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粮食银行” 助力水稻产业---05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现将农业部遴选推介的首批100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典型案例分批呈现给关心支持农村双创的各界人士,望有激励、启发之功,有营造环境之能。希冀转发,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部农村创业创新办公室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创业名片:
赖金武,男,壮族, 1973年11月出生,广西印象古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宾阳县印象古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广西宾阳县政协委员。2016年底被评为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及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带领公司打造的“粮食银行”在2016年荣获全国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称号。
创业感言:
成就一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创业故事:
弃百万年薪 返家乡创业
赖金武,一个壮族农民子弟,1995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广西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广西皇氏集团销售公司任职。2015年1月,他积极响应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号召,放弃了上市集团百万年薪的工作,毅然返乡创办广西印象古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6年2月,创新推出广西首家“粮食银行”,发起设立宾阳县首家以农民土地入股的“宾阳县印象古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回想创业当初,因为方向不明,缺乏技术,公司经营困难重重,他一直有打退堂鼓的念头,那时他真的希望能有机会参加系统的培训。2015年7月,他有幸成为宾阳县唯一一名参加广西第一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的学员。接受了系统培训,他重拾信心。回去后立即筹办了由32户社员参加的农业合作社,自己种植的香米从原来的100多亩扩大到1500亩,合作社香米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由于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自治区农业厅的支持和广西大学农学院水稻专家的深入指导,经过近两年的耕耘,他的公司和合作社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到2017年4月,他的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471亩、以土地入股合作社19149亩,建立了20620亩富硒香米种植基地,年产稻谷20000吨。
坚定发展粮食产业 创出绿色收获
在返乡创业伊始,赖金武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好不用容易地在广西首府干出了一番事业,取得了一些成就,而今却要回老家种田,非常生气,就反对赖金武说:“我种了一辈子的田,都种不好,我不相信你就种得比我好,在南宁的工作好好的不干,偏偏想去‘踩田角’!你要是回家种田,我们就没有你这个儿子了”。但赖金武仍自信地说:“粮食是民生之本,人人都要吃饭,但是现在家乡水稻种植滥用农药,保证不了安全粮源给民众,我有责任去改变这一切!”。因此,赖金武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妻子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水稻种植的事业。
曾几何时,他夫妻俩日夜开着宝马汽车往返于南宁至古辣的都市与农村之间,深入田间和工人插秧、收割,不断耕耘,2015年上半年,赖金武承包的1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但由于聘用大量的工人从事插秧、除草、驱虫、收割、晒谷、搬运等工作,庞大的人工费开支使赖金武始料不及,当稻谷生产收支账目清算出来后就吓了他一大跳:亏损20万元!就在那时,当地政府的领导视察工作经过时发现赖金武开着宝马种田的事迹,就详细过问了此事,当时政府官员也建议说“水稻种植成本高、利润低,不如做现代休闲旅游农业,这样来得更快。”但是,遭受首年种植水稻失败的赖金武对政府将扶持的项目并不为之所动,坚持种植水稻,他相信自己能在水稻种植的道路上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首年水稻生产经营的亏损使赖金武明白一个道理:水稻种植必须适应农业现代化,只有合作社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才是出路。于是,他走村串寨,发动周边农户发起创立宾阳县首个以土地入股方式的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4月,新成立的宾阳县印象古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水稻1500亩,购进了一套耙田机、插秧机、收割机,开启了规模化水稻种植。
2015年6月,广西宾阳县立足古辣镇的特色和优势,提出打造“宾阳‘古辣香米’产业示范区”的规划,着力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大土地流转,采用标准化种植、循环种植、立体种养,扩大“古辣香米”的产能产量及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乡村休闲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创建自治区乃至国家级的产业示范区。借此契机,赖金武趁势而上,2016年2月初,他增加投资800万元,建设广西宾阳县印象古辣香米立体种养高标准农田基地,位于南宁市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宾阳万顷香米产业示范区中心,属于核心示范区。示范区有500亩高标准农田、300亩立体种养基地,并科学规划分区,选择优良品种进行生物工程集成,形成田面种稻、田间养鸭、水体养鱼的立体循环种养生态系统,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既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又进一步打造形成高品质“古辣香米”品牌。他还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农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进一步建立了农药登记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基地、农药登记农药残留田间试验基地,以科技为支撑,确保公司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他说“作为吃‘古辣香米’长大的人,维护香米的品质,推广香米的品牌,就要从种植源头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掌控,从田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这就是他坚持、坚守的理由。
运营“粮食银行” 助力水稻产业
粮食银行模式是综合的六次产业,通过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从土地流转、作物种植、田间管理、收割、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粮食银行都可以深度介入,打通各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农民生活消费,生产消费与粮食银行实现了无缝对接,也就是粮食银行模式把为农民的服务嵌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为了做好水稻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2016年3月,赖金武再度投资300万元,建设“粮食银行”,借鉴银行存储功能和经营管理理念,为农民提供水稻现代化集中仓储服务。
“粮食银行”, 通俗地说,就是当地农户将自己的稻谷以实物形式寄存到粮食银行,随时可以按市场价格兑换粮食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农户拥有粮食的所有权,使用权交付给粮食银行,由粮食银行统一进行粮食的仓储、加工以及粮食贸易等。
1、存取方式:存取限时,当年新粮收获上市后至次年新粮收获上市的一年时间跨度,凭“粮食银行存折”兑换成大米或其它商品,随存随取,随兑随换。
2、兑换标准:干谷(湿谷斤数按干谷标准扣除多余水分湿度后折算)每百斤兑换65斤普通大米,在一年存取时限内兑换标准不变,兑换优质大米或其它商品以当日市场价格等价折算兑换。粮食的基准兑换折率原则上一年一订,遇特殊情况可适时调整。
3、网络信息化:开发建设“粮食银行”信息系统软件,实现网点与企业联网互通,实现动态监控、信息采集等功能。
4、风险防控:制定并执行“粮食银行”业务最低库存量标准,从“粮食银行”留存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大米作为风险准备金,专户管理,滚动使用。
勇于担当 促进产业扶贫
2016年6月,被认定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后,赖金武不忘初心,善把科技和产业融合在一起,善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他响应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号召,对全镇181户贫困户进行产业结对扶贫,经营种植富硒香米。他对聘请其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到合作社从事人工补秧、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可收益100元/天工资,或从事粮食搬运工作,有条件的中年贫困人员可以培训成为农业机械操作员,可收益200元/天的工资,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增加贫困户的家庭收入;他利用“古辣香米”休闲农业观光园,带领贫困户开发休闲农业(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景点,参与开发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基地。贫困户从中发展旅游、餐饮、住宿、农家产品销售等项目,并获得一定的收益,改善生活水平;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合作社邀请水产专家深入田头实地指导稻虾共作的沟渠改造、水草繁殖、虾苗放养、病害预防等技术管理,实施“两稻两虾”模式,实现小龙虾亩产达5000元的可观收益。引导贫困户在入股的水稻田上套养小龙虾,从而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水平;他引导贫困户加入 “粮食银行”,把自有粮食存到粮食银行,降低了贫困户储粮成本,保底收粮提高了贫困户种粮收益。存粮到粮食银行后,贫困户可以随时按需领取大米或兑换其他日用品,解决了贫困户后顾之忧;他通过配合政府共同打造“古辣香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形成品牌,由此带动贫困户在“古辣香米”品牌效应的影响下,获得应有的品牌回报。
创业心得:
一个人去探索、去开拓、去进取,最终极的目的就是为了坚守!在坚守传统、坚守历史、坚守文化中突破,实现责任与担当。
做现代农业实践者 圆新型职业农民梦!
创业评析:
响应号召,辞职创业,惠农政策具有强大吸引力。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赖金武的不二选择。通过积极引进富硒、生态等发展新理念,采取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生产方式,生产高品质农副产品,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推出广西首家“粮食银行”,解决农户粮食贮存及初加工等问题。借助“互联网+”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努力将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打造成为优质、绿色、健康的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具有一定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