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刘振伟

日期: 2002-11-25 16:16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今后20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个目标实现了,将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从宽裕型小康到富裕型小康,目标更宏伟,任务更艰巨。200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我们刚刚跨过小康门槛之后,提出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小平同志1979年设想的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最基本的指标是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这是从温饱到小康的最低标准,属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虽然从人均收入看生活并不富裕,但国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获益,人们的日子普遍好过,是一个宽裕型的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小康社会,最基本的指标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是富裕型的小康社会。可见,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更多地注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民主权利等;总体小康还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进一步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重点难点在中西部。虽然全国人均GDP已超过800美元,但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约占人均GDP的90%左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人均GDP的3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2.2:1扩大到2001年的2.9:1,2001年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全国的37.4%;虽然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调整结构、增加收入已成为主题,但农村还有3000万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虽然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且致力于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但农村生产力仍比较落后;虽然全国人民的科技文化教育水平在提高,但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还是比较低,在4.82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占88%;虽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地方的城市建设出现质的飞跃,但不少农村的生活环境仍然较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果城乡发展失调,不仅影响农村发展和稳定,最终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在21世纪的前20年,我们国家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任务,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次跨越式发展,“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农村发展绝不能滞后,否则,农村问题最终解决的难度将会加大。

    近些年来,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拉大。2001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32元,中部地区2163元,西部地区1662元,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的1.49倍和1.94倍。在西部地区,不少农民生活消费仍处于层次不高的生存性消费区间。从单个指标分析,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衣着消费支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安全卫生普及率和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等指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的薄弱环节。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有区位条件、人文条件等历史原因,有投资效率、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原因。党中央、国务院不失时机地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惠泽西部,意义重大。在今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对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的发展应给予足够重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把西部特色农业开发作为一个重点,加大力度,形成产业优势。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在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三是农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发展经济中,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四是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公共财政。五是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六是坚持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小康建设的动力。农民的创造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合,小康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