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秋收一线看秋粮 > 工作部署

粮食增产模式攻关:29个优势区 58套“技术组合拳” 打造粮食生产新增长势

日期: 2013-10-08 09:23 作者: 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字体: 打印本页

  本网讯  粮食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基础。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与耕地、水等资源约束趋紧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促进粮食继续稳定增产,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为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3年农业部在总结高产创建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通过将各地万亩示范片的成熟模式进行完善配套,对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集成组装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更广范围、更大面积推广普及,实现示范区域产量超过现有大田产量的20%。

  农业部种植业司叶贞琴司长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处在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生产正由人工、畜力和小农具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转变,农业经营正由分散的小农户为主向规模化经营的方向转变,农民种粮正由主业向兼业、副业转变。适应这种变化,需要集成推广以机械化为载体的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带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为适应这种新变化,农业部组织育种、栽培、农机、植保等多领域的专家和各地农业部门,立足我国粮食生产的科研基础、产业基础和要素基础,统筹考虑不同区域作物种植布局、茬口安排、光温水等资源禀赋,将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成熟模式,进行集成组装、完善配套,制定了涵盖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4大区域、29个粮食生产优势区域,涉及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5大作物,以不同主推技术为核心的58个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

  全国农技中心谢建华副主任介绍,58个粮食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既是地方实践经验的凝练提升,也是专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制定粮食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高产与高效相结合,确定不同技术模式的目标产量。既考虑实现高产,挖掘增产潜力,也兼顾投入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实用与先导相结合,确定不同层次的增产技术模式。目前制定的58个技术模式中,有1/3左右选用了生产中已普遍应用的技术,1/3左右选用了目前重点示范推广的技术,1/3左右适度超前。三是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组装配套综合性的增产技术模式。特别是以机械化为平台,对适合农机作业的品种和栽培技术进行定性描述,对作业机械和作业指标进行定量表达,形成从种到收套餐式的组合,便于农民选择应用。四是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确定技术模式的适宜经营规模。在分析了每种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投入产出效益的基础上,按照使种粮农户达到城镇居民户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标准,提出每个技术模式适宜的经营种植规模。

  与粮食高产创建和整建制推进的思路不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突破了行政区域的界限,在生态类型相近、种植制度相同的区域内,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跨县、跨市、跨省联合推进,协作攻关,突破制约区域内粮食产量提升的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模式。

  据了解,今年秋冬种,农业部将率先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4省,开展7个小麦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增产技术模式示范;在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5省,开展7个油菜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增产技术模式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