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水利帮大忙——江西、湖北大旱之年夺丰收采访记(下)
大旱之年的江西、湖北粮食主产区,从有“鱼米之乡”美誉的鄱阳湖畔,到湖泊星罗棋布的江汉平原,往年“排涝”主题今年变成了“抗旱”。灌溉是对抗高温干旱最直接有力的措施,在两地,及时的旱情预警、完善的水利设施和周密的抗旱组织,成为抗天灾夺丰收的重要保障。
“旱期3天就能浇一次水”
江西省鄱阳县鸦鹊湖乡春前村的康明照家种了120亩双季稻,晚稻再浇一次水就准备收割了。“种了一辈子地,很少遇到这样干旱的天气,7月下旬以来,几乎没下过雨。”康明照说。
下到稻田走一走,土壤湿润,没有干旱龟裂的迹象;成片晚稻正值灌浆成熟期,长势良好。“旱期每3天就能浇一次水,高温时候灌深水,保证水稻生长关键期喝得上水,降得了温。”
鸦鹊湖乡地处鄱阳湖畔,稻田里沟渠井然,水泥硬化的渠里流淌着灌溉水。乡农业部门负责人说,今年遇到了30多年以来最干旱的天气,夏旱连着秋旱,全乡动用五台套大型机组从西河二级提水,确保了及时灌溉。
灌溉及时惠及全县水稻。鄱阳县水稻种植面积占江西省的5%,其中中晚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灌溉条件好,水利设施完善,有效减少了天灾的影响,全县秋粮总产预计可达58万吨,有望再丰收。”县农业局干部舒金贵表示。
由于抗旱措施科学,江西全省2/3以上的中稻抽穗扬花期避开了高温干旱期,现已进入收割后期,产量好于预期。晚稻一二类苗达到90%以上,长势较好。
抗旱“三字经”:防、抗、合
旱灾来临前,气象部门就发出了预报,为两省灾害预警和预防措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湖北省天门市卢岭村农民李福连打开干旱预警短信说:“多亏了农业部门发来的短信,我们村提前做足了修设备、引水等工作。”
虽邻近汉江,但由于地势较高,卢岭村为提水费了不少力。李福连仍记得为了把五级提水设备修好,乡村干部和村民连续奋斗的三天三夜。“大家轮班作业,不分昼夜赶工,终于赶在旱前把水引进来了。”李福连家种了八亩地,如果不是引水灌溉,遇上这种年景,大幅减产、甚至绝收也是有可能的,“目前,中稻已经收割完,受影响程度很小,晚稻长得很好,预计能丰收。”
应对灾情,湖北省农业厅启动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三级响应,实行农业灾情日报告、24小时值班,并与气象、水利部门会商,组织队伍对旱情和高温热害进行调查评估,提出并实施了有效对策。
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马岩波总结抗旱举措时说,在“防”上增加蓄水量,“抗”上加大投入,“合”上强化合作,是科学抗旱的关键举措。“根据年初气象部门预报,江西早在春季雨水时期,就适当增加了水库蓄水量,全省各大水库蓄水量122.6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要高;7月下旬,紧急出台了新增抗旱设备购置补贴,对离心泵、潜水泵补贴500~700元,全省共投入抗旱资金6.9亿元;农业、水利、气象、财政等多部门合作抗旱,全力以赴减轻旱灾损失。”
灌区修水利旱区调结构
稻田区域沟渠畅通并非一日之功。舒金贵说:“每年上半年,县里都组织农民修沟渠、清淤泥、维护设备,为排涝抗旱做准备。今年大旱来临,它们派上了大用场。”
“多年持续大修水利设施,为抗旱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持续大建标准农田,农田排灌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马岩波说,“自2011年以来,江西加大了农田基本建设力度,目前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区,旱涝保收率从65%提高到100%,农田防洪抗旱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灌区修水利,旱区调结构。对确实因水量不足,不能满足生产用水的田块,江西采取了及时改种旱作物的措施,实现水资源、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湖北省也采取了相似的措施应对。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干部周开平说:“北部连旱地区调整种植结构,扩种玉米、红薯等耐旱粮食作物,江汉平原水稻主产区除了浇好‘保胎水’、广辟水源等,用适当提前播种的办法,使中稻生长关键期避开7月下旬8月上旬的高温天气。对少部分因旱绝收的田块,及时调配,因地制宜地帮助农民补种改种。”
相关新闻
- 辽宁发布秋粮生产和市场价格调研报告——预计种粮收益整体有所提升 2020-12-03
- 农业农村部: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预计再创历史新高 2020-10-29
- 石家庄市秋收秋种任务基本完成 2020-10-23
- 安徽省已收获秋粮超5000万亩 2020-10-23
- 辽宁省下发《通知》全力做好秋收工作 狠抓关键技术落实 提升农机服务能力 20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