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2005年4月18日,在北京市房山区殡仪馆里,短短的两个小时内,1000多人表情凝重地从他身边走过,只为最后再一次看上他一眼。
殡仪馆内水泄不通,外面更是排起了2公里长的车队……所有的人都为的是给庞江———一个农民的好儿子送别。
庞江,1952年生于房山区焦各庄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曾先后在房山区的崇各庄乡、官道乡以及农村工作部、水利局、经管站工作。他的生命源于农村,他的生命也全部奉献给了农民。直到2005年4月14日在房山区经管站办公室因劳累过度逝世的那一刻,他眼前摆放的仍是关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调研报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复垦后要归还农民”
1985年,庞江出任原官道乡党委书记。自20世纪70年代起,官道乡大规模兴办砖厂,常年挖土,大片农田变成了大坑。对此,庞江明确表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复垦后要归还农民。”他连夜召开乡村干部会议,制定了迅速复耕土地的具体方案,狠抓落实。结果,全乡有3000余亩坑洼地复耕了。
当时,每到三夏,庞江总是出现在田间地头,和老农并肩劳动,收割、打场、播种,样样在行。遇到阴雨、干旱,他带领老农昼夜抢收抢种……妻子回忆说:“一到夏忙,天没亮,他已是人去床空,夜深了,仍不见他的踪影。”
在这里为官七年的庞江,离开官道时,为乡里留下300多万元资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为百姓办事,要任劳任怨”1993年初,庞江到区水利局任副局长。春节刚过,他就接到任务———任十渡橡胶坝二期工程工地现场总指挥。这是京郊第一座橡胶坝。
当地部分群众对修坝不理解,要求赔偿修坝导流影响发电造成的损失。面对这种情况,工人们情绪出现波动:抛家舍业来到这里,没日没夜地干,还要受气。老庞听后说:“为百姓办事,要任劳任怨,群众迟早会理解的。”
当年“五一”前,橡胶坝如期完工,庞江交出满意的答卷。剪彩那天,刚强的庞江哭了,和摸爬滚打的工人们抱在了一起。
第二年春节刚过,庞江又接了修建六渡橡胶坝的任务。工期就是命令!天寒地冻,老庞指挥施工队施工,还东奔西走筹集资金。至于沙子、石子,他带领大家动手,就地取材。
1994年5月31日,六渡橡胶坝主体全部完成,比设计进度提前两个月蓄水。正是有了这两座橡胶坝拦蓄形成宽阔的水面,给当地招商引资、建设核心景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0年间,十渡旅游收入连年增加,当地农民收入80%来自旅游。
“维护群众利益,是我坚定不移的追求”
1995年,庞江到区经管站任站长,在职工大会上,他提出了“牌子不硬作风硬,经费不足干劲足”的口号,激励大家全身心投入农村改革之中。
庞江在日记中写道:“维护群众利益,是我坚定不移的追求。”他坚持深入基层,结合农村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思路和举措。
2003年底,全区开始土地确权。为完成好这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任务,庞江率领全站人员从摸底调查、起草文件、人员培训到基层业务指导、接待信访,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对拖欠、截留、挪用土地征占款做了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并在《土地征占制度创新与保障农民利益》调研报告中提出,改变征占土地方式,完善土地补偿机制,加强补偿收入管理。
过去,供电部门收电费查村里的总表,按总表收费;村里电工查分表,按分表收费,总表和分表之间的电损由村集体负担,集体没钱的还要转嫁给农民。全区每年用于补偿电损的费用高达200万元。庞江反映了这一问题后,有人说电损没几个钱,可庞江的反驳掷地有声:老百姓的血汗钱,一分钱值千金。后来,有关部门决定收电费要抄表数到户,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2001年,经管站结对帮扶北直河村,这是个贫穷落后村。
忆起当年的情景,北直河村原支书解有金说,结为帮扶对子没几天,庞站长就派人将6只优质绒山羊种羊送到村,帮助发展绒山羊养殖。仅两年,全村绒山羊良种羊发展到600多只,羊绒价格提高1倍多,15户村民走上“发羊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