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粮棉油糖高产创建 > 动态报道

“一代粮王”刘文豹的心声——我愿再承包万亩农田

日期: 2008-11-04 16:05 作者: 何红卫 余爱民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图为刘文豹(中)和他两个儿子望着丰收在望的稻谷喜不自禁。何红卫摄

  他是中国农村改革初期实行规模经营最早的一批,他是全国百名“粮王”之一,1989年国务院领导在中南海亲自为他颁奖。

  他已坚持25年,辗转湖北、宁夏的三个地方,将1.6万亩荒滩开垦为良田,在贫瘠的土地上打出粮食2000万公斤;荒地植树100多万棵,成活11万多棵。

  他叫刘文豹,今年62岁,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农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鼓励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随着两个儿子长大成人,我愿在中国任何地方再承包万亩农田。”10月23日,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芽湖乡黄河岸边,刘文豹站在他那一望无际、丰收在望的庄稼地旁,喜不自禁地告诉记者。

  两次无奈中止合同

  刘文豹原为湖北省襄北国有农场职工。1982年“下海”承包当地一个乡镇的“农机代耕”。1984年,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推开后,他在湖北襄阳县古驿镇承包了1070亩土地,创办机械化家庭农场。“为了种好这块地,他不分白天黑夜没命地干。曾经有一次,他连续7天7夜没睡个囫囵觉,等种完农田骑自行车回家时,竟然栽倒在地睡着了。”妻子沙玉荣回忆说。

  多年来,他不断尝试机械深翻、秸秆还田等多种措施,最终将千亩荒地变良田。然而,接连几年丰收后,周围的人开始眼红。1992年,20年承包合同还未履行到一半,刘文豹就被迫中途离开,这时他为改造荒地投入的32万元只收回了一半。

  1992年9月,刘文豹来到湖北襄樊市汉江中心岛———鱼梁洲,承包近万亩荒滩。修路、开荒、精耕细作。前6年,他投资了150多万元,使昔日的荒滩变绿洲,粮食亩产由开始的几十公斤提高到了300多公斤。他还以种粮的收入投资兴林、育林,营造用材林2500亩,发展了100多亩果园。正当刘文豹的承包地开始见效时,1998年8月,襄樊市有关部门却把他承包的那片沙洲地的管辖权由涂家巷村转交给新成立的鱼梁洲旅游开发区,并欲废止同刘文豹的土地承包合同。后在湖北省人大领导亲自协调下,刘文豹得以继续耕种这片土地。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10月,刘文豹无奈地作出选择:离开鱼梁洲。

  宁夏拓荒困难重重

  离开鱼梁洲,一气之下,刘文豹把一些农机当作废铁卖掉,想从此甩手不干,到襄樊市区买房“享享清福”。然而,忙碌了大半辈子、一天不和土坷垃打交道就觉得浑身不舒服的刘文豹,歇了不到两个月就坐不住了。“中国这么大,难道没有我种田的地方?”

  2001年11月,他携妻带子,开着面包车,风餐露宿,历时俩月,奔波在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5省区,行程3万多公里,考察了十几个县市,寻找施展身手的新天地,最终在宁夏银川市黄河边安营扎寨,从他人手中转包了尚未开发的4000亩沙滩。

  这里满目沙丘,偶有几蓬荆棘,狂风一起,到处黄沙弥漫,眼睛睁不开,张嘴一口沙,没有一条路,不见一寸绿。可刘文豹要的就是这样的地,他看中这里三个条件:靠着黄河边,属于河滩地,承包费较低。刘文豹签订了30年的合同。

  吃了“定心丸”,开始下本钱。冰天雪地里,仅靠着几间简易的平房,搭起一个大帐篷,他就这样建起了自己的家。他购置机械,平地、挖沟、挖渠,开始改良土地。可到年底一算账,全家近乎绝望了。种植庄稼生产资料投入近63万元,最后只收入了13万多元,亏了49万多元。更想不到的是,平整一亩地平均要花700多元钱。初战惨败,加上害怕这里的自然条件,跟随刘文豹从湖北来的30多个民工差不多一走而光。刘文豹的小儿子刘杰从小坚强,他曾和堂哥一起连续7天7夜将一台联合收割机从湖北开到宁夏。看到失败光景,刘杰哭了:“回湖北要饭也比这里强。”

  负气归负气。2003年开春,刘文豹和家人又重整旗鼓。刘文豹介绍:“从老家带来的200多万元都已投入到地里。再一次白手干起谈何容易!为了贷款,我像跟屁虫一样找信用社,最后的答复是资金不能贷给我这外来户。”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襄樊向亲朋好友筹资,并在当地赊化肥、种子价值20多万元,靠借高利贷来维持生产。可这年他仍亏了21万元。

  苍天不负有心人。2004年,刘文豹开垦的5000亩荒滩地生产稻谷35万公斤、玉米30万公斤、油葵17.5万公斤。除去开支,初步盈利。后来连年丰收。2007年,收获水稻100多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70多万元。到2007年,前期土地开发基本完成,共投资600多万元。“如果黄河和周边治安环境不出大问题,再有七八年就能收回投资。”刘文豹颇有信心。

  一年上头很少打赤脚下水的“现代农民”

  刘文豹一家种地5000亩,基本上不请人帮工。他说他有能力种下1万亩地而不需要别人帮忙。他已实现“五个现代化”:一是面积规模化。三次开发,最少的一次是1070亩,最多的时候万把亩。二是排灌自动化。因为每次都是开荒种地,他承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作出规划,进行改造。他最大的投资都在基础设施改造上。最重视的是水利,把黄河边上那一块河套地弄得像魔方一样成方成块,一个泵站总提水,开关一按水就上来了,所有的农田都能实行自排自灌。为防止黄河冲毁农田,他投了两百多万元石头,筑成一个拦水坝。三是生产机械化。他有各类农机上百台套。机械化耕整、播种、植保、收获、运输,所有生产环节全部机械化。说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采访中记者想请老刘站在稻田里照张像,他显得很为难,为难什么?他说脱皮鞋脱袜子太麻烦了,他还说一年上头从播到收很少打赤脚下水。记者生在农村、从事农村报道也有十多年,第一次见到不打赤脚下水的农民,并且还种着几千亩水稻,这大概就是现代农民吧?四是种田科学化。他打算明后两年主攻单产,一个主要措施是不惜投巨资购买美国的激光平地仪把土地再平整一次,让稻谷吃水一样深浅,这样可促进大面积整齐的分孽发育,每亩可提高单产一两百斤。五是种植市场化。记者参加了他们家“明年种什么”的讨论会,小儿子主张种不生病不倒伏品种,大儿子主张种好吃好卖品种,老刘说,只种市场价格最高的品种。最后统一意见,三者兼顾,以市场价格最高为主。老刘这几年种的稻谷都好卖,谷未成熟,收购商就上门订购,一收割直接从田间拖走,亩均收入上千元。

  “一代粮王”后继有人

  坚持规模化种粮25年,在中国,很难再找到像刘文豹这样历经坎坷而矢志不渝的“一代粮王”了,当年和他一同进京领奖的粮王大多改行或早就“退休”,而老刘不仅自己坚守这份执着,而且把两个儿子也培养出来了。大儿子刘斌从华中农业大学一毕业,就跟着他南征北战开荒种地,刘斌说他要用己所学“从父亲手中扛过‘粮王’这杆旗”。二儿子刘杰初中毕业后一直跟着父亲干,现在对各类农机颇为精通,记者问刘杰为何一门心思要跟着老爸种田时,刘杰说:“我就喜欢种田,更喜欢大面积开荒种田,也想像老爸一样当粮王。”

  新一代“粮王”更有风采,刘斌刘杰两兄弟有时上午穿着名牌衬衫开着猎豹汽车在银川市区办事兜风,下午换上劳动服开着拖拉机在农田里作业,晚上则在简陋的住房里打开手提电脑通过无线网卡“上网冲浪”。两个漂亮的儿媳妇带着两个不满周岁的孙儿也唱着笑着吃住在黄河边上。老刘乐呵呵地说:“‘一代粮王’后继有人,我们家的第三代粮王已经在培养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