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西南冬麦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当前,西南地区冬小麦进入拔节期,正是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据调查,四川盆地小麦主茎叶龄6-7.5叶,株高45-55厘米,基部第1节间长1-3厘米,节间总长3-8厘米,幼穗处于小花分化至药隔形成期。为促进西南地区小麦苗情转化,搭好丰产架子,现制定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一、有利条件
去年小麦播期比较集中,早播和晚播比例较上年显著减少,土壤墒情适宜,出苗良好,亩基本苗15-25万,相对充足,各地苗情长势总体有利。
一是群体总体良好。当前,四川省一二类苗比例约占80%,与上年同期相近。云南、贵州一二类苗比例约占70%,显著高于上年。各地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旺苗。
二是土壤墒情适宜。稻茬麦田土壤墒情良好,耕层质量含水量20%-30%,大部分旱地麦田耕层质量含水量16%-22%,基本能够满足小麦正常生长。
三是病虫草害较轻。除沿江、沿河区域零星出现条锈病、贵州局部出现白粉病外,绝大部分麦田病害较轻。蚜虫发生较少,显著好于上年。化学除草工作扎实,草害总体较轻。
二、不利因素
播种以来,西南冬麦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1.5℃,同时日照偏少,降雨分布不均,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一是生育进程偏快,部分地块旺长明显。生育进程较常年同期偏快0.5-1.0个叶龄,预计3月25日前后开花。植株偏高,叶片细长、柔弱,抵抗极端低温能力不足。
二是区域间不平衡,地块间差异大。稻茬免耕小麦、旱地低台位小麦长势总体良好,但部分田块湿害重、粗耕烂种田,高台位旱地麦苗长势较弱。
三是稻茬麦出现渍害,旱坡地干旱明显。部分地区渠系不配套、烂耕烂种,丘陵低洼稻茬麦田湿害明显,叶片翻黄、分蘖少。四川盆地降雨显著偏少,丘陵旱坡地旱象明显。
三、春管措施
针对今年西南麦区小麦苗情长势和气象条件,要突出因地因苗,分区分类,促弱控旺,排渍抗旱,科学运筹肥水,防控病虫草害,切实打好丰产基础。
一是因苗施肥促壮。根据目标产量、底肥用量和当前苗情,酌情施肥。目标亩产稻茬小麦400-500公斤、旱地小麦300-400公斤,总氮用量控制在9-12公斤。群体偏小(最高苗低于40万/亩)和缺肥翻黄的麦田,每亩可追施尿素3-4公斤;群体较大(60万/亩以上)和长势偏旺(主茎叶龄7叶以上)的麦田暂不施肥,待到孕穗开花时视苗情再决定是否补施。切忌盲目施肥,杜绝见黄撒肥,或盲从施肥。
二是因地管水保墒。部分稻茬麦田因湿害较重而翻黄,要清沟排湿。部分稻茬麦田土壤偏砂、保水力弱,或者翻耕后土壤不实导致表层偏干,但中下层土壤并不干,可灌“跑马水”,灌满即排,不宜持水时间过长,以免造成湿害。旱象显现旱地麦田,力争浇水、追肥一并进行。
三是防控病虫草害。二三月份是小麦条锈病逐步扩展、逐渐形成“中心病团”的时期,也是控制条锈病爆发的关键时期,重点防治“中心病团”,做到监测与信息传递到位、田间地头踏勘检查到位、及时用药防治到位的“三到位”。抓好窗口期,强化“一喷多防”,特别是今年开花期有可能提早,在齐穗至开花初期,以赤霉病预防为中心,兼顾条锈、白粉和蚜虫等病虫害发生情况,综合配药、一喷多防,提高防效,节约成本。最佳化除时机已过,中后期人工除草。
四是防范低温危害。冬季温度偏高,生育进程偏快,一旦遭遇极端低温则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目前已过镇压或喷施延缓剂的最佳时机。要从控水、控肥方面着手培育壮苗,增强抵抗能力,或在孕穗期喷施化学抗寒剂,预防花期倒春寒,提高结实率。
出现旺长的麦田 晚播弱苗的麦田
部分草害严重的麦田 湿害显现的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