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这辈子我注定离不开青藏”—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优秀共产党员郑绵平

日期:2005-09-02 11:13 作者:买天 来源:农民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他71岁,常年奔走于广袤的青藏高原上,在星罗棋布的盐湖边,时常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优秀共产党员郑绵平。他致力于盐湖综合资源研究近50年之久,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他所倡导的“盐湖农业”已为国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魔鬼地带”寻宝

  1956年,郑绵平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仅4天的他就作为盐湖普查组的成员奔赴青海柴达木盆地。经过对察尔汗等盐湖近一年的考察,郑绵平不仅发现那些环境恶劣的盐湖地区其实是个大宝库,同时也尝到了做地质科研工作的愉悦。从此,他便与盐湖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绵平对盐湖的研究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虽然家在北京,可他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给了青藏高原,用盐湖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贾沁贤的话说,他是“为盐湖而生的”,是“拼命三郎”,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哪怕一次普通的感冒,也可能让你永远地留在高原。但郑绵平却始终奉行:科学发现没有捷径可走,惟有勤奋。

  1956—1957年他参与发现、评价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青海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为缓解我国急缺钾肥做出了贡献。上世纪70年代郑绵平预测罗布泊会有钾盐,但预见必须证实。1989年他三次率队赴罗布泊考察。那是个令人谈之色变的“魔鬼地带”。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后,他们终于到达罗布泊中心,经过取样分析,预见得到了证实,首次发现了钾盐矿物。这是地质学家第一次进入罗布泊腹地。

  “用斗量金的金湖”浮出水面

  在对郑绵平的评价中,“最早发现”、“首次论证”、“第一个创立”⋯⋯一组组闪光的字眼,都是他在常年盐湖研究领域中的生动写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经近50年的不懈积累,他通过对地质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比较研究,将地球盐湖研究中的基本过程与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过程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了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盐湖学。

  80年代,他两度率队到西藏扎布耶湖考察,在湖中发现了天然碳酸锂。经推算,扎布耶湖蕴藏的锂、钾等矿产总价值在1500亿元以上,被称为是一个“用斗量金的金湖”。为开发扎布耶盐湖,郑绵平最终实现了廉价提锂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我国重新占领国际锂盐市场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大胆提出“盐湖农业”新概念

  郑绵平的思维审视点,紧随国家经济建设实践的指向,他坚持地质科研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着力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专利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走出了一条从勘探到开发再到市场化的成功之路。

  通过对众多盐湖的考察,郑绵平大胆提出了“盐湖农业”的新概念。他建议以卤虫和盐藻、螺旋藻作原料,发展我国水产业和其他食品业。现在,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都把盐湖农业列入到发展规划中,以带动更多农民从事盐湖农业。在郑绵平的努力下,扎布耶提锂项目现已成为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并已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改变了我国目前锂盐大量进口的局面。

  多年来,郑绵平多次带队到藏北无人区进行科考,究竟有多少次高原之行,他都记不清了,他只知道“这辈子我注定离不开青藏”,“离不开我深爱着的盐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