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城乡必须协调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

日期: 2002-11-25 16:31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的政治宣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所作政治报告内容极为丰富与深刻。听了几位领导的发言后,自己很受启发,对学好和领会十六大精神很有帮助。特别是鉴于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关键还是取决于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刚才几位领导都讲得很全面,我仅就初读报告,对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感触较深的说点儿体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处在关键地位,应予以足够的关注,特别是需要克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困难。

    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未来的20年中,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也是在我们已初步实现小康和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一个包含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完整命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任务中,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这就是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着重考虑城乡之间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推进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过程中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当中最大的问题表现在农民增收困难上,由于市场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重制约,很难在近期内根本扭转。市场制约靠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措施来克服。而体制因素就需要在“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采取一些中长期的制度性措施来解决。

    如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十六大报告着重指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再如考虑国家的教育经费向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倾斜的政策。有研究表明,在政府对农村各类投资中,从中长期效果看,教育投入的收益最大。而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接近人口学中使用的“一代人”标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果从现在就考虑在农村实行义务教育,长远看必将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的目标,短期看,能大大减轻农民负担。

    还有,根据十六大报告强调的“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结合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需要改变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采取或者说强化支持“三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