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粮棉油糖高产创建 > 经验交流

高产创建专刊105号:河北邯郸扎实推进整市高产创建 多措并举建设百亿斤产粮大市

日期: 2012-09-18 14:16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邯郸市是河北省粮食生产大市,也是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整市(地)推进5个试点市之一,粮食产量占河北省的近六分之一。近年来,邯郸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以高产创建为平台,多措并举抓粮食生产。2010年,邯郸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12年建成“吨粮市”的粮食生产发展目标。在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带动下,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邯郸“吨粮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0亿斤大关。

  今年,邯郸市委、市政府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整市(地)试点工作为重要抓手,全力打好“吨粮市”建设持续增产增效攻坚战。全市小麦播种面积584.3万亩,平均亩产470公斤以上,比上年增加47公斤,超出“吨粮市”建设小麦产量目标20公斤以上,实现夏粮“九连增”;夏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15万亩,目前整体苗情良好,后期在无灾害性天气情况下,秋粮平均亩产可达550公斤,有望实现河北省第一“吨粮市”的建设目标,全年粮食总产将持续稳定在100亿斤以上。邯郸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强化行政推动,责任落实到位。邯郸市委、市政府把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建设列入“吨粮市”建设重点工作“一号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吨粮市”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关于三年建成“吨粮市”实施意见》、《推进“吨粮市”建设攻坚计划》。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入生产一线调研,召开专题会议,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将高产创建和“吨粮市”建设目标,纳入对各县、区(市)委、政府领导班子及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年终考核内容,市县乡每级四位领导干部分别直抓不低于5000亩、3000亩、1000亩的示范方,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干部工作实绩、提拔和使用的一项依据。同时,成立专项督导组开展跟踪督导,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详列工作时间表和进度表,监督检查措施落实情况。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领导带头推进、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参与支持的整体联动态势,为抓好整市高产创建和“吨粮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资金投入,政策落实到位。为切实调动各方面重农抓粮积极性,全力以赴实现“吨粮市”建设目标,邯郸市委、市政府在足额落实国家和省级强农惠农政策基础上,实行市、县财政配套列支“吨粮市”建设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三年累计投入7.5亿元,重点用于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资的物化补贴,以及农田基本设施改造及科技培训等。同时,积极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集中向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助推防灾减灾高产稳产技术的集成组合。今年在小麦生产上投入各类补贴资金2.55亿元,推广“集成技术”与“营养套餐”双配套,落实良种统供和包衣、配方施肥、深松耕、杂草秋治、植物生长调节剂、吸浆虫防治、“一喷多防”等关键技术物化补贴,辐射带动了各项先进适用增产技术的大面积普及推广应用。

  (三)抓好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到位。作为整市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邯郸市措施加力,全力推进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今年全市高产示范片数量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到150个,面积扩大到200万亩以上,占“吨粮市”建设小麦、玉米播种面积40%以上。“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10000亩以上,全面启动了触摸式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建设,依托各类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推行“六统一”服务。同时,组织农户学习观摩,宣传推广示范片经验,示范增产增效非常显著。据测产,全市示范方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70公斤,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610公斤,部级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612.4公斤。该市馆陶县寿山寺乡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636.5公斤,其中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656.7公斤,创河北省小麦单产最高记录。

  (四)加强指导服务,技术落实到位。邯郸市粮食生产一年跨一步、三年建成“吨粮市”,技术服务、科技增产贡献突出。一是增产技术“集成化”。聘请国家和省级专家顾问,以25项粮食集成综合增产技术为核心,将作物各个生育期技术“集成化”,制成技术套餐、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二是技术指导“零距离”。深入开展“百名专家驻村、千名技术人员包方、培训百万科技示范户”活动,组织15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自带被褥、炊具等生活用品用具,常年蹲驻生产一线,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开展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做到服务到田间、指导到农户、技术到地块,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专家成果变为农民产量。三是技术推广“一条龙”。在全市建设各类专业服务组织3000多个,设立205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和17个乡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形成“人员到位、专业互补、功能完备、服务齐全、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服务网络,组织开展“一体化”配套技术服务。四是农民素质“大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明白纸、大喇叭、手机短信、农村“科技小院”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培训各级技术骨干1万人以上,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实现每户拥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高产创建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