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大地唱丰收
图为金秋时节,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正在收割水稻。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图为河南省汤阴县白营乡南店村的农民正在抓紧时间晾晒玉米,看着丰收的玉米喜上眉梢。该县三十八万亩玉米喜获丰收,亩产达五百五十公斤以上。张志勇摄
政策篇
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绥化市北林区民兴村农民张悦的日子越过越舒心——这5年,从25亩地到320亩地
“今年可真是少见的丰收年啊!”站在自家田头,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泰家镇民兴村村民张悦笑得合不拢嘴。他家种了50亩水稻,今年亩产达到1300斤。谈到这几年自家农业生产的变化,老张唏嘘不已。
2003年国家启动税费改革,原先的村提留、镇统筹等每垧地(15亩)合1100多元,改革后每垧仅收税200多元。2006年彻底免除农业税,不再交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农民一下子感觉轻快多了,种粮积极性高涨。
2004年,国家出台农业补贴政策,每亩地享受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近30元,2006年开始,国家又追加了综合补贴。老张说,三项补贴标准逐年提高,目前他家的地每垧总补贴已达到1070元。
老张家的地2003年只有25亩,由于种粮效益好,这两年已经包租扩大到50亩,年收入也从当年的2万元增加到近5万元。勤劳肯干的他还在黑龙江农垦创业农场租了18垧地来种,去年每垧地的纯收入达4000元,今年由于更新了品种,每垧产量增加近600斤。“国家今年定的最低保护价又比去年高了一角钱,达到八角三,我包的这块地增收近万元呢!”
国家的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农业科技的推广更奠定了农业增产的基础。老张介绍说,区里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从2006开始以政府买单包吃包住的形式,对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骨干进行集中轮训,目标是5年内把全区种地农民都培训一遍。
“村里已经有100多人接受了培训。在这些‘明白人’的带领下,咱村建成了5000亩水稻科技园区,成为全区水田现代化生产的一个亮点呢。”谈到掌握农技的变化,这位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户滔滔不绝。
“过去很多农民施肥是‘傻子过年看邻居’,现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节本增效,还培育了地力;以往水稻栽培是‘旱育稀植’,这两年开始搞‘两段式育秧’;以往是小棚育秧,秧苗又稀又小,现在国家农业开发银行扶持我们搞大棚育秧,国家出大头,农民拿小头,育出的秧苗又密又壮。”老张说,匡算下来,比去年亩增产200多斤呢。
“明白人才能干明白事不是?”张悦笑着说,“有这么一大批学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咱信心足着呢!”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连续5年下发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2003—2007年5年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累计1.6万亿元。5年间,中央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政策。今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4项补贴资金规模达1028.63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
科技篇
科技支撑得力,大灾之年夺丰收,洪湖市府场镇文当村农民黄孝华说——“丰收了,我要感谢农技人员!”
9月底,湖北省洪湖市府场镇文当村种粮大户黄孝华开机收割水稻,第一车下来,装袋一称,5亩产粮食7000斤!黄孝华默默盘算:一亩1400斤,150亩就是21万斤,按0.9元一斤的收购价计算,毛收入达18.9万元。他由衷地感慨:“大灾之年还能获得丰收,我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农技人员!”
今年初的低温冰雪灾害中,洪湖市是湖北省受灾最重的县市之一。下半年,包括洪湖在内的湖北各地又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暴雨洪灾和旱灾,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也来“凑热闹”。从年初起,洪湖市便连续组织200余名农技人员、1000余名各级干部下村指挥农民清沟追肥,改种补种优质稻种,同时指导农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运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湖北省有关部门还特批486万元救灾资金和1574万元信用社贴息贷款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洪湖市中晚稻播种面积达67万多亩,比去年不减反增,增加了10万多亩,洪湖市94%的农田种上了优质高产品种。
“今年秋粮丰收大局已定,湖北省粮食产量肯定要超过500亿斤的政策目标!”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说。
大灾之年夺丰收,湖北省只是一个缩影。科技支撑得力,成为粮食连年增产的巨大推动力。各级农业部门扎实开展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狠抓技术培训,强化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小麦种子包衣和精量半精量播种、水稻“一增四推”、玉米“一增四改”等实用增产技术,积极推行良种统供、肥料统测统配、病虫统防统治、跨区机收,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近年来,农业科技人员围绕制约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性、方向性问题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推出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建立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基地100多万亩,推广面积2亿多亩。同时,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取得新成果,基本控制了麦类黑穗病、东亚飞蝗、小麦吸浆虫等30多种农业重大病虫害,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2500万吨。
增产篇
粮食增产有潜力,双城市东官镇农民赵洪岩参加高产创建活动,每亩玉米多收了500多斤——如何让高产模式走进千万农户?
但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要进入万千农田,实非易事。
有农业专家表示,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他们曾做过调研,同一地区,同样的种子,栽培技术掌握的不同,产量相差很大:核心示范区亩产能达880公斤,周边普通农民亩产只有600公斤,该地区平均水平只有550公斤上下。
农业部门去年开展的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你瞅这路北的覆膜品种,比路南的普通品种是不是苗势好?”站在村口的双阿公路上给记者指示自家的高产玉米地,黑龙江双城市东官镇农民赵洪岩难掩丰收的喜悦。他今年种了39亩玉米,由于采用了“保护地通透密植栽培”模式,每亩地可多收500斤,多赚200多元。
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高产模式,是黑龙江今年粮食丰收的一个关键保障。正如省农委副主任王兆滨所言,“在高产创建活动的带动下,今年粮食生产克服了严重春旱、农资大幅度涨价、个别粮食品种价格偏低等多种不利因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继连续登上600亿斤、700亿斤两个大台阶后,今年将越上800亿斤新台阶,再创历史新高。”
黑龙江地处高纬度旱作农业区,经过多年科技攻关,黑龙江的五大粮食作物已分别摸索出了玉米小垄密植、水稻旱育稀植、大豆窄行密植等十大高产栽培模式。高产创建活动为这些成型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搭建了有效平台。
为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黑龙江除积极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外,还通过多渠道投入确保规模创建的实现。
以双城市为例,市财政今年以来从并不宽裕的腰包里拿出了2000万元支持高产创建活动。双城市农委副主任何树国认为,政府补贴消化了农民因上高产模式而增加的部分成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全市266万亩玉米,以往采用模式化栽培的仅40万亩,今年猛增到160万亩,估计明年能普及到200万亩。”据介绍,黑龙江省财政专门安排500万元高产创建工作经费,各市县财政共投入高产创建资金5.45亿元。新的粮食生产年度在即,基层的同志都希望政府投入力度只增不减。
作为集成、展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平台,农业部今年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建设500个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点,力争通过努力,示范区小麦集中连片亩产600公斤以上,单季稻700公斤以上,玉米800公斤以上,双季稻900公斤以上,马铃薯2000—3000公斤以上(鲜重),辐射带动高产创建示范县单个粮食作物总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粮食订单种植率30%以上。
增收篇
粮价走高,当阳市河溶镇民新村农民莫明福每斤稻谷比去年多卖两角多,增收在望,但生产成本上涨一定程度影响了种粮积极性——要增收,看市场还看政策
“今年粮价高,收入肯定比去年强!” 9月24日,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河溶镇民新村农民莫明福算起了增收账:“我今年种水稻52亩,总产56400斤。虽然我产量增加不多,但去年一斤稻谷才7角多,今年我的优质稻估计得9角5一斤,光这个就能多赚万把块!”
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预测,2008年湖北省秋粮价格应在0.95元每斤左右,而截至9月20日,湖北中晚稻收购均价已经达到0.96元。受国际粮价走高形势影响和早稻价格的拉动,“高位运行,小幅波动”应是今年秋粮价格的总体走势。为了确保今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湖北省农发行已提前向总行请调资金,全力支持秋粮收购。不过,由于国标3级稻的最低收购价只有0.79元每斤,远低于市场价,有关人士呼吁,应依据市场形势适时提高最低收购价,否则该制度对农民的保护作用难以实现。
但是,种粮成本上涨因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多亏国家政策好,我今年拿到的国家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等各种补贴就有8890元,占到总投入的1/4左右,一涨一补,种粮还算有一定利润。所以我打算续包土地到2028年。”莫明福说。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与土地管理学院副院长王雅鹏却表示,在种植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对种粮大户可能还有点吸引力,对大量只有一两亩田的普通农民,那点补贴还比不上打几天工的收入。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同时允许逐步、适度地提高粮价,这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从2004年开始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2月8日,国家公布了今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决定从新粮上市起再次提高2008年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今年3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再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两次累计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9%—10%,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4%—7%。
相关新闻
- 湖北备战“三秋”保丰收 2018-08-22
- 农业部部署2016年“三秋”机械化生产工作 2016-09-18
- 辽宁发布秋粮生产和市场价格调研报告——预计种粮收益整体有所提升 2020-12-03
- 农业农村部: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预计再创历史新高 2020-10-29
- 石家庄市秋收秋种任务基本完成 2020-10-23