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专刊第5期
浙江首创“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 有效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育供秧是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浙江省农业部门经过多年攻关,创新了一套高效水稻育供秧技术模式——“叠盘出苗”。该育供秧技术模式也被称为“1个育秧中心+N个育秧点”,即由育秧中心完成科学浸种消毒、精准条件催芽、合理基质配方、流水线播种、高密度立体叠盘、智能温湿度调控出苗等过程,再将针状出苗秧连盘提供给小规模种粮大户等,在炼苗大棚或秧田完成后续育秧过程。与现有育秧体系相比,“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优势明显,表现为“两提高、一降低”。
(一)提高秧苗素质。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实行种子处理,应用育秧基质或培肥的育秧土,科学确定播期和播量,合理调控温度和水分,在专业育秧中心的出苗室完成“叠盘出苗”。叠盘出苗整齐、出苗率高,留给育秧点或农户的后续育秧阶段技术相对简单,为培育壮秧、获取高产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供秧能力。与温室大棚育秧相比,“叠盘出苗”空间置盘量可增加6倍以上,出苗管理时间由5天缩短至2-2.5天,供秧能力提高10倍以上。一个面积200平方米的出苗室,按平面置盘利用率50%,叠盘高度60个盘计,一批秧苗就有3.5万盘。一个育秧季可育5批、17.5万盘秧苗,供秧能力达1万亩左右。
(三)降低育供秧成本。由于“叠盘出苗”秧苗较小、秧盘运输方便,供秧辐射范围明显扩大。中小规模种粮大户或合作社可从专业育秧中心直接购买芽苗,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减少了浸种、催芽、育秧等环节设施设备的重复建设,育秧成本明显下降。
2015年,浙江省以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积极推广“叠盘出苗”技术模式,推进水稻育供秧的智能化、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一是建立技术模式示范点。该技术模式已列入浙江省粮油产业技术体系创新研究项目,今年拟在诸暨、鄞州、余姚、瑞安等8个县市区各建一个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叠盘出苗”育供秧技术模式发展。预计全年早稻、单季稻、连作晚稻示范应用面积达5万亩以上。二是建设智能育秧中心。选择基础设施较好、技术服务能力强的育秧中心,进行设施设备改造与提升。通过建造浸种池,改进机插秧播种流水线给水装置,加装叠盘机,配装自动上料装备,配备运送托盘的叉车,实现温湿度智能化控制等,建成一批智能育秧中心。三是合理布局育秧基地。按照“1个育秧中心+N个育秧点”的技术模式,在供秧辐射范围内,合理布局“1个育秧中心”,建设“N个育秧点”。抓好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育供秧主体的培育,搞好技术指导,提升育供秧能力和服务水平。
(粮油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