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聚焦动能转换 聚力融合发展 打造农村创业创新高地
聚焦动能转换 聚力融合发展
打造农村创业创新高地
(2018年3月8日)
山东省新泰市农业局 刘建才
新泰地处鲁中腹地、泰山东麓,区域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2.8万,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汇地,泰山和沂蒙山脉的交汇地,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最美丽县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等荣誉称号,成功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36位。
近年来,山东省新泰市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被列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为契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动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工作中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以光伏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为重点,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扶贫农业、产城融合农业协同发展的“3+6”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的“新六产”,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效益“三生共赢”。去年5月5日-6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培训班在我市隆重举办,农村产业融合的“新泰路径”得到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一、培育新型主体,强化农村“双创”根本支撑
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集中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综合体建设,打造种养加、产供销联动发展,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合作社、市场“五位一体”的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做强投资主体。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制定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奖励办法,鼓励优质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依托工商资本的资金、技术、理念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优势,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格局。全市累计引进工商资本87亿元,建成泰茶“良心谷”、羊流牡丹园、长兴三产融合示范园等现代农业综合体92个,山东泰茶“良心谷”生态示范园、山东众客食品产业园、山东长兴现代农业创新园、山东惠美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山东奎凤生态农业示范园、山东谷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6家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目录。借助投资大户和农业园区建设,推行产业园区与农村新型社区“两区同建”模式,规划建设了众客食品产业城、石莱茶禅小镇、龙廷乡村旅游小镇、刘杜“甜红子”山楂小镇等特色小镇,让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融,我市西张庄镇、石莱镇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特色小镇。
二是做大经营主体。实施农业龙头企业递进培养工程,培育引进补链强链的高端农业精深加工项目,提升龙头企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能力,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9家。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不动摇,实施“千户家庭农场”发展计划,引导农民从无到有发展家庭农场1849家,每年培训新型农民20万人次以上。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基地、联结企业和市场的纽带作用,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农机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25家,带动26万农户增收致富。
三是做优服务主体。突出为农服务主题,以供销、邮政、超市、物流为基础,培育农资经销企业、农机服务队、三农综合服务中心、农业超市等多元主体,通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对接,创新提供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大田托管、统防统治、冷链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建成“三农”综合服务中心18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9.5%,三分之二的现代农业园区、三分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知名大型超市开展合作,鲜活农产品直采比例达到30%,“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市场”等链式经营格局更趋完善。
二、聚力融合发展,集聚农村“双创”资源要素
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制定《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纳入市级层面倾力推动。
一是规划先行。从优化调整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入手,精心编制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茶叶、中药材、桑蚕等专项规划,确立了“生活+”北部休闲观光、“生产+”中西部设施蔬菜、“生态+”东南部绿色生态三条产业带,进一步优化农业功能布局;以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编制8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及12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等规划,构筑“一带十区百园千社”发展格局。
二是政策引领。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投向融合型经营主体、高效农业项目,并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优先列入申报范围,每年向上争取涉农资金5亿多元;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向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每年实施农业重点项目近80个,惠及农民1.2万户。实施镇域特色亮点培育行动,引导各乡镇街道聚焦1-2个主导产业聚力突破,在村居分层成立“20村集团”和林果、蔬菜、特色种植、畜牧养殖、集市商贸及工矿企业驻地村等6个类型的发展协会,形成了错位发展、特色提升格局。
三是改革推动。成立市镇村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在山东省率先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化、土地承包股权化、农民住宅产权化、林权水权民营化、土地托管市场化“五化”改革,深化农村供销社、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等各项改革,推行订单融资、林权抵押等涉农金融服务模式,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5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6%,“5+5”造林模式和经营方式在全省推广。
四是科技带动。坚持以科技兴农富农,依托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设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催生“一个产业一个孵化器”、“一个园区一个特色品牌”。山东长兴农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担任技术顾问,并发起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养科技人才。全市返乡创业创新大学生、农民工人数达到5031人。
三、创新多元业态,激活农村“双创”动力源泉
聚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共生,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一是农业+光伏。抓住我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光伏“领跑者”计划的机遇,依托200万千瓦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建设光伏电站30座、农业大棚8万亩,同步规划建设3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采取“光伏+沉陷区+农业”模式,打造全国首个采用农光互补模式的集光伏发电、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科研教培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融合链。示范基地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年收入过百亿、税收过十亿的采煤沉陷区农光互补新样板。
二是农业+电商。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山东省首创“买卖提”农村电商模式,“线上”成立“杞农优选”展示平台、“杞农云商”分销平台,对接京东、顺丰优选等知名电商;“线下”建立农产品电商物流园、市级配送中心和村级服务站三级实体,对接100余家合作社、农业园区,全市建成电商平台36家,发展骨干电商企业107家、农村电商服务站932家,每年举办“中国·新泰樱桃节”、“中国·新泰O2O购物节”,加快“买新泰卖全国、到新泰买全球”。山东新易泰“杞农云商”推出精包装特色农产品近300种,年销量600万斤、销售收入1.2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5000多元。
三是农业+旅游。发挥我市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古村落等资源优势,深入发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培育发展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生态旅游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全市建成掌平洼、上豹峪等特色景观旅游村27个,农家乐、林家乐260余家;积极开发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创意农产品,以“新甫之柏”侧柏文化为主题的盆景产业发展迅猛,“鲁新派”盆景闻名海内外。
四是农业+扶贫。创新“特色产业+扶贫”、“电子商务+扶贫”融合路径,实施产业融合项目875个,让贫困户在融入农业产业链中带动增收链,年内实现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山东泰茶“良心谷”产业生态示范园采取吸纳贫困户务工、返租茶园等方式,结对帮扶周边3个乡镇9个村22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四、提升供给质量,夯实农村“双创”市场保障
本着从餐桌向田间逆向发展的思路,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着力打造精致农业,形成农产品比较优势。
一是特色化发展。实施传统产业有中生优、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双生”战略,大力培育“名优特新”经济作物,加快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引进发展有机茶、油用牡丹、红龙果等名优农产品,培植特色农业新优势。全市特色农业园区连片经营面积达到10.8万亩,建成林果、畜牧、蔬菜等特色专业村223个,我市掌平洼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是品牌化经营。推行“品牌+基地”发展模式,把名优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大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全市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340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个,培育山东著名商标6个,发展新泰芹菜、楼德煎饼等特色品牌70余个,泰茶有机茶获得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中国等五方有机认证,“北方玉芽”牌白茶获国际金奖。
三是标准化生产。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合作关系,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推行农产品基地准出和追溯制度,全市有16家农业产品纳入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安装视频监管设备,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3.35万亩、占耕地的59.8%,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畜禽粪便、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89.88%,我市被评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