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典型案例——王波
返乡创业青年王波和他鼓捣的“坑烤”
说起来,“坑烤”在东北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旧时东北农村就有用灶坑或者在田间地头挖坑熏烤食物的传统习俗,在农村长大的人都有吃灶坑里烤出来地瓜、苞米、土豆一类食物的记忆。但要把它堂而皇之地发展成一项小产业,真还没几个人干。集安返乡创业青年王波就瞅准了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正了八经地把它当个事来办。
王波家住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2019年才28岁。这个小伙子曾在省城打拼过若干年,因为老人身体不太好,这个孝顺的小伙前年回到了村里。大城市生活的经历,让他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和省城相比,山沟沟里虽说闭塞,但不妨碍他琢磨事情。这两年,随着集安全域旅游的发展,以往宁静的小村子变得热闹了起来,王波想起自己小时候吃过的各种烘烤食品,又借鉴了其他地区的类似手法,鼓捣来鼓捣去,还真让他把“坑烤”给鼓捣明白了。
既然把它当做一种美食来做,王波当然不能用黄泥裹上带毛鸡烘烤的手段,但原生态的味道还必须保留。他和家人一起动手,砌上了两座窑,用类似烧砖瓦的方式来烘烤食物。用这种方法,可以烤肉、烤鸡、烤鱼,当然,薯类食品也是可以的。坑烤源于灶坑,但它真不是坑,吃回坑烤,绝不会掉坑里。
坑烤,说来也简单。肉切成大块,刷上油料,包上锡纸入窑烘烤就行(地瓜、土豆可以免刷油料,排骨可以不包锡纸),但是王波用的油料是自己配的,除了食用油外,他还特别添加了当地出产的蜂蜜,这样可以获得更清香的味道。
街头吃烧烤,不免烟熏火燎,既不卫生还容易致癌,所以总有些人对烧烤望而却步。但是,吃坑烤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因为绝大多数食材都包裹在锡纸里,而热源来自用炭火烧热的石块和砖头,烟尘近乎为零,自然干净得很。
食材入窑前,窑内温度已经不算太低,入窑之后,整个窑将被封闭,所有的缝隙都用黄泥封堵住,所以窑内温度只会持续升高,并维持在一个相当的水平。大约两个小时之后,食材全部被焖熟,这时才能打开窑口取出食材。
刚出窑的食物很热,但还必须趁热吃才好。说实话,在这样的温度下切肉对厨师是很苛刻的事情,很容易烫伤手。类似的工作欧洲人肯定会用刀叉完成,无奈中国人绝对不会这么干,中国人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考核一个厨师的水平,刀工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呢。但不管怎么说吧,您上桌的时候,看见的肯定是已经切好的肉块了。
深红色的肉块泛着油润的光泽,被铺在绿色的菜叶上,展现出一种原生态的气息。那种清香,没有掺杂任何佐料,绝对是小时候的味道,因为封闭的窑根本不可能让香味白白跑掉。肉里的油脂早已在烘烤的过程中流淌走了,那句早已烂大街的“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用来形容这种烤肉还真是贴切。如果你喜欢清香,直接吃也不会嫌淡得无味;如果你口重些,没关系,醮着蒜酱吃,更是东北人的风格。
为了做好坑烤的营生,王波把自家的老房子又收拾了一遍,尽可能整旧如旧,让年纪大的人找找从前的感觉,让岁数小的人体验过往的历史。从传统上说,东北是一个农耕社会,东北人的粗犷、豪放,从这大块的烤肉里就可见一斑。烤肉不算奢侈,地瓜土豆更是无比廉价,但这样的美食入口,缅怀的是正在逐渐消失的传统农村气息。要是再约上三五好友,小酌两杯当地人用传统工艺酿造的美酒,唠唠知心的嗑儿,那就更好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王波这小伙子的创业,和他鼓捣的坑烤一样,还是满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