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农村创业创新信息网 > 优秀人物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青岛)

日期: 2017-02-09 16:20 作者: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来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青岛)

  97.青岛市青丰种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元江:科技创新,服务农民创业

  侯元江,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获全国农牧业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乡村之星、青岛市乡村之星、青岛市拔尖人才、平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该同志自主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青丰1号”于2006年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青农2号”于2010年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青农2号”于2012年获得安徽省认定。“青农3号”于2015年通过了安徽省审定定名。

  一、创办农创体,搞好科技服务。

  公司购置宣传用音像设备5套、农业宣传挂图等资料10套,用于培训使用。2015年6月6日-7日赵振东院士、曹有新博士到青丰育种基地,为创客进行育种方面和栽培方面的具体指导。为保证更直接、方便地服务创业者,自主建立健全了宣传网络。在青丰良种普及的县市组织创客导师到乡村开展新技术培训、创业讲座等36次;印刷发放栽培技术、新品种特征特性、田间管理措施等图书资料5万余份;同时采取定期更新宣传栏内容,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对创客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使新品种、新技术能够尽快的深入到每一个创业者手中,为他们的增收节支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有影响实力的村庄培育科技示范户20余户,有效的带动了当地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让新技术、新品种走乡串户,服务广大群众。同时公司投资50万元,用于创客创业基金,根据创客项目进行程度进行创业资金补助。

  通过产办农创体,成功孵化了32名创客,为创客免费提供办公场所、试验示范基地,最大程度减少了创客创业的难度和周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创客季中飞在没创业之前,耕种口粮地6.5亩,靠着土方法种地,方式方法不合理,产量低,收入少。通过公司对创客的培训,利用1200亩试验基地培训、实地训练,认识到了科学种田好处,季中飞在蓼兰镇丘西村租地560亩,公司帮助投资配方肥60吨、优质小麦原种6吨,为公司制种,亩均增产150斤,按每斤1.28元计算,亩增150多元;通过科学种田,不同的作物按照不同的养分需要施肥,亩节约成本26元,年均节支增收10万元。创客蒲荣洪在没创业之前,耕种口粮地5亩,年年种植小麦、玉米,收入低。通过公司蔬菜基地的培训和实地训练,开始种植高效蔬菜。公司帮助他投资12万元建成了2个1.5亩的温室大棚,帮助他选择了适宜种植的进口优质西红柿新品种,聘请蔬菜专家讲课,帮助他分析西红柿品质提升和提高产量的因素,年增收3万元。

  二、搞好“互联网+”网络电商平台建设,拓展服务渠道。

  2006年创建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网站,树立企业在科技信息时代的完美形象。通过网站,创客可以跨越时空了解企业,利用多媒体技术,企业可以向创客展示产品、技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形象,树立现代企业形象,增值企业无形资产。加强创客沟通宣传企业产品企业通过网站建立与创客沟通的便捷渠道,全面展示企业的所有产品。网络科技足以令将产品与品牌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在创客面前,传统的宣传模式更加的多姿多彩、更加地易于发布与传播、更加的经济与环保。丰富营销手段,扩大产品销售渠道企业网站可以满足一部分创客网上查询与采购的需要,抓住网络商机。企业通过网站开展电子营销。电子营销作为传统营销的补充;电子营销可以拓展新的空间,增加销售渠道,接触更多的创客,让更多的创客提高营销效率。

  三、实施产业扶贫,参与扶贫攻坚战。

  公司积极帮助贫困户脱贫,通过为贫困户提供优质、高产的农作物良种,对其种植地进行测土配方,提供优质、高效、科学的肥料,定期对其种植地进行观察,提出科学的管理模式,为他们的增收节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根据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引进高产高效的蔬菜种子,指导他们及时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争取早上市、早收益,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脱贫8户,其中为蓼兰镇蒲家村蒲荣林、蒲春高、蒲春寿、蒲寿灿等成功脱贫,为蓼兰镇冯戈庄村杨世森、张青海、张夕寿、张立强等成功脱贫。安排贫困户就工5名。

  四、做好示范引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一批新型创客,建立创客创业示范基地,今年命名授牌表彰了32个创客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宣传他们的创业经历,成功经验,示范辐射带动更多人投身农业创业,孵化出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等农业领域的能人和新型职业创客。通过对自由知识产权的“青丰1号”、“青农2号”、“青农3号”三个小麦新品种,以及引进独家代理的“济麦22”、“烟0428”、“泰农18”、“迪卡517”、“圣瑞999”、“连胜188”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通过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措施,帮助创客逐步发展壮大。扩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投入200万元的农机设备,推进合作创新,大力发展植保、农机等服务,提高社会化专业服务水平,承担新型农业经营创客外包业务,满足新型农业创客专业化分工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五、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购入大型约翰迪尔联合收割机2台、1354大型拖拉机2台、深松机2台、喷药机3台、喷灌机4台、滴灌设备4套、播种机30台、深耕机2台等设备,大力发展植保、农机等服务,提高社会化专业服务水平,承担新型农业经营创客外包业务,满足新型农业创客专业化分工的需求,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采取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的方式,兴办产地加工业、建立农产品直销店。开发食品短链,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品。

  近几年优质专用小麦紧缺,是面粉厂头疼大事。通过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的引进,为平度洪亭面粉厂带来了商机。公司为农户提供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与农户签订回收合同,回收的优质专用小麦提供给面粉厂,面粉厂仅此一项年增收100万元。

  98.青岛市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江富:以杏鲍菇产业打造经济强村

  宋江富,男,汉族,197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青岛智达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近年来,他充分发挥当地区位、政策和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及时拍板决策,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坚毅的追求,对村民的质朴和真诚的付出,赢得了广大村民的爱戴和拥护。黄岛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黄岛》等报刊媒体也分别报道了宋江富的事迹。宋江富同志主持创造的《青岛绿色家园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园建设》被评为“2014年中国中小企业优秀创新成果”,2014年被评为“青岛市乡村之星”。

  一、寻富路矢志不渝创大业

  宋江富2000年部队转业后回乡当了农民,满怀大志的他不甘心当一辈子平凡的农民,立志做勤学能干、勇于开拓的有为青年,因此怀揣自筹的5000元资金,开始了艰难而具有几分悲壮色彩的创业历程。于2006年成立黄岛区第一家劳务派遣公司-青岛智达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克服了创业初期的种种艰难,依靠诚信的服务、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公司得以稳步健康发展,迄今为止为各大企业输送、解决劳动就业人员18余万人,上缴税收数百万元。始终凭着一股诚实、勤奋、肯干的精神,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与好评。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三十出头的宋江富已经累积了几百万的资金,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二、创业为民带领农民共同富裕

  2011年,宋江富同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先富不忘众乡亲为座右铭,引领村民共同致富来报答党的恩情、体现人生价值。在当地各级政府与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注册1000万元,成立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540亩,总投资1.2亿元,是目前青岛市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工厂化生产杏鲍菇企业。目前日装袋量3万袋,利用周边农户的木屑、秸秆、玉米芯等废弃物日产食用菌10余吨,建立起紧密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双赢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企业带动基地发展,以基地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的良好格局。在集中制菌棒、产品检测、产品的销售、质量追溯等建设上完成了一家一户难以办成的事。连续三年被授予“镇域经济发展贡献奖”。2013年10月被评为青岛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10月被评为“中国中小企业创新100强”。

  三、长远发展 创新经营模式

  为了让周边农户得到实惠,实现利益最大化,切实增加村民收入,自2013年以来,宋江富同志与时俱进,带领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他的带动下,成立食用菌、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起紧密型“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双赢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企业带动基地发展,以基地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的格局。公司每年为周边食用菌栽培户低价提供优质菌棒1000万棒,提供养殖技术和保障销售渠道,带动养殖户养牛800-1000头/年,低价供应周边种植业户高品质有机肥料8000吨/年,年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免费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与市场保障有效带动周边3000余农户进行产业循环,为周边群众提供了400个就业岗位,每户每年增收3万多元,已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的农业现代化典范。

  宋江富矢志不渝创业、带领群众致富,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把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大村、弱村慢慢变成一个经济强村、肉牛养殖专业村,切实发挥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示范标兵的作用。同时搞好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名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谱写了一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