,在电视里拿着病苗讲稻瘟病什么症状,什么原 因,用什么药,怎么用。发病严重地区派专人去讲 课,一车拉着五六个专家,到了一个村就放下一个, 挨个村讲。
因为稻瘟病只能靠预防,而且方法很麻烦,每 墒(公顷)地要喷药2~3次,一个人一天只能喷2墒 地。很多农民就抱有侥幸心理,见天晴了或者自己 的水稻没发病就不喷了,麻晶莉心里又急又气,亲 自跑到田间地头,一家一家苦口婆心地讲。 麻晶莉日光性皮炎很严重,天天这么在烈日里 晒着,脸上长满了疙瘩,连出的汗都是红的,市长还 开玩笑地说:“该给麻大姐买点化妆品了,那脸都成 啥色儿了。”
灾情到处都可能发生,麻晶莉哪里还顾得上脸 是啥色儿,这不,忽然又接到报告,全市药品告急, 麻晶莉又心急火燎地到处联系“脒酰胺”等防稻瘟 病的农药,去佳木斯开会都不忘在后备箱里塞上二三十箱。
在麻晶莉的带领下,富锦上下全体动员,终于 有效地防住了稻瘟病,富锦农民享受了又一个安稳 的丰收季节。_
最幸福的事是农民富裕了这么多年来,麻晶莉带着农民,用科技, 用汗水,从土地里收获了更多果实,她最大的 愿望就是看着农民都富裕起来,看着家乡富锦人人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记者问到她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麻晶 莉笑着告诉我们,她最高兴的是有一天她接 到一个电话,一个农民说:“麻老师,你一年能 挣多少钱?我家今年挣了三四万块钱,我们现 在比你强。”
朴实的农民欣喜地跟麻老师分享自己的 好年成,而麻晶莉,也是由衷地为农民、为自己 所做的工作感到高兴,她说:“富锦的农民只要 不懒,就算跟着别人种,日子也能过得很好。” 在富锦上街基镇万宝村农民关成海家的炕头上,关成海给记者讲起1999年麻晶莉 在他们村推广种植水稻的情景。当时万宝村 的农民都种大豆、玉米,由于地势低洼,农民 为涝所苦,一墒大豆除去成本只能收入三四百块钱。麻晶莉仔细考察了万宝村的地形,提 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以稻治涝,改种大豆为种 水稻。这个想法立刻遭到很多村民的反对,他 们说:咱万宝村1983年种过水稻,一墒地只 能收1吨,都赔了,那些人还活着呢,怎么又 要种水稻。
麻晶莉挨户动员农民,给农民讲新技术, 给农民算账听。最后,关成海和几户农民建立 了水稻示范田。在麻晶莉的细心指导下,采用 大中棚育苗,旱育稀植技术,当年就获得了大 丰收。现在万宝村的水稻一墒地打七八吨很 正常,一斤稻子八毛二,去除不到4000元的 成本,农民一墒地能收入8000多块钱。慢慢 地,村里人都种上了水稻,一年年富了起来。 村里最固执的老头儿隋凤明,开始几年, 谁去劝都要把人骂出来;这几年,看着邻居富 了,也开始种上了水稻,也打了7吨多稻子, 老大爷尝到了甜头儿,今年打算着多包几墒 地来种。
关成海跟着麻晶莉种示范田,成了万宝 村的科技带头人,由于他在村里的威信,2000年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还有长安镇民安村 农民刘俊阳,以前穷,在村里谁都瞧不起,自从 跟着麻老师学习,也成了村里的“大拿”,农民 有问题都去找他,他自己每年种地收入十几 万,盖起了二层小楼还带地下室、带地热的。 富锦农民在麻晶莉的带领下,一个村一 个村富了起来,去年富锦人均年收入3096元,农民已过上粮谷满仓的好日子。
培养更多科技带头人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富锦农民科技种 田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他们需要更多科技带头人,需要就在身边的科技带头人,看到这一 点,麻晶莉暗暗在心里想办法。2003年9月1日,在市领导的支持下,麻晶莉农业技术学院 挂牌成立。
在麻晶莉农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楼前,麻 晶莉兴奋地告诉记者:“光靠农技推广中心的30多个人是不够的,还是要培养农民。这样的 方式培训快,一个村培训一两个,很快就带起来了。”
麻晶莉对学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建校 初期,从选址到建楼,事无巨细,“一点心操不 到都不行,都要崩溃了”。如今,麻晶莉的学院 已经培养了第一批毕业生,他们农忙的时候干活儿,农闲时来上课,一年时间共1250个 学时,每人都有课题,水稻的就找水稻方面的 老师要资料,大豆的就找大豆方面的老师要 资料。农忙回家干活的时候,就一边干活儿一 边结合自己的课题实践,非常实用。 这141名毕业生已经成为各个村的技术 骨干力量,“麻院”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 知识,成为各个村的“能人”。
麻晶莉笑着给我们讲了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天,一个农资商店负责人对她说:“麻老 师啊,你这么教学生,我们工作还怎么做?”原 来,一个“麻院”学员拿着一袋玉米种子来找 他们,说:“你们卖的是假种子。”商家很气愤: “我们卖的怎么会是假种子呢!”学员说:“你 们的产品说明上标准度标为96%, 但是经过我的研究测量,标准度只有95%。”商家找了 专家去测量,果然只有95%,结果8亩地赔了3000块钱。麻晶莉骄傲地说:“虽然这个学员 也是较真儿,但也是有了这个科研水平才能 较这个真儿。”“现在在富锦,‘麻院’赶上黄埔 军校了,一出去就说我是‘麻院’一班毕业生, 我是‘麻院’二班毕业生。”
在毕业典礼上,麻晶莉动情地说:“你们 是富锦农业科技的星星之火,撒出去之后,希 望你们能形成燎原之势。到那时,富锦的农业 科技水平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母爱深厚,但给予却少得可怜麻晶莉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能够分给家人的太少太少了。尽管她很想做一个好 妻子,好母亲,可是在农民兄弟和家人中间, 她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农民兄弟。她也的确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的一片赤诚不但感动了几十万富锦农民,也感动了她的家人。10月19日晚上, 记者被邀请到麻晶莉家中,在这里,见到了她的爱人殷文军、女儿 殷跃和弟媳付宝香。
这是一个干净整洁, 布置得很温馨的家,靠墙的大鱼缸里,两条金龙鱼悠然自得 地游来游去,麻晶莉介绍说,因为她老是不 在家,爱人为了打发时间,就养了两条鱼来做伴。
麻晶莉的爱人殷文军当年也跟着她放弃了当将军的梦想,从沈阳炮兵学院转业回到了富锦。对麻晶莉的工作,殷文军非常体谅, 他说:“以前也不理解,你们不下乡农民就不 种地了?后来看到农民对她那么尊重,让我更 尊重她了。我家也是农村的,对农村很有感 情,看她那么辛苦,从内心里支持她。” 已经晚上8点多了,女儿殷跃还没有放 学。女儿现在正在高三复读,提起这件事,麻 晶莉眼含热泪:“我女儿就是被我耽误的,我 没有照顾好她的身体。”
殷跃一直学习很好,中考时考了全富锦市的14名。高中以后,麻晶莉和爱人的工作 都很忙,实在顾不过来,就把女儿送到佳木斯 市的中学住校。殷跃一直身体不好,高中3年,一个人在外没人照顾,更是三天两头感冒打针。就因为身体不好,人人都以为能考个好 学校的殷跃,今年意外落榜了。 这件事对麻晶莉触动很大,她想想就觉 得欠孩子的太多了。
女儿很懂事,跟她提过的惟一一个“非 分”要求是在佳木斯上学时,给她打电话说: “妈妈我病了,特别想回家, 你能不能来接 我。”麻晶莉说:“妈妈现在很忙,你自己找个 医院打一针,然后坐客车回来好吗?”女儿说: “你的车不是市里给你的专车吗?自己家人就 不能用一回? 女儿可是第一次求你啊”。麻晶 莉心里难受极了,可是她还是说:“妈妈也特 别想你马上回家,可是妈妈的车现在要下乡工作,确实去不了。”就这样,才15岁的殷跃 拖着发烧的身体,坐了100多公里长途车回来,又自己去找了个诊所打针。
后来,知道妈妈忙,殷跃干脆每次回来前 想吃点什么都给她舅妈打电话。殷跃的舅妈 就是麻晶莉的弟媳付宝香,这些年,爸爸妈妈 工作忙,殷跃一直跟着舅妈。
然而舅妈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妈妈,殷跃一直处在母爱的饥渴中。一次付宝香看见天热了,殷跃还穿着棉鞋,就问她,该换单鞋 了,舅妈陪你去买吧。殷跃摇摇头说:“我妈 好不容易答应一次要带我上街,我要等着她!”结果那次,等了很久,也没等来妈妈有 空儿的一天。
还有一次,殷跃偷偷对舅妈说:“舅妈, 告诉你一个秘密, 我有一件最幸福的事,妈 妈有时回来晚了,以为我睡着了,就钻到我 被窝里搂我一会儿,我一动也不敢动,怕她 知道我醒了,她不想影响我睡觉就走了。”又 说:“我装得可像了,她到现在都不知道,你可别告诉她。”听得舅妈难受极了,跟麻晶莉姐俩对着抹眼泪,可是麻晶莉实在太忙了,在她心里不但装着女儿,还装着富锦几十万农民兄弟,能分出来给女儿的时间太少太少了。麻晶莉连挚爱的家人都难以顾及,自己就更顾不过来了。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麻晶莉的健康出现了问题。在一次体检中,她被查出子宫肌瘤,这本来不是什么大病,早做手术切除就没事了。可是,麻晶莉一拖再拖,播种、秋收的时候忙着一个村一个村地跑,指导农民,冬闲的时候,她又忙着下乡办讲座。总想过一段时间,闲了再说,可是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就这样拖延下来。
后来,在病情严重的五六个月里,肌瘤压迫血管导致下肢浮肿,因为血流不畅,有时候忽悠一下,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即使这样,麻晶莉只字不提自己的病情,还是忙活着下乡,讲课,办科技大赛。那些坐在底下眼巴巴听课的农民,丝毫不知道他们的麻老师,此刻正遭受着病情的折磨。
2003年3月,麻晶莉终于撑不住了,住进了佳木斯的医院准备做手术。然而,大夫的诊断让全家人的心沉了下去,因拖得太久,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现在只能做子宫切除。大夫责问麻晶莉的爱人:“你这个丈夫怎么当的,怎么这么晚才送来!”爱人无言以对,躲在走廊里偷偷地流下泪来。
这件事全家人一直瞒着麻晶莉的母亲,怕老人家担心,但是老人还是知道了,70多岁的老母亲顿时泪流满面。
做完手术,麻晶莉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手机呢? ”大家要她把手机关了,她说什么也不让,说是怕冷了农民的心。就这样,在病床上,不知情的农民还在请教麻老师问题,而他们的麻老师,也还在耐心地讲解着。
手术后需要住院30天,可是麻晶莉在病床上怎么也躺不住,第7天硬是出院了,第13天,又出现在农民的地里,痛得走路都不敢直腰,就迈着小步走。手术8个创伤面,根本没有愈合,没几天,伤口就开始发炎,她晚上在家输液,白天仍然去上班。到拆线的时候,大夫都不敢全拆,先隔一个拆一个,怕伤口裂开。
一些男同事说起来都觉得不忍心,推广中心副主任高振武说了句:“这是铁人啊!”18年来。麻晶莉就是这样把农民兄弟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忠实地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每当有人问她:“麻晶莉,你年纪都这么大了,这么拼命,究竟图个啥? ”她总是回答:“我麻晶莉不图别的,就图能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兄弟办点实事。”这就是麻晶莉,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