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个融合”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作为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县,金堂县聚焦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民增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以构建农业产业生态圈创新产业链为引领,以产业融合、要素融合、社会融合、生态融合为抓手,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塑造生产生活消费新场景,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丘区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2019年,荣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一、产业融合注动能,提升产业生态圈层次能级。一是创新产业功能区规划管理机制。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思路,加快金堂食用菌产业园规划建设,制定117.35平方公里的《金堂食用菌产业园功能区总体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完成605亩基地场平和5万平米标准厂房设计,获评成都市四星级产业园。探索“区镇合一”机制,推动食用菌产业园管委会与竹篙镇政府合署办公,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依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形成“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发展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委托代耕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建成市级农业产业园区2个。以食用菌、油橄榄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绘制“两图一表”,加快“生态菌乡”“天府橄榄谷”等农业品牌建设,栽培食用菌5.4亿袋,栽植油橄榄6.34万亩。三是创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提升乡村创新创意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促进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区域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业新经济产业体系。以竹篙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为载体,建立集育种、栽植、加工、销售、科研、观光、餐饮于一体的食用菌、油橄榄全产业链,荣获“中国林业产业(油橄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称号。建立“园区+景点+产业”农旅融合模式,推出“春赏花、夏亲水、秋养生、冬美食”特色生态旅游,荣获“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
二、要素融合强支撑,增强产业生态圈承载能力。一是提升农村金融支持质效,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风险基金,搭建“农贷通”县、镇、村三级平台,建成16个镇级、148个村级“三合一”服务中心(站),入驻金融机构14家。与农业银行、邮政银行、汇金村镇银行合作推出“惠农e贷”“E捷贷”“汇金果”等金融产品,目前累计投放1亿余元贷款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惠及菌农100余户;开展涉农担保140笔、5.36亿元。二是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修建租赁住房,纾解“地该怎么用”的困扰。探索“政府主导、集体自愿、合作共赢”的开发机制、“入股+保底分红”的经营机制、“群众全程参与、政府跟踪督导”的合作机制,推动形成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住房保障新模式,增加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收入。目前选址白果街道文武宫社区,用地面积27.7亩,建设方案已报市级相关部门审查批准。三是激活人才吸附内生动力,走出“人才留不住”的困境。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引导资本下乡,带动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先进理念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目前,全县已建农业双创基地1904个,聚集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创业主体近2万人,创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基地2个,带动农户就地就近就业近10万人。
三、社会融合惠民生,优化产业生态圈服务功能。一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级。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镇(街道)、社区区域、村(社区)、驻区单位、居民小区”五级组织体系,健全“天府之家”社区综合体、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三级组织阵地,实现党建工作、党员服务全覆盖。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模式,探索形成“诉源五治”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入选全国“2019民生示范工程”。二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实现普惠共享。推进农村医疗服务全覆盖,持续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县在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6.43%。实施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一中心、多站点、重巡访”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老年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强化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以“班级均衡”为突破口,实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综合改革,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三是做优乡村文化供给,厚植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文明创建,制定《金堂县2019-2020年乡风塑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成功创建市级文明镇5个、市级文明村(标兵)12个、市级文明社区(标兵)5个。培育乡村文化品牌,深度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农耕、孝善、乡贤文化,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四、生态融合美乡村,彰显产业生态圈生态价值。一是聚焦环境提升,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制定《金堂县特色镇(街区)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2019年行动计划》,打造市级特色镇3个、川西林盘29个,形成特色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互为支撑的“全国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地”。大力开展环境提升行动,制定《金堂县“美丽蓉城·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9—2020年)》,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5.4万余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乡村聚落形态差、秩序乱的状况得到改善。二聚力生态治理,持续攻坚“三大战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各镇(街道)实现环保机构全覆盖。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设立政策法规、有奖举报等专栏,向广大群众宣传环保知识,提升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晓度、关注度和认可度。2019年,被生态环境部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称号。三是聚合林权改革,实现生态价值多元转化。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加快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推进以油橄榄为主、三产融合的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转换。建成油橄榄基地5.91万亩、核桃基地7万亩、花卉苗木基地3万亩,打造国内首个以橄榄命名的特色小镇—淮口龚家山橄榄小镇,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