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农村创业创新信息网 > 优秀人物

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典型案例——王茂均

日期: 2020-03-16 08:48 作者: 魏永贤 华荣艳 来源:西部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安康旬阳酒哥放弃年薪50万职业经理工作,返乡创业酿拐枣酒 

  安康旬阳县城关镇龙头村,46岁的王茂均把以前的老供销社改造成了他的酿酒坊,一个个直径1.6米的大木桶里,拐枣正在发酵,他把家乡最有优势的农产品拐枣酿成了酒。2015年拿到了全国第一张拐枣酒工业生产许可证,并让拐枣酒成了陕西非遗,当地老乡喜欢叫他“拐枣王”、“酒哥”。 

  王茂均把高山上养的土猪熏成腊肉。王茂均大学毕业后,就去浙江绍兴,在绍兴一家医疗企业工作5年,从文员做到副总。看着绍兴的轻纺产业很厉害,王茂均便跳槽到轻纺企业专做外贸生意,年薪五六十万元,做完一单生意,王茂均就坐在河边钓鱼,日子过得很轻松。王茂均说:“邻居看到我钓鱼,就和我的绍兴老婆说,你老公这样闲着也不是个事,得找点事做做。我老婆听后只点头,也不解释,我老婆知道我挣钱呢。” 

  2011年,王茂均带着爱人和两个女儿回旬阳老家过年,年前的一天他独自一人爬山,当他走近山上一户农家时,眼前的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一位老人倒在家门口,已经去世了有好几天。“儿女们都出去打工去了,像这样独自在家的老人在我们这里有很多,我们能不能不出去,靠山吃山?” 王茂均决定在家乡干点啥。王茂均和爱人商量自己不想再去绍兴挣大钱了,要留在老家。爱人开始不同意,但后来还是答应了。 

  旬阳有拐枣,品质和数量全国第一,旬阳老乡有烧拐枣酒的传统,可只是自己喝。辞高薪,过起两地分居生活的王茂均要在拐枣上做一篇大文章。怎样发展拐枣产业并为自己的拐枣酒提供好原料,让农民受益?拐枣酒的研发、包装和生产许可证怎么办理?拐枣酒如何走出旬阳?看似简单,实则异常艰难的三件事,王茂均用了三年时间,投入500万元才有了眉目。 

  

 

  王茂均爱喝酒,被人称为酒哥。王茂均说:“在我的老家小孩是不能上桌的,但我奶奶在我6岁的时候就叫我上桌陪客人喝酒。上中学时,每周回家用塑料桶提10来斤酒,藏在床底下,肚子饿了喝几口,也被同学偷喝过。在绍兴一顿喝过5斤黄酒。” 

    

  在旬阳山村,祖祖辈辈都用这样的木甑子烧酒。几年前央视到他的拐枣主题生态观光农业园拍片,王茂均搭建了这个烤酒的土灶。 

  王茂均在家乡流转土地,种了1000多亩拐枣,这些拐枣树是2016年种的,去年已开始少量挂果。王茂均把这片种满拐枣树的山叫万寿山。拐枣又叫鸡爪子、万寿果。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到一个偏僻的农村,一位善良的老大爷拿出一把鸡爪子,要乾隆品尝。乾隆一尝,果然味道香甜,而且身上充满力气,随口说道:“这么好的果子怎么叫鸡爪子,应该叫万寿果才是。”王茂均还带动周边百姓种植拐枣5000亩。 

  种拐枣树、酿酒,做一个泥土味浓浓的职业农民成了王茂均最幸福的事,在旬阳一个叫万寿山的地方,使劲的折腾让王茂均成长为一个血性汉子,让在外打工的老乡重新回到大山,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成为王茂均最朴实的梦想。王茂均要把他的万寿山打造成拐枣主题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