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专刊第16期 协同攻关推进技术集成 周年生产实现增产增效
按照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要求,今年中国农科院在山东省德州市开展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通过创新组织管理,推进技术集成,开展协同攻关,不仅完成了亩产“吨半粮”的目标,而且做到了节工节肥节药降损。据实收测产,10万亩核心示范区周年平均亩产1517.5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高31.3%,每亩增收1260.6元,实现了绿色增产增效。
(一)坚持科研院所联动,攻关机制不断创新。中国农科院成立了主管院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指导项目实施,评估项目效果。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签署了小麦-玉米科技创新联盟协作组协议,确定攻关目标,细化实施方案,推进措施落实,并成立院地合作办公室,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常驻德州,加强院地沟通协调。各联盟成员单位组成多个研究团队,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做到每1项核心技术都有2个以上的技术支撑单位,全程跟踪服务,及时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坚持良种良法配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综合考虑小麦和玉米不同品种对光、温、气的需求,上下茬水、肥、药的合理利用,以及配套栽培措施、机械设备等因素,制定了小麦玉米周年生产技术集成方案。小麦集成深松免耕宽幅精播、农机农艺配套、科学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10万亩示范区亩产657.2公斤。玉米实施“抢时+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深松免耕+多层施肥+等行密植播种”六融合,顺行盖顶喷施“金得乐”降低株高和穗位,适时晚收提高千粒重,实现10万亩示范区亩产860.3公斤。
(三)坚持农机农艺融合,种植效益显著提升。通过集成绿色高效技术模式,从播种、大田除草、病虫防控到收获,实现了种、管、收各环节的全程机械化。以玉米为例,传统生产条件下每亩人工成本640元(8个工),而应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玉米全生育期仅需4次机械作业,每亩作业成本节约140元。据测算,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平均用工量比传统生产模式减少8-10个,节省成本640-800元,加上产量提高,周年增收1000元以上。
(四)坚持绿色防控并举,药肥施用明显减少。应用赤眼蜂控制玉米螟、食蚜蝇控制鳞翅目害虫、诱虫灯诱杀玉米害虫等技术,科学进行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全生育期减少农药使用1-2次,用量减少25%。采用玉米养分专家系统、配方施肥和使用新型高效缓释肥料,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生产同等数量的粮食,降低化肥施用量10%以上。通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农科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