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事关全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尹成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还很高,城镇化的水平还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力口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做好“三农”工作,才能不断增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为我国农村小康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雄厚基础。同时,做好“三农”工作还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前提条件。保持社会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做好“三农”工作,可以化解农村一些不稳定因素,有力维护农村乃至全国大局的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首先必须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措施。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合理调整区域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支持农民进城就业务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是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做好“三农”工作,建设小康社会,要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深化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和形成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这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世界农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面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新的科技革命。要大力调整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从注重农业数量的增长转向注重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力争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高级人才队伍,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四,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事关新时期的“三农”工作,事关我国农村社会小康水平的提高,必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要巩固扶贫开发工作成果,防止部分地区返贫现象发生。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充分重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扩大贫困地区就业门路,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加大农业支持力度。这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并把支持的重点逐渐转移到生产环节,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的支持,改善生产条件。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发展。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六,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保证。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农村各级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为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