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提出2010年北方春玉米播种指导意见
自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显著偏多,土壤墒情较好,但气温持续偏低,对春玉米播种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为确保我国北方春玉米播种工作顺利进行,为高产、稳产打下良好基础,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选择适宜品种
选用高产、稳产、耐密、抗病、抗倒的优良玉米品种,所用品种一定要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最好是经过当地试种、示范,证明具有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好的品种。根据今年的气候特点,还应注意选择脱水快、熟期适宜或适当偏早熟的品种,同时要兼具较好的耐低温萌发能力、出苗快、不粉种、高抗丝黑穗病,如郑单958、先玉335、辽单565、京单28、浚单20、吉单27、兴垦3号等。避免种植生育期偏长的品种或越区品种。
二、精细整地
播前进行精细整地可使地块达到适播状态,同时还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为提高播种质量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秋翻春整地的地块,播前应在上年冬前整地的基础上视土壤肥力和墒情进行精细整地。传统的起垄种植有利于提高地温,加快出苗,在湿渍较重、地温较低的地块可适当增加起垄高度。未进行秋耕而必须春耕的地块,可结合施基肥进行春耕,但要及早进行,且宜浅不宜深,耕后立即耙耢,避免失墒。对于干旱严重、多风的地区,播前应再次进行镇压提墒,以利于出苗。
三、种子处理
播前精选种子,选择无破损粒和病粒、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种子。当前该区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持续偏低,不仅影响种子正常萌发,而且还容易导致病菌侵染造成粉种,同时也增加了玉米丝黑穗病等土传病害的侵染机会。因此,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最好选择包衣种子,以增强种子活力,促进萌发,减少病虫危害。若购买的是未经包衣的种子,建议根据各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针对不同防治对象选用通过国家审定登记并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来防治地下害虫及各种病害(也可采用药剂拌种)。
四、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影响北方春玉米播期的第一关键因素是土壤墒情,其次是温度。目前,该区大部分地块墒情较好,但因气温普遍偏低再加上部分地块积雪和湿渍而影响了春整地和春耕备播工作。一般情况下,当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且土壤墒情适宜时即可播种,适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上旬。对于降雪量较大且气温持续偏低的地区,应视地温上升情况适当推迟播期。若播种过早,则容易造成低温烂种,导致出苗不齐;播种过晚,则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及籽粒后期灌浆和脱水,导致籽粒不能正常成熟进而减产。在地温允许的情况下,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可及早抢墒播种。土壤墒情较差不利于种子萌发出苗的地区,应采取等雨或浇底墒水进行足墒播种或坐水播种。半干旱地区可采用机械化一条龙坐水播种技术,即利用坐水播种机械,同时完成机械开沟、坐水、施肥、点种、覆土一条龙作业。无灌溉条件以及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地膜的增温保墒、促早发作用。避免“粉种”而毁种,力争一次播种保全苗。
五、合理密植
一般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留苗密度可达每亩4000株以上,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则以每亩3500-4000株为宜。可采用等行距或宽窄行方式种植,人工或机械播种,并做到播深一致、下种均匀。播深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气温状况确定,一般以4-6厘米为宜。播后及时覆土镇压,使土、种紧密接触,确保苗全。直播地块播后及时镇压,坐水种地块播后隔天镇压。镇压要做到不漏压、不拖堆。对于因芽干、“粉种”等原因造成的缺苗断垄较严重地块,可选用中、早熟品种及时催芽坐水补种。若缺苗不严重,则可在相临孔中留大小一致的双株。
六、科学配方施肥
针对当前该区玉米生产形势和施肥现状,推荐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即根据所选品种的需肥规律、土壤肥力及肥料特性,科学合理搭配肥料的种类、比例、数量,并适期施肥。在肥料运筹上,要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施肥技术上,坚持重施基肥、氮肥分期追施的原则,并注意化肥深施,种、肥隔离,以达到培肥地力、肥水耦合、以肥调水、以肥保水,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水利用率。
七、加强田间管理
在抓好播种环节的基础上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品种及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加强播后田间管理,积极采取各项农艺措施,如及早铲趟、及时间定苗、及早追肥、中耕松土、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等,争取早促早管,促进根系和植株早发育。
相关新闻
- 2022年北方春玉米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2022-03-21
- 北京春玉米高产攻关田刷新纪录 2021-11-16
- 2014年春玉米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2014-04-10
- 西北地区春玉米播种技术指导意见 201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