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专刊第17期 聚力技术集成研究示范 推进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2013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中心工作,依托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马铃薯等主要作物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创新全产业链协同的组织方式,共集成130多项生产技术,构建30多套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建立6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面积达5万多亩,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效和生态环保效果。
(一)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领导任组长,负责研究与示范工作的整体推进、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成立联合攻关小组,相关研究所领导、科研专家和试点地政府负责人共同参与,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创新院所与地方合作机制,通过派遣科技人员到地方挂职、蹲点等方式,将创新成果的研究示范与地方政府的“三农”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协同技术创新、联合成果转化、同步示范展示的工作机制,使合作各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评机制,将项目实施成果纳入研究所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和创新工程绩效评价体系。
(二)开展协同攻关,加强集成创新。根据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组织院内15个研究所、42个创新团队、254名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同时,联合院外208个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集聚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和资源,构建“集团军式”大联合、大协作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组织体系,构建服务全国的农业增产增效生产技术模式研究、示范、推广协同攻关网络。近年来,以解决区域性生产关键问题为导向,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的原则,遴选集成了一批高效生产、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国内外现有成熟技术,建立了一批贯穿生产全程、高产高效可复制的综合技术模式。
(三)促进展示示范,加强指导服务。在主产区和典型生态区,结合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县建设,布局建立一批试验示范基地,并将示范条件好、地方积极性高、便于学习观摩的示范点固定下来,不断做大做强。根据不同生产阶段、不同农时需要,对农业部门、涉农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同步示范展示,充分展示科技促增产增收的作用,使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紧密衔接,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同时,开展农业生产发展战略研究,对关系农业生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为上级部门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在关键生产环节,对基层农技人员以及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培训服务。
(四)落实保障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纳入创新工程,在基本科研业务费计划中给予支持。各项目承担单位也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整合项目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探索建立科研单位、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宣传工作,近三年共举办24次现场观摩会,邀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以及有关地方媒体参加,大力宣传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取得的进展与成效,营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良好氛围。
(中国农科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