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福建)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福建)
35.福建省长汀县远丰优质稻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傅木清即当种粮大户,又是农机大户
傅木清,男,汉族,1969 年 5 月出生,中共党员,长汀县远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农机大户、全国科普带头人。傅木清同志从 2006 年开始承包土地种植优质稻至今,在机械化、规模化种粮的道路上已走过十年。他敢于先行先试、勤于探索创新、乐于帮助农民,带头成立了长汀县远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长汀县清荣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 2015年年底,合作社产值 1000 多万元,傅木清分红 348562 元。几年来,累计向国家交售粮食 200 万吨,帮助农民增加收入400 多万元,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近年来,他先后 2 次获得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种粮大户”和“全国农机大户”称号;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带头人”“全国科技乡土人才”称号;荣获“省种粮大户”、“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全省农村科普带头人”等称号;2013 年被评为“福建省首批新型职业农民”。
长汀县河田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水土流失重点乡镇,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乡镇。但是,就在这个人均耕地只有0.63 亩的地方,却出了傅木清这个全国种粮大户……时间回到2006 年冬天,外出打工小有积蓄的傅木清决定回乡创业。他和几位乡亲一起,在长汀河田、三洲、濯田、四都、红山等乡镇连片承包流转耕地,种植水稻,并于 2007年在全市率先注册成立远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和当地群众一起抱团种粮。闽西是老区苏区,也是山区,远丰合作社的成立在当时就像一声奇妙的“芝麻开门”,打开了山区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新途径。成立以来,合作社开展统一机耕、统一育秧、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病虫害机械化防治和统一机械化收割等“五统一”农田作业服务,开展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等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以订单作业、承包作业、跨区作业等形式,不断扩大服务规模。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合作社在傅木清的领导下快速发展,现有社员 456 人,注册资金 1000 万元,经营土地规模近 6000 亩。截止目前,合作社共投入购置农业机械资金 510
多万元,累计购买农业机械 230 多台套,成为全市唯一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合作社在完成自己土地耕作的同时,积极为周边农场、合作社、农户机械化跨区作业,几年来为
广大农户(贫困户)节约成本 120 多万元。合作社被福建省农业厅授予“福建省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龙岩市农机总站授予“龙岩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011 年,
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示范社”;2014 年,被授予“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种水稻,利润薄”的观念已经深深刻在许多农民的大脑中。如何提高种粮效益?这也是傅木清选择投身农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傅木清认为,答案在于机械化、规模化种粮。而当我们走进他的远丰合作社,更能亲眼目睹傅木清的“解题方式”:这里有立体式的工厂化育秧中心,有全程农业机械化机库里的种子催芽机、全自动播种机、大型拖拉机、农用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各种农业机械,有 1000 多平方米的集中式烤烟房……所有的一切都展现出傅木清的努力探索和创新作为。
几年来,傅木清和几位股东先后投入 600 多万元购置农机,实现了一条龙机械化生产,为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优质水稻提供了技术与设备保障。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农业厅五次在远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召开现场会,其中召开全省绿色防控和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场会、全省机插育秧现场会、全省新型农机演示现场会、全省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基地现场会、全省新型植保器械演示现场会。到傅木清的稻田现场参观农机操作,听取傅木清介绍经验,带动了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2012 年 3 月,傅木清投资 350 万元,在全省建立首家工厂化育秧中心,打造集工厂化育秧、炼苗棚、全程农业机械化机库、新型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维修服务中心、优质稻加
工于一体的水稻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中心。育秧中心可供大田 2 万多亩种植,工厂化育秧中心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工厂化育秧时间比大田育秧缩短 15 天左右,有利于抢抓农时,秧苗均衡、茁壮,促进大田生长。前进道路上不停步。傅木清同志积极引进“五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进行实验示范,使合作社的经营向优质、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并通过实验示范,把“五新技术”向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户扩大,带动面积 3 万多亩,先后被省市、县农办授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核心农户”和“五新技术推广示范户”,获评“福建省首批新型职业农民”、“龙岩市新型农民示范户”。此外,远丰优质稻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与中科院院士谢联辉签订合作协议书,在合作社设立院士工作站。
不忘初衷,坚持服务“三农”
合作社有技术、资金和产品销路,而一些贫困户有土地和劳动能力,傅木清就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吸收贫困户以自己的土地等入股加入合作社,改变他们单独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同时吸纳他们成为合作社的农业工人,增加他们的收入。合作社在租赁田块、吸纳员工、收入分配等方面,尽力向贫困户倾斜。目前,傅木清长期聘请工人30 多人,农忙时聘请 80 多人,其中不少是贫困户。2009年以来,远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共扶助支持了 200 多户贫困户脱贫。去年冬,傅木清还将数个乡镇的 10 个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捆绑起来,成立融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门设立资金互助部,融资 200 万元。为社员种粮发展生产缺资金时或是贫困户没资金上项目时提供资金服务。到目前,已为部分贫困户在内的 8 位社员提供了 20 万元贷款。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傅木清来说,帮助农民不仅有“鱼”,也一样有“渔”。这些年来,他每年都要为广大种植户、农民、贫困户授课 5、6 场左右,毫不吝啬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传授出去,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36.福建省哈龙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火城的茶叶产加销一体化道路
从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刘火城成为华安茶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他以卓越的创业事迹及为当地的经济作出的贡献而被授予“感动华安”人物提名奖、漳州市劳动模范、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漳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漳州市第一批优秀人才、福建省首席高级技师、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福建青年创业奖“十大青年创业楷模”;他还被推选为漳州市政协委员、漳州市侨联副主席等,但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立足本土创业本色
1996年华安竹凉席热销国内外,敢闯敢拼的刘火城转行从事竹凉席生产,然而就在他的事业逐步走上轨道的时候,韩国一家公司失守信誉,拿走提货单,骗走两柜货,一夜之间刘火城负债累累。茫茫困境中的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下定决心要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对家乡乌龙茶有着深厚感情的刘火城回乡创办华城芳香茶厂,开始走种植、加工、经销一体化道路。很快年轻的刘火城在当地茶产业中渐露头角。
创立品牌企业升级
2004年,刚满而立之年的刘火城着手组建福建哈龙峰茶业有限公司,开拓市场、树立品牌,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模式,突出“生态、绿色、有机、健康”产品理念,依托3200亩“哈龙峰生态有机茶观园”,创建生态有机休闲观光茶叶基地,拥有8000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茶叶加工企业。如今的福建哈龙峰茶业有限公司,成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哈龙峰茶产品更是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等闪亮品牌,市场美誉度、认可度远占前列。
匠心精神精制精品
从2006年开始,刘火城就致力于建设环境生态化、基地景观化、茶园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的有机生态茶观园,力求让消费者喝到放心茶、好茶。刘火城以匠心的精神,致力于精制精品。科学研究铁观音茶特点,从种植茶叶开始,到采茶、制茶的整个生产环节都按标准化严格把关,特别是在茶园有机化管理方面狠下功夫,突出生态保护、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仅施用从内蒙宁夏购进的羊粪肥,引用山泉水灌溉,确保茶青品质安全。同时,加大产品自检力度,做到茶产品批批检验,让消费者喝上健康茶、放心茶。树立哈龙峰茶产品品牌权威形象。
刘火城大力发展有机产品以来,产品通过了中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有机产品认证,年产量不断提升,销售量以年增长10%的速度发展。
农标示范引领致富
刘火城创建的茶园基地于2013年12月被国标委确认为国家生态茶园综合建设标准化示范区,从种植管理、施农家肥、人工割草护土、山泉喷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生态林修护和种植等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按照生态有机茶园现代化管理进行配套建设和管理,并以基地为示范,引领周边茶农、茶叶生产者积极走茶园生态化建设路子,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刘火城打造了一条有机产业链,使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直接或间接的辐射了全县16万亩茶园基地,带动农户8680户,与茶农共同把“铁观音”茶产业作为一种县域品牌进行自我打造、自我雕琢和自我提升,实现与广大茶农共同携手致富。
产业梦想创客平台
刘火城的座右铭是:“无论茶的苦涩甘甜,都永远是事业和追求。”如今他的目标就是把茶产业做大,做丰富,做美丽。要把茶基地做成茶文化体验园。所谓体验园,即从种植茶叶开始,到品茶赏茶整个过程,都做到可观、可赏、可感、可品、可玩、可乐、可思、可想,延伸茶文化产业链,从单纯的茶叶加工升级到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研究于一体,弘扬传播中国茶文化,在真正提升 “哈龙峰”茶文化综合品牌的同时,营建高品质多功能的现代休闲生态茶文化创客平台,从而推动和促进提升华安铁观音特有区域品牌。
37.福建省德化县戴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军靠戴云黑鸡实现精准扶贫
刘志军不仅是一位靠勤劳和聪慧致富起来的普通农民,还是德化县优秀拔尖人才、泉州市劳动模范、泉州市十佳农村实用人才、福建省优秀人才、福建省最美农民、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致富带头人、第八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他舍小家为大家,放下了城关红红火火的通讯器材销售生意,每年自己少赚几十万元,却用自己聪明的才干和对家乡的深情,全身心扑在了倾情回报乡亲、带领群众致富的舞台上,奏响了一曲嘹亮动人的劳动者之歌。
他就是德化县戴云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刘志军。
2003年刘志军已在德化县城拥有了5家通讯器材连锁店,年收入百万元。“村里更需要我”,面对乡亲们的期盼,刘志军义无反顾地弃商从农回到村里,一心一意当起了农民致富带头人。
为带领群众致富,刘志军把目光瞄准了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一定饲养基础的德化黑鸡上。2004年3月,在刘志军的倡议和带动下,德化县戴云黑鸡养殖基地正式成立。
德化黑鸡是福建省唯一幸存的珍稀品种,因其毛、皮、肉、内脏均为黑色,且肉质细嫩、清香甘润,味道鲜美,含有极高滋补药用价值的黑色素而得名,素有“滋补胜甲鱼,养伤赛白鸽,美容如珍珠”之美誉。经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测试,该鸡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D、E和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其营养成分高于一般土鸡的二、三倍,而脂肪含量却极低,并且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然而因其“娇贵难养”,对养殖防疫等多方面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数百年来,农户只是零星养殖,且数量有限,濒临灭绝。
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困难接踵而来,养殖基地缺少资金,工作难以开展,刘志军从自己家中抽出资金作为起步资金。更为急缺的是,没有现成的德化黑鸡养殖繁育技术。经过多方研究发现,德化黑鸡虽然品质超群、味香肉嫩,但娇贵难养,对养殖防疫等多方面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商品化生产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按家鸡的传统孵化方法孵黑鸡蛋,孵化率较低,只有50%-60%,且孵出来的雏鸡个子小。为了解决一系列难题,他收集了《黑鸡养殖技术》等一大堆专业书籍,一本本地认真“啃”过,并且利用互联网搜寻养殖技术,投入20万元,建设黑鸡良种配种室、孵化室等设施,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县农业部门等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都是请教黑鸡养殖方面的专家。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试验,先后攻克了德化黑鸡产量低、孵化成功率低、成活率低、黑鸡良种培育繁殖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每枚德化黑鸡蛋孵化成功率由50%提高到92%左右、成活率由70%提高到95%,德化黑鸡良种培育繁殖项目荣获2005-2006年度德化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有力地促进了德化黑鸡的产业化发展;针对禽类保鲜期短等不足,积极研究禽类保鲜技术,研究出可抑制微生物生长、减缓脂肪氧化速度的保鲜技术以及可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解决了黑鸡等农家禽类保鲜期短等问题;参与制定《德化黑鸡品种》、《德化黑鸡孵化技术规范》、《德化黑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德化黑鸡卫生防疫技术规范》等《德化黑鸡综合标准》,并由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德化黑鸡的生产,有效地提高德化黑鸡产品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德化黑鸡的产业化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德化黑鸡被福建省列入地方保护品种,2005年,德化黑鸡获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德化黑鸡良种培育繁殖项目荣获2005-2006年度德化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12月,德化黑鸡被福建省政府评为2008年度福建名牌产品,《德化黑鸡保种与选育利用》项目获得福建省2008年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德化黑鸡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由于黑鸡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龙阙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进一步做大做强德化黑鸡产业,刘志军推出了“有身份的鸡”、黑鸡专卖店、“农超对接”等措施,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吸收农民加盟公司,由养殖基地提供种苗,农民饲养,基地统一管理和防疫,统一回收并销售,积极引导农民致富。为了让村民尽快掌握养殖技术,他经常深入养殖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为了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基地多次为困难农民群众免费提供黑鸡种苗和技术支持,悉心指导发展黑鸡养殖业。2004年以来,在基地的带动引领下,龙阙村不少贫困户都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每年的收入达5万元,住进了窗明几净、宽敞明亮的新房子。2013年来,刘志军还通过“爱心蛋”等形式助力残疾人,为每户残疾人无偿提供50只母鸡,无偿提供养殖等技术指导,并采取鸡蛋回购的形式,“一对一”帮扶送温暖,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几年来共带动50多位残疾人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为福建省精准扶贫的典型之一。
为了拓展黑鸡销售市场,刘志军多次跑遍泉州、福州、厦门、广州等地,考察市场、推销德化黑鸡,由于所饲养的德化黑鸡品质超群,保留了山区土鸡的特点,加上公司管理科学,网络服务周到,很快形成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德化黑鸡专卖店先后在泉州、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等地生根发芽,建立了统一的市场销售渠道,拓展了德化黑鸡销售市场。为保证戴云黑鸡的品质,刘志军严把养殖质量关,他给每一只戴云黑鸡配上“身份证”(鸡脚套上二维码脚环,脚环上有这只鸡的出壳日期、防疫日期、成长日期、销售日期和所属合作社等身份信息);脚环编号输入电脑,收购时严格把控每一只黑鸡的育成时间,对添加剂饲料“零容忍”;遍布各个养殖山头的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让消费者实现了对戴云黑鸡从养殖户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2011年以来,刘志军还创新性地开发出二维码等的信息查询,首创性地建立德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管理平台,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可追溯”,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为消费者提供准确而详细的产品信息,保障德化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基地获评为“福建省农牧业龙头企业”、戴云黑鸡获得“福建名牌产品”,戴云商标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刘志军利用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通讯网络,率先建立了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顺丰快递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当天订货,次日就让宰杀之后的黑鸡搭乘飞机送到全国各地,既简单又快速,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消费者之间的无缝链接,为德化县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德化黑鸡的远销全国各地打开了一条快捷方便的绿色通道,较好地解决了产品市场细分不足、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产品销售网络滞后等不足,有力地提高了德化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每年组织销售德化黑鸡40多万羽,黑山羊2000头,黑兔2万只。
一只德化黑鸡虽小,带动的却是德化的一个大产业。德化黑鸡养殖的致富经带动了德化县龙浔、盖德、雷峰、南埕等10多个乡镇养殖专业户,全县德化黑鸡存栏数多达150万多羽,每年群众可增收120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集戴云黑鸡种苗培育、饲养、防疫、销售于一体的德化黑鸡网络……一个引领农民致富的大产业、大龙头正在崛起,成为德化县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经济产业。刘志军也因之被亲切地称为“鸡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