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粮棉油糖高产创建 > 经验交流

种植业快报第25期 黑龙江省推“十字”要诀 提升稻田整地标准化水平

日期: 2017-05-16 15:57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黑龙江省现有水稻面积近6000万亩,是全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稻田整地水平直接关系水稻栽插质量、插后病虫危害程度及耕层土壤团粒结构等。近年来,黑龙江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提高整地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依托生产规模大、土地集中连片等优势,积极探索稻田整地标准化作业,细化秸秆还田、翻深旋深、格田标准、土壤碎度、犁底层厚度等技术环节,增配和改装水稻秸秆还田、侧深施肥、激光平地机等机械设备,总结出一套符合本地区需求的稻田标准化整地技术,可概括为“十个字”:“齐、大、平、直、净、碎、匀、还、培、减”。

  一是“齐”。保持整地方向与水渠平行,将格田四周整“齐”一致,避免堑沟不直导致插秧方向不直。

  二是“大”。结合整地进行稻田方条田改造,连片到边,小池变大池。减少池埂等田间工程占地面积,将田块扩“大”到5-10亩,便于机械化作业。

  三是“平”。在激光平地机旱地平地的基础上,以大中型机车与小型拖拉机平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格田找“平”,确保格田内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

  四是“直”。通过秋翻地、翻后旋耕,确保整地到头到边,不留死角。通过筑埂机的应用,使池埂横平竖“直”。

  五是“净”。整地时将格田植株残渣捞“净”,集中销毁,防止飘浮在池面影响插秧机作业,保障插秧质量。

  六是“碎”。整地时用大犁、旋耕机、振捣机等机械标准化作业,松“碎”土壤,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形成良好的耕作结构。

  七是“匀”。全田整地均“匀”一致,平而有浆、上浆下松,减少大马力机械作业次数。

  八是“还”。秋收时进行秸秆全量“还”田,机械收获将秸秆粉碎长度5-10厘米,确保翻地深度20-22厘米,将秸秆全部翻入垡下,不留白茬,增加土壤有机质。

  九是“培”。结合测土配方、侧深施肥、增施有机肥和应用秸秆腐熟剂促腐烂等措施 “培”肥地力,促进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十是“减”。在整地的基础上,合理节水灌溉,“减”少除草剂、肥料用量,推进绿色防控,减少插秧后潜叶蝇防治次数,提高稻米质量安全水平。

                                      (粮油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